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二次大戰後期,日本的軍事動員越來越急迫,因此,自1942年3月開始徵召台灣原住民支援戰事,到1945年8月戰爭結束,至少有數千人接受徵召,他們被派往南洋作戰,稱為「高砂義勇隊」。
2006年2月8日,高砂義勇隊紀念碑遷建於烏來瀑布公園內,並舉行一場竣工典禮,參加者包括前總統李登輝、現代文化基金會理事長黃昭堂、日本交流協會代表、產經新聞社代表。現場播放台日兩國國歌,日本中央廣播電台資深主播三宅教子現場朗誦詩歌,氣氛莊嚴肅穆,現場陳列高砂義勇隊軍旗,也有許多義勇軍遺族參加。
這一個慰靈碑原來是十四年前由義勇軍遺族自力興建於烏來,三年前因為SARS造成山胞觀光股份有限公司破產,當年無償提供的土地,被迫遭新業主要求撤除紀念碑、歸還土地。日本產經新聞於2004年7月報導將遷建紀念碑,日本讀者熱情回應、捐贈約三千兩百萬日圓,加上台北縣府提供土地,委由台北市現代基金會協助遷建。
紀念碑銅像下面有前總統李登輝所題的字「靈安故鄉」與中、日文碑文,四周還布置著中華民國國旗,以及寫著「台灣總督海軍大將長古川清」所題字的隊旗。除了紀念碑之外,附近還有一座寫著日文說明的台北陸軍病院(台大醫院前身)的「鎮魂之碑」,以及日人伊庭野政夫的銅像。
但在高砂義勇隊紀念碑豎立一週後,媒體報導說此舉引起很多遊客的反感,現任台北縣長周錫偉視察後表示:「絕對尊重原住民過去的犧牲,但我們所站的土地是屬於中華民國臺灣省臺北縣烏來鄉,而非日本領土,碑文應使用本國文字,而非日文,內容也並不恰當,紀念碑碑文宣揚日本大和精神及軍國主義思想,扭曲歷史,縣府將堅持依法行政精神,針對違反建照、雜項執照、水保、環評等山坡地規定部分,要求高砂義勇隊紀念協會一周內遷移,否則將強制拆遷。」
2月24日,紀念碑便遭受拆遷,說是以待往後興建更大的紀念公園云云。事件的整個過程,可以看出原住民主體的弱勢,歷史的解釋權並未掌握在他們自己手中,周縣長代表典型的大中國沙文主義,自認為代表原住民發聲的高金素梅一樣是掛羊頭賣狗肉的大中國沙文思想,對於日本殖民台灣的後殖民思考與解殖民運動,不應該以另一種霸權式的民族史觀(中國民族史觀)來取代,在日治時期參與二次大戰的原住民,由諸多當事人的口述訪談可以得知,他們大多抱持如何的心態參戰,並非現在一句「原住民並未被皇民化」、「原住民遭受日本軍國主義荼毒」可以帶過,該注意的是原住民在日治時期對族群與國家觀念的轉變,他們逐漸被凝塑為現在的原住民自我認同,而烏來泰雅族設立高砂義勇紀念碑具有其自認的意義,亦表現出台灣各族群國家認同混亂的面相之一,也因為此混亂與分裂,台灣的未來仍然不知何去何從。
ps.圖為清流部落高砂義勇隊之合照,了解日治時期原住民反抗歷史的人,就能感受這張照片產生的強烈對比!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