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脹氣】
1.減少乳糖攝取量
2.避免可能產生氣體的食物,如豆類、甘藍菜
、綠花椰菜、甘藍菜芽、洋蔥
、花菜、全麥麵粉、白蘿蔔、香蕉
3.纖維攝取應適度漸進,以免因快速增加纖維而引起的排氣不良
4.請教醫生使用成藥緩和脹氣
脹氣 發生原因
發生原因很多,某些特定食物、腸胃疾病或是便秘都有可能引起小兒脹氣。
以食物來說,小寶寶的主食~奶類,本來就是容易產氣的食物,
此外在喝奶過程中吸進過多空氣或是喝奶後未做好排氣動作都會造成脹氣
;較大孩子則可能是攝取過多豆類、蛋類等食品所引起。
若是疾病所引起的脹氣,則可能是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急性腸胃炎、或是嬰幼兒腸絞痛、腸套疊、腸阻塞、腸扭轉、腫瘤等。此外便秘、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乳糖不耐症或是腸道中產氣過多,也都會造成腹脹氣。
出現症狀
肚脹、打嗝、腹鳴、放屁等都是主要症狀,基本上脹氣不是病,但卻是許多疾病的表徵或前兆之一,所以要先找出產生脹氣的真正原因,判別是病理或構造上的原因,還是腸道功能出了問題。
治療方式
在找出真正的病因前只能先採取症狀治療,或是給予消脹氣藥物。
居家照顧注意事項:
若是肚子脹得像小青蛙,敲起來硬硬的像敲小鼓,
甚至是一碰小兒的肚子就顯出極端痛苦的樣子,並伴隨有精神意識不佳
、高燒不退、嚴重嘔吐(甚至是吐膽汁、吐血)或血便等症狀,
則可能是腹膜炎或腸穿孔的前兆,一定要先立刻送醫。
若只是輕微的脹氣,以小BB來說,首先要留意餵奶方式、注意排氣的問題;
1歲以上寶寶則要減少攝取豆類、次級澱粉類(
芋頭、馬鈴薯或糯米等不易消化的澱粉)等容易產氣的食物,
或是以減少奶量、改喝優酪乳等方式來善脹氣。
此外以薄荷油(最好不要用白花油或萬金油,
因含有其他成份會使小兒皮膚過敏)
在肚臍週圍輕輕按摩(可促進腸胃蠕動並幫助排氣)、
讓寶寶趴睡、或是使用溫水袋(注意不要太燙,外面要包裹一層毛巾)
放在腹部,都可舒緩寶寶因脹氣所引起的不適,但若是情況一直未能改善
,最好還是請醫生診治。
【許美雅/基隆長庚醫院營養師】
您是否有時候會覺得腹部脹脹的,大量排氣、腹痛、腹瀉、食欲不振等,
其實這就表示您有腹部脹氣的症狀。
腹部脹氣是指腸子中有大量的氣體。一般來說,正常人的腸子每天約有
7-10公升的氣體產生,這些腸氣大部分會被人體重新吸收,只有一些氣體
由身體排出,如打嗝、放屁等。腸氣所包含的氣體,有氮氣、氧氣、
二氧化碳、氫氣、甲烷等,通常腸氣是無味的,只有不到1%的
稀有氣體(硫化氫、氨氣)是具有臭味的。
脹氣產生的原因有兩個,一是吞下的氣體太多。很多情況下人體會
不知不覺地吞下空氣,例如嚼口香糖、吃東西時狼吞虎嚥、
邊吃東西邊說話,喝汽水、可樂、啤酒等碳酸性飲料,及
吃一些容易產氣的食物等。
另一個原因是大腸製造的氣體太多,腸子會製造氣體是因腸蠕動障礙
,造成細菌對食物過度發酵,而產生大量的氣體。胃酸過多也會引起脹氣
,胃中過多的胃酸,和胰液中和後會產生二氧化碳,而造成脹氣、打嗝。
您是否會好奇容易造成產氣的食物有哪些?這些可能導致腹脹的
「產氣食物」,包括豆類、豆乾、豆腐、洋蔥、青椒、包心菜、芹菜、
地瓜、馬鈴薯、糯米類、玉米、蘋果、西瓜、香瓜、柑橘類水果、牛奶、
乳製品、汽水、養樂多、可樂、油炸類和高糖類的甜點等。
要改善腸胃脹氣,吃東西要細嚼慢嚥,勿狼吞虎嚥;吃飯時要閉著口
,以減少吞入過多的空氣;減少嚼口香糖、不要邊吃東西邊說話;避免
喝汽水、可樂、啤酒等碳酸性飲料;避免攝取高油脂、高糖類的食物;
養成定期排便的好習慣;儘量避免食用上述產氣食物;適度的運動,
也可減少腹部脹氣的產生。 【2003/12/07 聯合報】
有時按摩腹部有助腸胃蠕動!有時也會吃一點梅子來幫助消化,
梅子有很豐富的膳食纖維可幫助腸胃蠕動和減少胃酸!
但是請不要食用太多,因為畢竟人工添加物太多有礙健康!
1.讓寶寶採右側臥,可幫助排氣。
2.媽媽可幫寶寶做腹部按摩,依腸道排氣的方向,以環形、由右邊至左邊順時鐘的方向按摩,有助於寶寶的腸胃蠕動。因為寶寶的腸胃發育還不完全,蠕動較差,因此媽媽按摩約十分鐘後,寶寶就可以排氣了。
3.經過醫師的評估和檢查後,醫護人員會幫寶寶抹上一些
薄荷油,或脹氣膏,刺激腸胃蠕動,幫助排氣。
有些媽媽會幫寶寶抹上萬金油或綠油金,但可能會因為不了解寶寶的狀況
,萬一寶寶是生病的話,塗抹這些藥物反而會對腸胃的刺激更大,造
成寶寶的疼痛,所以原則上不建議,此法為醫院處方。脹氣時該怎麼辦呢??
1.如果你有想排氣的感覺(無論是打咯或放屁),別憋著不放,快速走到
遠離人群處,讓腸胃舒解壓力
2.若是腹脹難消時,可以使用薄荷油塗抹肚臍周圍的部位。
3.喝一點薄荷茶、柑橘茶來緩和腸胃的脹氣。
4.一個簡單的動作:將身體平躺,膝蓋彎曲,用雙手環抱住小腿,
盡量將大腿貼近肚子。這個動作可以有效的幫助排氣,
防止胃中的氣體堆積,平時每晚睡前都可以做一次可以保護腸胃。
該如何避免脹氣
脹氣大多是由飲食習慣所引起的,所以有此問
題時,也該好好的檢視一下自己的飲食習慣是否有不妥當之處。
1.吃東西時,細嚼慢嚥,而且不要一次吃得太多、太撐。
2.平時避免喝碳酸飲料,口香糖,並且最好不要用吸管喝飲料,
因為這些都會無形中增加氣體的攝入。
3.少吃含有果糖或是山梨醇(糖)的食物或甜點,因為這也是產氣的元兇。
4.豆類食品一定要煮到熟爛了再吃,因為太硬的豆子,
'不但不好消化還容易造成脹氣。
5.有些人對某種食物特別容易產氣或是脹氣,就必須根據以往的
經驗避開某些特定的食物
6.飯後不要一直悶坐在沙發上,可以起身走一走,洗個碗,
或是散個步,溫和輕緩的運動都有助於幫助消化。
另外,如果本身是有服藥的情況,而造成胃的脹氣及腸胃的不適
,例如減肥藥或瀉藥之類的,那麼建議你去跟該科的醫師討論這個問題
,研討是否是要更換使用的藥物或者停藥。
最後,如果你有著
1.無原因的脹氣,持續三天以上都無法緩解。
2.如果您長期感到肚子脹氣或打嗝、放屁不止。
3.經常放屁、體重減輕、或是排出淺色、惡臭的糞便,
可能表示你可能無法消化脂肪。

腹脹時吃陳皮梅、山楂、紫蘇梅、白蘿蔔泥、四神湯等有助排氣,
但若腹瀉有酸臭味合併發燒、關節痠痛,恐是急性腸胃炎,應就醫治療。
脹氣可吃陳皮梅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醫師張家蓓說,
輕微腸胃不適可先自行處理。若脹氣可吃陳皮梅、紫蘇梅、山楂、
紅麴等幫助消化,洛神花茶、四神湯、白蘿蔔泥也可,症狀緩解即應停用。
張家蓓提醒,急性腸胃炎分吃壞肚子和感染,如拉肚子有酸臭味,
但無噁心嘔吐、發燒,只要解乾淨就沒問題,但若合併發燒、關節痠痛
,恐是大腸桿菌或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應及早就醫。
馬偕醫院小兒科醫師丁瑋信提醒勿暴飲暴食,隔夜餐點應冰存並徹底熱食。
此外,長途出遊不適可按壓穴道緩解。
北醫傳統醫學科醫師劉宗翰說,暈車胸悶噁心,可手掌朝上,
另一手按揉腕關節附近內關穴;按壓虎口合谷穴能改善疲倦、鼻塞
、吃壞肚子症狀。若腸胃不適、久坐腿痠,可按揉膝蓋外側下方足
三里穴;頭暈或肩頸痠痛,輕按脖子後方風池穴能放鬆肌肉、緩解頭暈頭痛。
張家蓓提醒長途搭車、搭機行前避免吃太飽和飲用含糖或碳酸飲料,
口含生薑片可防暈車嘔吐。劉宗翰建議準備枸杞菊花茶或山楂陳皮茶
在車上飲用,可避免疲勞。
舒緩腸胃不適、旅遊疲勞之道 資料來源:劉宗翰醫師
合谷穴
用拇指按壓虎口肌肉最豐厚處的合谷穴,
可緩解疲倦、鼻塞、牙痛、吃壞肚子
內關穴
手掌朝上,另一手按揉腕關節橫紋後方3指幅的中間處,即內關穴,
可緩解胸悶、暈車、噁心
風池穴
雙手掌貼近耳朵,拇指向後,推往耳朵後方枕骨與頸部2條大筋
形成的凹窩處,即風池穴,可緩解頭暈、肩頸痠痛
足三里穴
按揉膝蓋外側下方約4指幅處,脛骨旁肌肉最豐厚處的足三里穴,
可緩解腸胃不適、噁心、久坐腿痠
***俯臥的姿勢,接著一至二個枕頭將膝蓋墊高
左右二腳向後踢至臀部 一直交換踢
這我每次睡前做都很有效排氣************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