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9-12-04 14:34:44| 人氣1,685|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1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燃燒的靈魂---梵谷

時間 98 12 3 下午0120-0340

主講人 高玉珍(歷史博物館副館長}

地點 台北市成功高中

 

史博館從1997開始

每年暑假寒假各一次國際大型展覽

到目前 以兵馬俑觀展人數最多 有101萬人

以2003前進非洲人數最少 只有3萬多 慘賠

雖然兵馬俑人數最多 米勒展卻是回客率最高的

但也因為米勒展期近尾聲時 人數暴增

史博曾為了消化排隊的觀眾 到午夜才關門

觀眾抱怨連連 說根本不需走路 自然有人推著走 不知不覺就被推出們了

也因為米勒展 史博館得到開館45年來第一次乙等考核

 

最近自由時報抨擊史博館只與特定媒體合作

的確 1997之後的大型展覽都是和中時或是聯合報系合作

但是 會挑上他們 也是因為他們一向比較贊助藝文活動

史博一年的預算約為1300萬 米勒展只有16件油畫 費用就要6000萬

史博館一定要異業經營才能辦理大型展覽

 

雖然我的職務有變 但是展覽總是跟著我跑

辦理1997的黃金印象 給了我一輩子難忘的回憶

彼時 奧羅美術館館長拿著鑰匙 打開庫房 要我挑作品

要只挑一些 很難 要多 也很難

借展費加上保險 加上運費 很難借多

不過 現在經驗多了 知道如果有作品經常在國外巡展的 會比較好借

1997 奧塞美術館長曾來史博館現場勘查 確定了一樓可以當展場

這次 為了要77件水彩素描 21件油畫 總共98件梵谷的作品

我們展場擴大到二樓 史博館也史無前例地休館兩個月

利用我在88水災前爭取到的經費 整頓門面 女廁更新並增多

 

其實梵谷的畫作 各個大博物館都有

年頭到年尾 各地都有梵谷展

至於展覽的主軸要放在哪裡 就是策展人的功力了

這次 是華人世界第一次梵谷的展覽

所以我以年代區分做個通盤的介紹

以"燃燒的靈魂"作主題

不過 我最想做的是使:"大家所不知道的梵谷"呈現出來

 

全世界的梵谷作品收藏最多的兩處

都在荷蘭 一是梵谷博物館 一是庫勒穆勒博物館

後者位於阿姆斯特丹一小時車程外

是位於5000公頃的國家自然公園和雕塑公園

風景非常美麗  春天去最合適

 

這次展覽的作品主要由庫勒穆勒博物館借來

他的鎮館之寶是阿爾的星光咖啡館 借展費是100萬歐元 實在借不起

而且梵谷的作品 很多都是畫布低劣 難以保存 更不適合外借 博物館更不准外借

我們的佈置會讓觀眾慢慢走入梵谷的世界

有長廊 有星光咖啡座 可以照相 我想大家會喜歡的

為了觀賞品質 預售票史無前例的分早午晚三種票

但是 售票不太理想 常有人反應 我怎麼知道三個月後什麼時候有空

外國的博物館都可以這樣的 希望觀眾慢慢適應

星光場雖然票價最貴 要500元 不過有送導覧手冊 值得的

何況 目前星光場是售票最不理想的 想要好品質的觀賞 這是個選擇

 

我的感想

高副館長是個思路清晰 充滿熱情的人

連講了兩個半小時 沒喝過一口水 也沒有上氣不接下氣

從早年1880年開始 看梵谷如何走出自己的畫風 也看到他走不出內心的困窘

天才與瘋子 只是一線之隔

如果他不是瘋狂畫畫 我們不可能看到他在10年內

畫出1200件素描 800件油畫 如此驚人的創造力堅持力

{他最崇拜的米勒10年也不過80件油畫}

如果他不夠天才 不可能在死後百年 畫作仍然為世人追逐

Now I understand what you tried to say to me

How you suffered from your sanity

And how you tried to set them free

They would not listen, they did not know how

Perhaps, they'll listen now

 

 

 

 

 

 

台長: lonely planet
人氣(1,685) | 回應(1)| 推薦 (1)|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研習 |
此分類下一篇:旅行不是目的 是藉旅行達到目的
此分類上一篇:飄浪青春 周美玲

我也想去看耶 不知會不會來高雄?
很久前的故宮羅浮名話展我有去喔
說不定那時就跟妳擦身而過了~呵呵
黃金印象我是在高雄看的!
2009-12-09 22:16:13
版主回應
你真是文藝美少女 就在台北 我還沒把它排入行程呢 怕人擠人到一個不行
2009-12-10 19:22:53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