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這本書,只因為太多人提及這本書,想看看到底是一本甚麼樣的書,又不甘心花錢買,於是,在圖書館裡,借到一本已經被翻的快爛掉的「傷心咖啡店之歌」。
一開始被情節吸引著,接下來被一堆社會學、哲學名詞的辯論搞的七葷八素,非常非常能夠瞭解書中小葉問那句話「我怎樣可以像你們一樣聰明?」的心情。看到最後,卻看見佛教的世界觀。
這個世界是如如不動的,是變動中的如如不動。把自己拉高到地球之外來看地球,地球只是一顆不太起眼的球體,地球上比螞蟻更渺小的人類,微不足道,更不用提人類所謂的生存的意義,更是如肥皂泡沫般,一捏即碎。
那就是馬蒂在山巔上領悟的。
活著具有甚麼意義?是否終其一生必須追求每種意義?這份意義是要忠於自己或是要忠於社會、他人?忠於自己是否是另一種形式的頹廢?或者是真實而坦承的面對人生?或者要對社會有所貢獻,才具有意義?
真正的自由是甚麼?是不管別人的價值觀,照自己的感覺活,就可以得到自由?或者是有億萬家財,才能自由無罫礙活著?(如海安,就因為他不需要努力賺錢,就有許多錢可以提供他基本以及奢侈的需求,所以他可以不顧一切自由的活?)或者真正的自由,其實是一種心靈的自由?
書裡充斥著這一類問題的討論,夾雜許多艱澀的(對我而言,是艱澀的,容易搞混我的思想的)專有名詞。
生命的意義,是我青春期最愛思考的課題。那時候的思考很單純,沒有太多專有名詞,想的出來的生命意義也極有限、極幼稚。
而真正的自由,卻是踏入社會後,最渴望獲得的,卻也最弄不懂的。好笑的是,就像書裡的人物,總是摸不清楚自由是甚麼,卻總是吶喊著想要自由。
甚麼是自由呢?我曾以為自由是必須耗費心力去追求的。例如,沒有錢就沒辦法生活,沒辦法餵飽自己,於是我必須去賺錢,有了錢,我在生活上就自由了。至少我在生活上不會窘迫,既然自由了,我應該就得到快樂了。但是,我仍然感到不自由,仍然想要脫離,卻不知道自己要脫離到哪裡去。
然後,像馬蒂一樣,一份工作換過一份工作,總是在感到即將窒息時,轉換工作。
然後我漸漸發現,原來自由要往自己的心裡去找。
自己的心說自由了,那就自由了。
完全接納自己的本性,照自己的本性去活時,人就自由了。
寫作使人快樂,那就去寫作。衣衫襤褸去流浪使人快樂,那就去流浪。賺錢使你快樂,那就去賺錢。站在講台上演說使你快樂,那就去演說。孤獨使你快樂,那就去孤獨吧!
是的,我發現原來孤獨使我快樂。
也發現原來很多事情跟孤獨是衝突的,而有些事情,卻必須在孤獨中才可以享有。
例如讀書。
我必須一個人,安安靜靜沒有打擾,才能盡情的享受一本書。然後,在一本書的閱讀中,我就不再孤獨,有一種與另一個高貴靈魂分享生命的喜悅。而這樣的過程,是我鍾愛的。卻也困擾著我,因為,人總說「這是個孤僻的孩子」,似乎過於孤僻,過於離群索居是不好的。
於是,我學習雜在眾人之間,聽人們嬉笑怒罵,閒聊家常,卻總是感到失落,感到受到拘束。
而當我孤獨的讀著書時,卻又有另一個聲音在干擾我,聲音說「你不能這樣孤獨,這樣是不正常的」。
我感到暈眩,無所適從。
現在我終於瞭解,我最愛的是孤獨,是閱讀以及書寫。
那麼我就盡情的享受我的孤獨,有何不可呢?我做一個與大家不同的人,那又如何呢?人,原本就每個都不同的。
接納了原來的我,我的心就自由了,心自由了,身體也自由了。這無關吃飽與否,無關生活窘迫與否。人願意自由,就可以自由。
人可以奢侈的生活,也可以很簡約的生活。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接納本來面目的自己,那就是自由了。
生命的意義也是如此,往身外去尋求,顯然都徒然無功。
生命不在於一個終極的意義,在於過程中經歷過的淚水、飄飛得思緒、感動的情懷、幼稚與成熟的接壤,真實的活過,並自然的死去。
選擇最適合自己生命型態的方式去過完自己自己的一生,那就是意義,也就是自由。
在西藏生死書中看到幾句話,很適合寫在這裡:
「﹍﹍﹍﹍﹍﹍﹍﹍﹍﹍﹍﹍
輪迴是你的心,涅槃也是你的心。
一切苦樂和一切無明都只存在於你的心
﹍﹍﹍﹍﹍﹍﹍﹍﹍﹍﹍﹍﹍﹍﹍﹍」
心說,你自由了。
於是,你就自由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