(記者古秀美/台南報導)
最近天氣變化,秋冬日照短,正是季節改變的特徵,此時期最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為躁鬱症。精神疾病已被世界各國列為重要的公共衛生議題,世界衛生組織將精神疾病列為21世紀人類面臨的嚴重威脅之一,顯示精神疾病議題的重要性。根據衛生福利部精神照護資訊管理系統統計,截至今年9月底本市精神疾病列管人數為9,918人,其中情感性精神疾病患者為1,517人。
衛生局最近接獲一起躁鬱症之案例,在社區中出現誇大妄想(自己認識達官顯要,學歷高)、自語(天聽,和空氣講話)、計劃多(研究各種學問,到處亂跑)、睡眠需求減少、花費大、活動量大、話量多,影響社區安寧而遭民鄰居投訴,衛生局所人員訪查時,建議家屬就醫治療,經持續規則用藥及門診追蹤,目前在社區中,從事簡單工作,精神狀態穩定。
躁鬱症,或稱作情感型精神病,是一種週期性情緒過度高昂或低落的疾病,情緒波動起伏比正常人大,持續時間長,且會影響一個人的社會、工作、人際關係、學業、生活與生理功能。精神科專科醫師指出,躁鬱症患者有2至3成病人會在季節交替時發病,患者的言行完全被大腦異常變化所主導,做出與平常個性截然不同的行為。躁期有許多的症狀包括有情緒過度興奮、愉悅、睡眠減少、亂花錢、自認能力很強或具超能力、話多、滔滔不絕地大談不切實際的事、干擾或破壞行為、甚至攻擊別人;相對的鬱期發作時,情緒低落、失眠、性慾及興趣減退、不想說話、絕望、食慾差,嚴重時則到不吃不喝或自殺行為,若未適時診斷及治療,恐會造成職業功能、社交功能、日常生活功能退化。
衛生局呼籲在季節交替的時候,若發現您的家人或朋友有以上的症狀時,要適時關心並陪伴到身心科(精神科)門診進行評估,或親臨、電洽所在地衛生局及衛生所諮詢精神照護問題,以免延誤病情,若能及早接受適當的治療,規則的服藥,多數躁鬱症及輕型精神疾病患者都能獲得改善,並且維持正常穩定的生活與工作。擺脫精神疾病的汙名,使大眾正視精神疾病,積極尋求並接受治療及照顧,讓精障朋友們成功邁向穩定及康復之路,是當今促進心理健康與精神醫療的重要議題,而家人的身心健康,亦是家庭幸福最重要的基礎。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