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8-28 23:48:11| 人氣331|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柔軟指數與快樂的高低比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不約而同,最近有兩個朋友分別問我離職的問題?
初初看到這樣相詢,內心也不禁質疑起我能給人家怎樣的建議,就像有的人「勸合不勸離」、也有人「勸離不勸合」一樣,身處其中的人痛苦,局外人下的結果是助力還是阻力,斷看時機的成熟與否?

唯一正確的是,冷靜再冷靜,千萬別在衝動時作決定。

唉。我自己看自己倒是沒有這樣爽快,還可以給別人解答,我去燒香比較快吧我。

你的職場柔軟度高嗎?
朋友說他以為他的EQ夠高了,但是,高EQ等於高柔軟度嗎?
柔軟度對職場而言,永遠修不完。對客戶而言,永遠消耗不盡。對老闆而言,永遠不夠完美。

如果,我們有充足的EQ與智慧,面對難纏的客戶永遠有方法可解。
如果,我們有充足的EQ與智慧,面對棘手的專案永遠不會萌生去意。
如果,我們有充足的EQ與智慧,面對無理的老闆永遠不會正面衝突。

答對了!
我想講的就是,如果我們有充足的職場EQ,就不會在現實面下計算哪時候走人、成熟的職場人,轉職是在明確的思慮與分析後,才進入另一階段的開始,為自己的決定負責、為自己的人生賭注。

第二個重點是,經過每一次波折的訓練,都會有更新的能力,就像線上遊戲的寶物補給一樣,免疫力更強一點,相同的問題會有更棒的解毒方式,所以一年四季中,今年看去年的狀況,會覺得當時的自己都能撐過了,為何這次不行,就是這樣跟他拼了的一口氣,所以在公司才會越來越資深。

哈,這是我的比喻,當然不適合用在每個人身上。
只是,在職場久了之後,脾氣被磨薄了、耐性卻變厚了,而柔軟度也會一次一次加碼,這就是老鳥與菜鳥的差別吧。

然而,柔軟度並不等於妥協,柔軟度扎扎實實是朝向大人之路的基石。

要記得,像麵包一樣柔軟。

寫著寫著,我想到褚士瑩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就叫做《心像麵包那樣柔軟》


。。。。。心像麵包那樣柔軟 文/褚士瑩。。。。。。。

是不是像我一樣,每次電視新聞上出現天災人禍的消息,你也立刻動了惻隱之心,想要貢獻一份心力,但隨即就被下一個問題所困擾: 到底要給誰? 要給多少?

我一個住在澳洲的朋友,心地像剛出爐的麵包那樣柔軟,所以在南亞海嘯過後,只要接到電話跟他勸募的,無論是要錢,要東西,還要航空哩程,來者不拒,一個多月以後,他寫Mail跟我訴苦,說再這樣下去,自己就要變成受災戶了。

所以,作為一個市井小民,我們到底應該怎麼樣傳達我們的善心?

我有個住在日本的朋友,趁機戒煙,將不抽煙省下來的錢捐出去。

報紙上讀到威爾斯有一個老太太,靠每個星期政府的一百二十英鎊救濟金勉強過活,但是海嘯發生後她立刻捐了一百英鎊。

還有一個美國老先生,把存了多年,打算買助聽器的錢都捐出去了。

有些捐款人自己心有餘力不足,反而增加別人的負擔;有些捐得利人利己;有些人拿捐款來節稅。

無論是哪一種,全世界似乎有對捐款越來越熱衷的趨勢,我還記得八零年代中期,英國為了募八千萬英鎊救濟衣索比亞的難民,整整花了一年的時間,還勞駕所有知名歌星大唱We Are The World,但是這個數目,海嘯過後只要一夜之間就募到了。

募款變快,是不是表示我們變得更慷慨,更意識到我們在這個地球上,每個人都是兄弟姊妹,必須要彼此幫助,世界的貧困也會因此消失呢?

不見得如此,因為從911事件的募款統計數字裡,我們看到美國人很短的時間裡,就籌募了七億元美金,但是如果看2001年整年度的美國年度捐款統計資料,卻會發現總數和往年並沒有明顯區別,也就是說,原本很多用來捐給其他慈善組織的善款,在那一年裡,通通都捐到911相關的組織了。

難怪其他的慈善團體,在911以後很多受到間接波及,苦哈哈的沒有足夠經費可以繼續經營原本的計畫。

捐款,突然變成每年度的流行,我們每年等著年度大災難發生,或是像羅倫佐這類受到媒體大肆報導的新聞事件,然後一窩瘋地捐,捐,捐。

難怪有新聞觀察家諷刺的說,社會民眾根本是眼巴巴等著南亞海嘯的發生。

那麼癌症病童呢? 受家暴的婦女呢? 沒有社會福利的流浪人口呢? 逐漸消失的熱帶雨林呢? 受虐待的稀有動物呢?

臨時從我們口袋裡拿出幾百塊、幾千塊,甚至幾萬塊,似乎不是難事,但是如果要像我這個日本朋友,要捐出因為戒煙減少二手煙空氣污染,或是我們一般人日常減少用紙用水用電等資源浪費,少開車少用汽油,紅唇族不吃檳榔幫助山坡地的水土保持,砲兵團不出國買春未成年少女,這些需要藉由改變生活方式,才能省下來的錢,似乎就顯得困難重重。

甚至海嘯過後,普吉島還有馬爾地夫這些依靠觀光客維生的人們,都不斷說『趕快來我們這裡觀光消費,就是對我們最大的幫助。』但是作為消費者的我們,卻還是望之卻步,寧可掏腰包給錢,眼不見為淨,又覺得自己很善良。

但是哪一種捐款付出才更有意義?

一個馬爾地夫的旅館工作人員面對電視鏡頭說:『我心裡明白,不可能整天要別人爲妳掉眼淚。』

雖然她也承認在海嘯中失去父親的創痛,還沒有復原萬分之一。

英國人平均一年捐款將近一百五十英鎊,折合台幣一萬元。

根據統計,每五個英國人中有兩個,可以有能力每個禮拜捐二十英鎊,就是一千出頭台幣,但是真的這樣做的人還是少之又少。

年收入的百分之一,大概是一般開發國家人民捐款的比例,不同的宗教也有不同的標準,像是英國新教教會建議捐出每年個人所得的5%,而回教傳統則是收入的2.5%,叫做『zakat』,有些佛教團體則是建議不定期捐出一日所得,或是齋戒斷食期間的伙食費,無論捐多捐少,本來就是存乎一心,沒有一定的公式或規則,但是要有心才行,否則像是微軟等跨國企業,為了節稅的原因成立蓋茲慈善基金會( http://www.gatesfoundation.org ),執行長就是比爾蓋茲的父親,雖然這個基金會成為全美國捐款最多的機構,截至2005年一月為止已經捐出七十五億美金,但是對我來說,或許還不如澳洲朋友當代課老師辛苦攢下來的十塊錢澳幣。

為了捐款而戒煙的日本朋友菅尾吉崇,不幸在2005年四月二十五日兵庫線尼崎市的JR宝塚線火車事故中喪生,這個悲劇顯然不是用捐款可以解決的,心如麵包一樣柔軟的你,面對這種錢不能解決的災難,有沒有利用這個機會想想我們可以做什麼呢?

台長: 健步丸
人氣(331)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104工作簿 |
此分類下一篇:小人物的狗腿心境
此分類上一篇:繼續無解的問題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