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我正在上高一下學期中國史的課程,一進入中國史,課堂上的學生就屢有質疑為什麼要上一整冊的中國史?
對這群剛好從小到大受過一整套本土化教育的高一生而言,高中歷史課程中以一冊(一學期)的內容講授中國史,他們覺得太多也沒必要,甚至認為中國史應該放入世界史。(我也贊同本國史就是教臺灣史,將中國史放入世界史中)
其實我很驚訝這些高一的學生有非常明顯的臺灣主體意識,顯然這得歸功於這些年本土化教育的成果。(當然學生會這麼問也可能有一部份因素出自於學習上的想偷懶)
我沒有辦法說服他們為什麼要學一整冊的中國史,因為連我自己提不出課綱如此安排的正當性!
我頂多只能告訴他們,臺灣受到中國文化的影響滿多的,而目前與對岸中國的(經濟或政治)關係也很密切,未來則不知兩岸如何發展,因此知己知彼也是很重要的。(純粹安慰他們接受現實的課程而已 XD)
下個學年即將要施行的高中98課綱,歷史科的課綱尚未定案。據說現在爭論新課綱有關內容比重的問題,之前的九五暫綱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比重分配是1:1:2,現在則有兩案在拉鋸,臺灣史、中國史、世界史的比例為1:2:1 或1:1.5:1.5,也就是要增加中國史的比重!
歷史教育一向和政治脫離不了關係,因為歷史教育攸關著民族意識的灌輸和養成,而臺灣目前政治和意識型態的紛擾,也使得臺灣的歷史教育呈現難解的拉鋸,才要再特別成立一個「歷史課綱專案小組」來研議老早就應該定案的課綱,專案小組內的專家亦有意見紛歧的情況,但似乎執政黨的意志更貫徹在「專案小組」之上,硬是要增加中國史的份量,走回頭路!無力回天的異議份子只得失望的退出「專案小組」,真是劣幣驅逐良幣啊,詳情可參見周婉窈教授發表在南方電子報的文章:http://enews.url.com.tw/south/56491
以臺灣目前的教育體制和風氣,課綱領導教材、教材領導考試、考試領導教學,因此課綱的訂定實事關重大。許多對歷史課綱的形成有影響力的學者專家和現場教師(尤其年紀越大者)都只能以舊腦袋、舊思維擬出舊課綱,因為他們過去所受的中國化教育已經形成根深蒂固的「中國史很重要」,「國可滅、史不可滅」,中國史內容很多、教不完,因此該增加授課時數,這類的觀念使得他們無顧歷史教育的理論和意義,也無視於現實環境的變化,但是他們可曾想過他們安排的歷史課程是要教出怎樣的學生?是服膺於他們意識型態的人嗎?是自認為「中國人」的人嗎?上一代的民族意識混淆要繼續傳承給下一代嗎?
歷史教育到底要帶給學生什麼?以中國史為例,若要注重歷史事實的堆砌、朝代更迭的細節,那一定是會內容太多、教不完,但若是著重在讓學生知道時代的特色和為何產生如此演變、如何以史為鑑以及透視人性,那應該就不會教不完,也可以訓練學生思維判斷的能力。
那麼,結語大概只能說:有獨立批判思考能力的老師才有可能教出能批判思考的學生吧!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