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雄光之塔位於高雄市三民區同盟路與自立路口的三民一號公園內,原係台電之高壓電塔,亦是全國「城市地景改造計畫」典型的成功案例。該塔身裝設有LED燈,係利用太陽能發電為能源,一次儲存容量可供發電28小時,其他相關設施有礙子牆、攀岩牆、觀景平台、旋扶梯、礙子燈柱、解說板、入口意象等,再整合周邊渡輪站、客家文物館、巨蛋體育場等,不僅提升社區生活機能,深具社會教育功能,更是文化歷史的延伸
民國50至70年代,高雄由早期的農漁經濟,逐漸轉變為以重工業為主軸的工業都市之際,大量鄰近鄉鎮人口的聚集流入,造就了高雄市的繁榮與進步,而推動這股工業潮流的主要動力之一,就是高壓電。於是高壓電纜開始拉縴貫穿大眾的生活空間,橫過原野、越過高山、穿過城市,高壓電塔如巨龍般聳立盤踞,形成龐大的輸送電網,以強大的電源點亮每個角落。因此,承載高壓線路的電塔就成了高雄產業地景最清晰的象徵。
然而隨著時代演進,以及現代人對於居住環境品質的提升與都市優質景觀的要求,管線地下化成了必然的趨勢,因而在市區中搭載電纜的高壓輸送鐵塔,於任務告一段落之後即將面臨拆除的命運。如設立於59年的「高雄─凱旋」輸電線路,從83年起開始電纜下地工程,89年完成全線地下化後,於91年8月完成沿線鐵塔的拆除作業。
正當凱旋線進行高壓電纜地下化工程及拆除作業時,有鑑於電塔象徵著電力與城市發展的重要階段,為保存城市記憶,由三民區社區建築師工作室建議高雄市政府,考慮保留位於三民一號公園、客家文物館前活動廣場之第四號電塔,並將其配合「城市地景改造計畫」進行再造時,立即獲得謝市長的大力支持。
謝市長親自將其命名為「高雄光之塔」,象徵意涵有二:一來電塔為台電的一部份,而電與光是並存的,就像城市因電而發光蓬勃;再者,藉由電塔本身的蛻變,使原本讓人感覺灰蒼冰冷的電塔,轉為七色彩虹,繽紛了光的顏色。因此,「高雄光之塔」計畫獲得促進電源開發協助基金管理委員會的認同及支持,台電也慨諾捐出電塔。在結合多方概念與各界力量後,運用現代科技與藝術,使電塔能夠融合資源再利用,重新活化再生。
高雄市政府工務局養工處在高雄光之塔完工後,更邀集台電、建築與公共建設等相關學者,舉行「廢棄鐵塔及能源再利用研討會」,除給予高度肯定外,更以期結合高雄的藍帶與綠帶,串連城市地景的點、線、面,讓高雄整個亮起來!
將產業地景與城市記憶重新保留及活化,是高雄光之塔的一大使命,同時光之塔也發揮社區建築創意,如兩層的觀景台往前可以俯視愛河,往西則能遠眺由柴山的綿延山脊所形成之天際線,可統攬山河之壯闊秀麗;這是社區建築師充分發揮社區理念的成果。
再者,光之塔更反映了南台灣的氣候與陽光。它以太陽能供給夜晚自身使用的電源,充分運用高雄年平均超過2,000小時的日照量,更展現出新世紀中將光轉化為能源的前瞻做法。因此,光之塔可說是從過去到未來,能源發展過程的縮影與前瞻運用的最佳指標;亦即以「過去」為基礎,以創意塑造「未來」,透過光的燦亮點綴,再造了一個具有活化都市整體景觀環境的生命之塔,更加是高雄未來邁向乾淨能源的一大宣示,也深切表達新與淨潔能源時代的來臨。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光之塔還有了一層「新表情」!運用太陽能發電的90顆LED點狀燈,沿塔而上共分22層,並以紅、藍、綠三原色為基本,每顆燈都還可以細微變化出數百種斑斕顏色。所以在夜晚時,民眾只要隨著視野與角度的轉換,就能瞥見麗似煙花流華的不同光帶況味。
參考資料 建築のブロ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