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8-04-11 18:04:00| 人氣34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社會退縮,有病嗎?」談【繭居族】的評估與家族治療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記者姜勃智、宋洽棕、陳文男/台南報導】 

 成大醫院精神部李醫師11日指出,針對該症應尋求專業醫師為宜。她舉案例:表示,涵涵自我要求很高,成績一直很好,生活作息也很正常。但升上高三之後,常常抱怨睡不著、也吃不下,時常無精打采,提不起勁唸書,因此功課越來越退步。家人很擔心,但是一問她「怎麼了?」,涵涵就會發脾氣,甚至會莫名其妙掉眼淚,尤其最近一個月越來越奇怪,不但下課很少和同學聊天,放學回家就關在房裡,連假日也都不出門。 

 案例二:世明退伍後,工作不穩定,做不到幾個月就換工作,近一年都不出門,每天都待在家裡,大部分時間都躲在房間裡不出來。家人有時會看到他自言自語、發呆、傻笑,他拒絕和家人同桌進食,只願意吃自己從便利商店買來的未開封食物,如果家人不小心動到這些食物,他就會通通倒掉。 

 案例三:20歲的志傑過去在學校表現平平,高中時受同儕霸凌開始拒學,大多數時間都躲在家裡面。他的生活日夜顛倒,門窗緊閉上鎖,一開始還會自行出門覓食,後來甚至連房門都不出,要家人將三餐放在門口,用餐完再將空托盤放回門口回收。和雙親僅透過紙條聯繫,不僅沒有朋友,更沒有任何人際關係。過去這幾年都過著這種隱蔽的生活,但志傑會透過網路購物,若遭父母拒絕,他會有摔東西等暴力行為,或傳給父母帶有威脅意味的訊息。 

 「繭居族」社會疏離,幾乎整天窩在家裡,出門也只是去便利商店或超市,交際範圍狹隘。情況更嚴重者,連家門都不出,甚至有連房門都不出的,與家人溝通只透過傳遞紙條。近幾年,第一線的教育工作者普遍發現兒童或青少年的拒學現象日益嚴重,甚至到足不出戶或晝伏夜出的程度,這也是「繭居族」。李嵐婷醫師表示,由於案量累積,此類「拒學行為(school refusal behavior)」越來越受到關注。 

 李嵐婷醫師指出,繭居案例中,個案本人從初診就參與諮商的少之又少;但即使只有家人出席,也須開始進行與父母的家族治療,目的是即使個案本人拒絕治療,家長也可以營造對治療有幫助的環境,逐漸引導孩子願意接受治療。她強調,家族治療不是為了追究孩子變成繭居族的原因,而是探索問題是如何被「維持」的,找到特定互動模式後,再進一步協助家庭尋回自主解決問題的力量。簡而言之,家族治療的原則,就是把繭居的孩子其本人的問題,與孩子和家庭關係的相互作用一併考慮進去。 

 目前政府雖未針對繭居族提供相關協助,但在其關聯行為中,政府及教育單位針對拒學孩童有相關應對方式。李嵐婷醫師建議,對繭居族需要相關協助時,應尋求精神科專業醫療管道。 相片:成大醫院精神部李醫師(上圖)於盛會中解析繭居族之要點,廣受好評。(記者姜四海現場攝)

台長: 新任社長 姜四海
人氣(34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社會萬象(時事、政論、公益、八卦、社會、宗教、超自然)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