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9-06-17 16:33:31| 人氣2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高三生電玩失調症險被退學    親子同治療擺脫迷「網」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姜勃智、洪志明、陳文男/台南報導】 

 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粟寧醫師指出:手機與上網已是大多數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有些人花費大量時間在打電玩、逛網站、與人聊天。201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在第11版的《國際疾病分類》(ICD-11)中,已經正式「電玩失調」(gaming disorder,或稱為遊戲障礙)定義成一種疾病。2018年國衛院首次進行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調查,結果發現,台灣網路遊戲成癮盛行率大約為3.1%,高於西方國家的1% 

 近年,因網路遊戲或網路不當使用而求診身心科的患者有增加的趨勢,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粟寧醫師表示,曾有名高三男學生,由家長陪同看診,男學生不論在家或上學整天手機不離手,沉溺在網路遊戲中,連上課時也在打電玩,造成課業表現不佳,甚至被記過恐被退學。 

 經進一步了解發現,個案的父母都有工作,對小孩管教態度不一致,造成個案無所適從。夫妻長期意見分歧而時有爭執,對彼此也產生不滿,更難對小孩有一致的約束目標,個案則藉由電玩逃避凝重的家庭氣氛。 

 男學生除「電玩失調」也有輕度憂鬱症,他在遊戲中很投入,覺得這是他可以掌控的世界,包括掌控「玩遊戲」這件事,因此形塑想玩就玩的態度。相對於學業以及他爸媽的態度,則是無法掌控的。男學生經過心理治療,認知玩電玩是在紓解壓力,自己要能掌控生活,也協助他在不被指責的環境中表達自己的想法。同時父母也進行伴侶諮商,管教態度較趨一致,也能和小孩達成共同約定的目標。經治療後,男學生上課偷玩手機的狀況改善,後來也順利畢業。 

 粟寧醫師表示,大部分「電玩失調」的個案,可能合併其他身心狀況,比如憂鬱症、社交焦慮症、過動症等,藉電玩紓解自己情緒困擾或人際壓力。此外,由於現今社會多為雙薪家庭,加上工時長、壓力大,親子間相處陪伴越來越少,電玩反而變成子女情感上的寄託。 

 粟寧醫師認為,適當的電玩是娛樂或是社交話題,建議家長不需要刻意禁止,但要多了解小孩在玩些什麼,增進親子溝通;和小孩討論玩電玩的時間、頻率等,避免過度沉迷。如發現難以控制遊戲時間,且優先程度已超越其他興趣或日常生活,甚至影響課業、工作、人際關係,則可找醫師進一步評估。假如已經達到「電玩失調」,就要考慮開始治療。目前關於「電玩失調」的治療研究尚不多,通常會以心理治療為主,再依照個人及家庭狀況考慮其他的治療方式。

 

相片: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栗醫師呼籲別讓小孩網路成癮,(電玩失調症),恐被退學。(記者姜四海攝)

台長: 新任社長 姜四海
人氣(2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