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看到小S在"康熙來了"死命地抨擊重視養生的明星, 她的生活態度認為, 人要趁年輕享受跟追求羈放、痴狂、與無畏的快樂, 而把預防養生的人歸類為老人、廢人甚至是身體及心理有病的人!
其實大部份的人都認為這種態度沒有什麼不好, 反正所有的煩惱、病痛都是以後再說, 出現了再面對! 當體力還覺得足夠時, 反正就多加點班、或到夜店狂歡, 衝刺到凌晨, 再用高劑量的咖啡因麻醉自己的睡眠需求; 不然就是正常下班後, 利用夜深人靜時逛入炫爛的網路虛擬世界, 追求刺激或新奇的事物. 然後, 期待在周末來臨時, 再多個幾小時來補眠!
正常人都知道, 熬夜對身體的影響很大, 但在20~50歳間的人(現在可能要下降到13歳)卻找了一堆藉口來擺脫迫害健康的罪惡感! 而這也就是俗話說的, "年輕時賣命來換錢, 老化時堆錢來買命"! 只是, 現在身體老化、衰退已經不再是50歳以上的老年人特有的"權利"了! 因為你的忽視跟誤判, 生命的危機隨時浮現在你面前! 體內發炎症狀因為錯誤的處理, 從急性化成慢性, 使內臟器官面臨退化性損害, 接著就是把惡性細胞不斷地轉移與擴散, 最後使身體的基礎能力終於失效, 而提早見到上帝!
然而, 壞就壞在, 很多人仰賴的"定期健康檢查", 很少會在你的慢性發炎時被診斷出來, 一定要等到器官有實質的病變跟潰爛, 醫生才跟你說: 你要開刀. 而這就是"生理"保養跟"病理"治療的差異! 如同WHO的研究顯示, 人體器官組織的老人或功能衰退須達到60%以上, 才能經由儀器檢測出來. 為什麼要爛到60%, 才要求急診、緊急開刀, 然後再繼續爛到其他地方? 為什麼不在身體損壞程度到20%、30%、40%時, 就趕快終止惡化的情形? 有很多案例, 前不久才在公司定期檢查的報告中安心的主管, 隔天就騎著腳踏車上天堂. (ET?) 又或者一夕間輕微腹瀉變胃癌、肝癌, 偏頭痛變成洗腎、換肝, 從此與自在舒服的感覺搭不上線!
"天使遺忘的筆記"一書剛於2009年9月出版, 我是從電子郵件中預先閱讀到書裏的內容. 被這5歳的小女孩感動, 但也萬分感嘆! 這樣的一位小女孩, 原本應該是在公園內跟同齡的小朋友一起玩著溜滑梯、天真地跟電視上的大哥哥大姊姊一起手足舞蹈、開心地玩著自己的娃娃, 還會跟它對話、幫它蓋被、換衣服的. 而她卻早一步面對死亡的威脅-腦癌, 留下一張張紙條給她生命中重要的人, 紀錄著她那早已懂事的心理歷程.
另一篇傳來的文章, 是記者報導一個辛苦奮鬥數十年的男裝老闆. 他在被診斷出是肝癌前的38年間, 身體勇壯到幾乎沒有讓醫院拿到他的錢. 他把他工作後剩下的時間都給了他的家庭. 醫生把癌細胞切除、換肝後, 又轉移到骨頭、脊髓、肺臟. 最後僅存的一點寶貴時間, 他召集所有親朋好友, 與最喜歡史瑞克的女兒一起在美麗華電影院觀看第三集. 電影是熱鬧有趣的, 但台下每個人的眼神卻都是在觀察他的病況變化, 淚水無法控制地從眼中奔流而出.
這2個故事告訴我們要學會珍惜, 拿出無比的勇氣面對人生的終點. 只不過, 如果能夠早一點愛護、保養身體, 注意身體發出的訊息, 又怎麼會等到恐懼、悲傷、無望或遺憾之時才吟唱著-如果還有明天?
很多人把一生中所有的精力在前半生用盡, 讓自己被迫提前下台; 又或者過著沒有品質、生不如死的老年生活, 讓醫院大撈一筆你的"退休金" , 然後讓子孫陪著一起受苦.
愛迪生( Thomas Edison)在幾個世紀前就說過: the doctor of the future will give no medicine, but will interest his patient in diet, and in the cause and prevention of disease. (未來的醫生將不用藥物, 而是熱衷照顧病人的骨架、飲食營養及預防造成疾病的原因. 其實這道理簡單, 但普遍都有知易行難的困窘! 沒有預防保養觀念, 就不會產生習慣, 也很容易讓身體從健康走向衰老與退化.
從朝九晚五的工作投身到預防保養的行列, 就是自己身體漸漸出現了嚴重的失眠, 有時一整個晚上腦袋不停空轉, 就是不能睡. 當時到處求醫, 想從偉大的醫生獲得答案, 不過每個醫生的話從來不超過10句, 就給我一個結論...我得了憂鬱症! 有專家說, 都市人10個有6個都是這種怪病, 反正找不到原因的, 就統統列入這一類病症! 等到身體填滿一堆安眠藥、抗憂丸, 等等的化學藥劑後, 氣血循環功能更衰退. 我利用至少1年半的時間在進行一連串的調養跟飲食調理, 才讓那些毒物從淋巴系統排出, 不過那個排毒的過程可真是要人命! 那些勤勞地把藥丸當補丸吃的人, 真的要好自為之呀!
我常常在想, 好的觀念要透過推廣跟宣揚, 救一人算一人, 但真聽不下去的, 就當作暫時無緣份! 解災刧解苦難的人就是自己, 成功啟動自癒能力, 讓身體功能恢復正常, 何須用(毒)藥, 何須讓別人切你一刀?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