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26 05:23:54| 人氣564| 回應1 | 上一篇 | 下一篇

舞影者-攝影記者與文字記者,孰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文 / alien





蘋果日報對於台灣報業的衝擊,許多人著眼於小報化的現象:狗仔隊要命的「追殺」;閱聽眾循環性地被迫接收這類看似客觀的新聞……,這些當然是蘋果日報帶進台灣島內,掀起的大旋風,可是,一個有趣的現象不容小覷:蘋果日報也確實改變了台灣老字號的報紙,對於圖片編輯之重視。

「圖片編輯」?乍聽之下,似乎沒什麼專業可言,但留意這樣的直覺反應,其實是長久以來在台灣「主流意識」薰陶下的結果,也可以說是,長期的教育制度內,並無正視「影像教育」之故。影像教育,包涵頗廣,或如「視覺文化」的批評,以及影像操作,尤其近幾年,科技發展,人手一機自製影像與過去相較越來越容易,流動性大幅提高,我們可以輕易在路上自拍,或是自己攝製、剪輯屬於自己的「小電影」。

所提及的「圖片編輯」反映在記者的專業領域,造成「文字記者」以及「圖片記者」兩者前高後低位階差異之現象,或多或少與台灣教育體制相關。長久以來,認定以文字為主的工作者,多半是教育水平較高的「知識份子」,相形之下,「圖片記者」多半讓人聯想到藝術家,不愛讀書,與既定印象裡的「知識份子」有所歧異。

近期有部非常有趣的紀錄片,名為《舞影者》,內容觸及台灣攝影記者的歷史故事,影片分成三個段落,即是梳理台灣歷史的三個時代:兩蔣在位的威權時代、社會運動風起雲湧的社會轉型期,與商業主義盛行的年代,在這三個時代裡,探訪隸屬不同世代的攝影記者。導演兼製片鍾宜杰突破了攝影記者本身具有的敏感特質,探訪早期極重要的攝影記者前輩,包括已逝世的葉清芳,以及謝三泰、潘小俠等人,以及晚期仍舊在報業工作的記者們。

晚期與早期的攝影記者,在工作領域上明顯地「異化」日益嚴重;晚期的攝影記者與自己攝製的作品,多半失去了完成一樣作品的成就感;在報業生態內,講求速度、講求便捷,一張新聞圖片,在登報前切割成許多流程---拍攝、編輯、加框等等,與自己所攝製的照片,所產生的距離,一面也反映了,台灣報業生態內,多半將攝影記者位階置於文字記者之後。以文字為主流的意識型態,就如在工作場域往往聽見的是「這篇文字稿有哪張相片可以搭配」而非「這張相片能不能配一段文字稿」。

導演曾表示,這部影片其實處於未完成狀態,它可以在慢慢擴張,期待成為台灣攝影記者的資料庫,導演本身也正在籌組「台灣攝影記者研究會」,目標會員包括本地約500名以攝影為業的記者,以及自由創作者們(freelancer)。

我認為這不啻是扭轉當下主流成見的契機,需要該重新思量「台灣記者協會」是不是多半以文字記者為主?那麼攝影記者與文字記者在同樣處於一種文化工業的「勞動圈」裡,是不是更形邊緣化?這部影片,宛若一顆新星,它確實指引了我們長久被遮蔽的成見;其次,如我在前面所觸及,影像流動性在現代社會越來越高,越來越容易被產製,這中間所存在有文字工作者的教育必然優於影像工作者的迷思,是否該花點時間讓人重新檢視?

即將成立的「台灣攝影記者研究會」,它或多或少能挹注更多資源給教育體制內,不斷在茁壯成長的「媒體識讀」的影像批判教育,不禁讓人有更多的期待。






電影筆記:
《舞影者:台灣戰後攝影記者習癖與品味的形構》
導演兼製片 / 鍾宜杰

台長: 求逑
人氣(564) | 回應(1)|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美美吳
超久不見。 DEAR
2006-06-30 10:32:30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