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7-01 15:02:30| 人氣40|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身心有狀況卻不就醫 醫師:同理心、少質問提升病識感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姜勃智、洪志明、陳文男/台南報導】

   「好久不見,我是某某某。聽說你是身心科醫生,我家人好像有些身心狀況,但覺得自己沒病不去就醫...。」台南市立醫院身心科醫師粟寧表示,許多身心科醫師都會遇到類似的情況,當患者缺乏病識感,家屬常苦惱不知如何協助他就醫。

    粟寧醫師表示,個案對於自己「有病」或「沒病」的認識,以及對待自身疾病的態度稱為「病識感」,將影響其就醫態度。一般人生理病痛會想就醫診治,但許多時候當心理疾患時,就常被忽視或逃避。

    粟寧醫師表示,病識感可以分為四個等級,一、缺乏病識感:完全否認自己生病,也不認為需要接受治療;二、部份病識感:承認自己有症狀,但歸咎於其他原因,不願意接受自己生病,也可能不願意接受治療。三、理智病識感:理智上承認自己生病並需要接受治療,但情感上還無法接受,對於治療的動機較弱與被動。四、情感病識感:承認自己生病並需要接受治療,且情感上能接受,較願意積極尋求治療與協助。

   病識感和個案本身的教育程度、文化背景、認知功能,甚至疾病本身的症狀都有相關。當個案處於「缺乏病識感」或「部份病識感」的階段,家屬就會苦惱如何讓病人了解自己生病,如何提升個案的病識感。

    粟寧醫師建議,家人協助個案提升病識感,可以從個案的角度出發,了解個案內心真正在乎的是什麼。讓個案注意到自己的價值觀和目前行為的落差,多用同理、溫情的態度回應,少用質問、比較、講大道理。讓個案相信,只要自己願意開始,一定有機會能改變、進步。

   粟寧醫師認為,將身心疾病視為一種能治療的慢性病,主動與身心科醫師好好溝通,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模式(包括藥物與配合藥物的心理治療),不輕易採取非正統醫療,就可以將疾病對自己和他人的影響降到最低。


相片:台南市立醫院粟醫師(上圖)向患者表示,一旦身心有狀況不容忽視。(記者姜四海攝)

台長: 新任社長 姜四海
人氣(40)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