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古秀美/台南報導)
國立臺南大學於10月15日上午邀請正修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周燦德講座教授蒞校,分享其自身的處世哲學,並以10個工作理念和案例經驗為證。周講座教授為彰化師範大學輔導學士、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曾任教育部國教司司長兼國會聯絡小組召集人、教育部常務次長、考選部教育類科典試委員等職。
周講座教授首先表示幾次來到南大演講,對於南大學生樸質氣息及尊重台上講者的態度印象深刻。他提到價值觀是慢慢形塑而來,其中,認知的改變需要吸納新觀點並加以演繹運用,並力行實踐去「做」,才能學習到問題解決的能力。然而,顯性知識是已經建構成的知識,而做事情的方式及態度是隱性知識,但隱性知識存在於平常與人互動相處中的小細節,如何將兩者互相結合,讓知識應用於生活之中。
切入今日主題,周講座教授以10個工作理念和案例經驗作為分享,從多則趣味和帶有寓意的故事中,帶領聽講者進入自我省思的探索領域。他提出「養成積極正向的思考」,當一件事情達窮極之地時,應以積極的作為使現況改變,或在一念之間使認知產生轉變,建立正向的心態去面對任何事情和挑戰。「做『最好的自己』(do my best)比『做得比別人好』(better than
the others)還重要」,凡事盡心盡力做好,並相信自己,找尋自我優勢,透過了解自我、接受自我、發展自我,從而實現自我!「山不來,我去」,以創意思考應對事物。而凡走過的路必留下腳印,今日的偶然將會是明日的必然。此外,他也提到能做大事的人,常在處理每一件小事上也十分用心,並使人印象深刻。周講座教授進一步提出「20-80法則」──小兵立大功的附加價值理念,將小事做到80分的價值,且做好人際關係。談到效率和效能,他說這是訓練求量或質的思考,要從中尋找平衡點。
演講最後,有學生提出處理事情的思維問題,周講座教授親切回應,鼓勵學生應站在他人的立場思考,並瞭解「為什麼」要這樣做隱藏的邏輯思考,才能用正確的態度解決問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