崑曲原稱「崑山腔」,在宋元之際產生於江蘇崑山一帶,到明代中業,崑山腔是中國四大聲腔(海鹽腔、弋陽腔、餘姚腔、崑山腔)中影響最小的聲腔。
明代嘉靖、隆慶年間,魏良輔等人吸收北曲和海鹽、弋陽等腔的長處,對崑腔進行改良,使崑腔「協聲律」,具備「清柔婉折」、「流麗悠遠」的特色,崑腔才能成為樂壇、劇壇的主流。
改良過的崑腔據細膩婉轉的特色,因此又有「水磨腔(調)」之稱。「崑腔」流行成為時曲,因而又稱「崑曲」,崑曲包括散曲和劇曲,近代又把劇曲稱為「崑劇」。
清代以後興起的各地方劇種幾乎都直接或間接受到崑曲影響,尤其京劇、越劇、川劇、粵劇等大劇種,所以能成其「大」,吸收崑曲藝術的滋養,是重要的原因。崑曲流傳各地,受當地語言、音樂、習俗和當地劇種的影響,也產生許多支派,如北崑、湘崑、金華崑(金崑)、永嘉崑(永崑)等。
公元2001年5月18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首度評定宣佈十九項「人類口述、非物質的文化遺產之代表作」,具六百餘年歷史的中國戲曲之母「崑曲(劇)」或十八位評審委員全票推薦通過,名列榜首。崑劇受到重視,在各界的保存及推廣下,永保舞台藝術生命。《以上節錄選修課講義,如有侵權,煩請告知。》
我選修現代文學,最近上到白先勇先生的作品,白先勇先生是個心思縝密、細膩的人,年幼時的他就深深被崑曲吸引。所以他在寫作之餘,也訓練崑劇團,對於所有的道具、唱詞、動作他都十分講究。
因應課程需要,老師讓我們欣賞了崑曲牡丹亭中的遊園驚夢那一段。突然覺得學校圖書館真的很了不起,竟然砸下重金,買了牡丹亭一系列的崑曲影片。
老師在看完之後問我們感想,我那時答了:「沒感覺。」
事後回到家,我很仔細的去回想那一幕、一字、一句,我笑了,笑自己無禮、愚昧,竟用一句沒感覺蹧蹋、褻瀆如此崇高、精緻的藝術。
也許崑曲太過陽春白雪了,對於我們這些懵懂無知的學生而言,真的得多番思索、咀嚼,才能了解它的好。
它服裝上頭的繡花,是手工一針一線縫上的;它的配樂,是樂師一笛一敲奏出來的;它的唱詞,是演員用溫潤的嗓子、高超的技巧,一字一句磨出來的,而且轉調、轉音了好幾次。
聽崑曲是要很耐得住性子的,節奏很緩慢、很悠長,而且各地唱腔不好懂,懂得欣賞崑曲的人,想必得下很大一番功夫。
老師後來又問我們如果崑曲來我們縣市表演,而且價格很合理,我們會不會去聽?我舉手答會,但我們這窮鄉僻壤,是不可能得到那種眷顧的,想想也只能一笑置之了。
PIC.為蘇州昆劇院演員在表演崑曲摺子戲《牡丹亭-驚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