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邦 FrédéricChopin (1810-1849) 波蘭作曲家。
蕭邦第三號敘事曲。降A大調。本曲為輪旋曲式架構(ABACA)加上一小尾奏。蕭邦創作這首曲子的靈感是來自於波蘭詩人Adam Mickiewicz的作品"Undine."本曲開始為平靜幽美的旋律,B段為優雅俏皮帶有華爾滋的旋律,C段由陰沉悚慄的小調轉變為輝煌壯麗的大調樂段並結束本曲。
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 (1770-1827) 德國作曲家
第一樂章 為(遲延的柔板),樂章以左手的八度音和右手的三連音琶音開頭,漸漸引入右手旋律;同時,右手的三連音固定節奏型依然不停,一直貫穿全曲。該樂章氣氛沉著、朦朧、有著靜想的意味,令人印象深刻。
第二樂章為(小快板),該樂章篇幅短小,主題簡短(四音固定音型),有多次重複;較為平靜、優美,充當前後兩樂章之間的橋樑作用。李斯特稱之為「兩道深邃的鴻溝間的一朵小花」
第三樂章為(激烈的急板),該樂章是全曲的重心,也是貝多芬實驗性質的一曲。第一主題是右手爬升的琶音,左手是強烈的斷奏。該樂章情感爆發十分激烈,有許多快速的琶音、顫音和誇張的表情記號,對於演奏者的技巧和情感體驗有著很高的要求。
蕭邦第二號詼諧曲。降B小調。此曲完成於1837年,是蕭邦詼諧曲中最著名的一首。A段一共有兩個主題,第一主題為快速、帶有技巧性的音群展現出鋼琴家燦爛高超的技巧。而標以活潑生動的第二主題,卻令人精神煥發,感受著幸福的時刻。藉著不斷的轉調、反覆,就好像是沈迷於思念、憧憬當中。B段共分為三個樂段,優雅深情的旋律,藉由不斷的轉調及音型、節奏的組合變化,將整個B段帶至高潮。然後藉著複雜的技巧發展,再回到A段,最後進入有力充滿勝利光輝的尾奏。此時第一主題以不同的型態再現,以光輝燦爛的滿足結束整曲。
普羅高菲夫Sergei Prokofiev (1891-1953) 俄國作曲家。
普羅高菲夫第七號鋼琴奏鳴曲。降B大調。此曲創作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普羅高菲夫的第6,7,8號鋼琴奏鳴曲也稱為"戰爭"奏鳴曲。尤其以第七號鋼琴奏鳴曲第三樂章最為著名。
第一樂章為不寧靜的快板。此樂章偏向於傳統的奏鳴曲型式。第一主題的速度和節拍都讓主題有種緊張不安的氣氛。第二主題卻是安靜平穩但是帶有不和諧的和聲,彷彿是戰爭中不安焦躁的平靜時期。第二主題最終會發展為混亂吵雜的樂段並夾雜著開始的第一主題。第一樂章尾段結束為安靜快速的降B大調分解和絃。
第二樂章為溫暖的行板。樂章開始是非常甜美的行板。樂章中間卻是非常煎熬沉痛的樂段,彷彿是戰爭中失去親人痛苦的感覺。樂章結束回到平靜甜美的主題,但卻是不一樣的感覺,彷彿看透了戰爭的一切。
第三樂章為倉促性急的結尾。第三樂章像室蒸氣機運作的樣子。相同的節奏一直反覆到整個樂章結束。也象徵戰爭開始後是沒有辦法停止的,直到一方獲得勝利為止
演出時間:2013年7月7日 PM:14:30
演出地點:台南市佳里區建南路161號/以琳診所7樓音樂廳
P.S:音樂會結束後備有茶點及簽名會(1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