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03 22:11:06| 人氣25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時光之旅---歷代良臣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楚國愛國詩人──屈原

作者﹕淑萍



---------------------------------------------------------------------

【大紀元5月29日訊】
屈原,名平,又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時代楚人。他出生貴族,文筆、膽識兼具,對國家更是一片赤忱。可惜不被楚王重用,再加上權臣靳尚等人排擠、毀謗,因此仕途多舛,二次被放逐。
第一次被放逐,是由於靳尚妒忌屈原的才華與關心國事的態度,所以時常在楚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說屈原以能時常與楚王商討國事而自恃傲慢等等。楚懷王一聽大怒,於是將屈原放逐。這是屈原生平第一次被放逐。屈原雖然被放逐,但仍心繫國事。當他聽說秦國設計要以美女誘騙楚懷王並加以殺害,便急急跑回楚國,企圖勸阻楚懷王。但楚懷王根本不聽屈原說的,於是他只好無奈的離開。果然,沒多久,楚懷王就被秦國設計害死了。屈原當時悲憤的心情,可想而知。

第二次被放逐,是因為新的楚王即位(即頃襄王),屈原又被靳尚等權臣中傷,他們在新任的楚王面前造謠污衊說屈原不好,終於,屈原再次被逐出國門。這次,他來到江南,愁容滿面,因不忍見國家沉淪,但又無力報效國家,於是絕望的懷抱大石,躍入汨羅江中而死。這一天,正是農曆的五月初五日。

據說屈原投江後,楚國的百姓們非常哀痛,紛紛來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屍身。老百姓們想出一個辦法,他們在屈原跳入的汨羅江中,投下很多粽子。他們相信讓魚蝦吃飽了粽子之後,魚蝦就不會去傷害屈原屍體了。另外,也有人是在農曆五月五日這一天舉辦划龍舟,以象徵尋覓及搶救屈原。更有百姓拿了雄黃酒倒進江裡,說是要將海底下的蛟龍醉暈,使它不能傷害屈原。種種做法,不一而足,但都可見楚國百姓及後人對屈原的愛護與崇敬之意。

屈原在仕途上雖不得志,但在文學上卻有一席之地。

《離騷》是屈原被第一次放逐時所作,全詩共三百七十三行,兩千四百多字。《離騷》中,屈原將自己的情感傾力宣洩,舉凡對現實生活中國君的昏庸、朝政的腐敗等,在《離騷》中透過大量的神話、傳說故事,以及誇張大膽的筆法,傳達了他悲憤及憂國憂民之心。後世公認《離騷》為屈原生平之代表作品。

也許是處境、遭遇相仿,也許是英雄惜英雄,司馬遷對屈原的評價相當高。不但在《史記》中為其立傳,並以「屈原放逐,乃賦《離騷》」精神,來鞭策自己完成《史記》鉅著。屈原雖無法以死來改變楚國歷史,但他的「以死明志」以及對國家的堅貞忠誠,給後人留下了深刻的記憶。

(http://www.dajiyuan.com)


明朝的忠烈大臣──于謙

作者﹕阿哲



---------------------------------------------------------------------

【大紀元5月7日訊】
于謙是明朝人,他不但使明朝在生死存亡的關頭,轉危為安,而且他三十餘年的官場生涯中,清正廉明、興利除弊,深受百姓的愛戴。但當時政風敗壞,攀緣附會、貪污納賄的情況十分嚴重,使他這種半神的操守,屢屢遭受打擊。
帶有清風

先是參加科舉考試時,因為不肯給主考官額外的禮數,故招致怨恨,由狀元才被降到三甲第九十二名,幾乎名落孫山。

為官時,他看到國家處於動盪不安之中,可是官場裡許多人不以國家社稷為重,普遍存在著妒賢忌才、爭權奪利的現象,令他十分的痛心,故曾自我期許:「千錘萬擊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身碎骨全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間。」

那時太監王振權傾朝野,貪贓枉法、作威作福。每逢朝會,晉見王振的人都要奉獻一些金銀財寶,以求得仕途順利。于謙上京奏事,每次都是兩手空空、不帶一物。如果有人勸他即使不帶金銀珠寶,也得帶點土產、做點人情,以免得招來禍患時,他往往揮動兩袖,笑著說:「帶有清風!」

不畏權勢,興利除弊

于謙相貌英挺、頭腦清晰,每次上朝奏事都是聲音宏亮、有條有理。當時漢王朱高煦在山東叛亂,宣宗御駕親征。高煦兵敗跪於軍前,于謙秉承宣宗之令,以高亢的語調,歷數高煦的罪狀,高煦渾身戰慄,頓首稱:「臣罪萬死!」宣宗對于謙的表現非常滿意,論功行賞時,賞賜與出生入死的將領相同。

雖然是七品的小官,但他的優異表現,使宣宗對他另眼相看。明朝設立巡撫時,宣宗欽點于謙為兵部右侍郎,負責巡撫河南、山西兩省,把他一下子從七品直升至三品。于謙不負眾望,足跡遍歷兩省各地,到處視察政事、興利除弊。這一段期間,他創行平糶條例、義倉、平准倉、惠民藥局,並且無償貸給貧民大量糧食、加築黃河堤岸、允許百姓直接到衙門申冤等,使兩省百姓的生活,獲得極大的改善。

總之,為了黎民蒼生,于謙不惜得罪權貴,做了許多大刀闊斧的改革,可以說他人到哪裡,正義公理就跟到哪裡。

穿盔戴甲,力挽狂瀾
後來,明朝邊防日益吃緊,兵部事務日益繁重。在此緊要關頭,于謙奉命入京,擔任兵部左侍郎一職。

當時蒙古瓦刺軍席捲南下,英宗聽信太監王振的話,御駕親征,結果土木堡一役,明朝五十萬大軍全軍覆沒,英宗也被俘虜了。消息傳來,人心惶惶,有人主張南逃、有人主張投降。在危急關頭,于謙挺身而出,痛斥主張逃跑或投降的人,並立即調集各路兵馬保衛京城。

瓦刺軍以英宗為人質,要明朝投降,否則就要殺掉英宗。此時又有人主張獻城投降,以保英宗之命,于謙義正詞嚴地質問:「到底國家重要,還是英宗個人的生命重要?」堅持拒絕敵人的最後通牒。

于謙一面調兵遣將,一面加強長城各關口的防守,同時要求嚴懲土木堡戰敗的禍首王振及其黨羽。此舉大快人心,令朝廷上下士氣為之一振。受到他的鼓舞,朝中大臣也逐漸恢復了信心,並以朝中不可一日無君為名,擁立郕王為皇帝。

調集相當的兵馬以後,于謙親自穿上盔甲迎戰敵人,將士們在他的激勵下,決心背水一戰。敵軍的首領也先此次入侵,勢在必得。不料,郕王即位使他的要挾失敗,而于謙的英勇更是出乎他的意料之外。在于謙的奮戰不懈之下,瓦刺軍大敗,也先倉皇帶著英宗逃出關外。

明朝獲勝後,論功行賞,于謙功勞最大,但他卻說:「四郊多壘,卿大夫之恥也,豈敢邀功!」並將勝利歸功於全體將士。

以莫須有的罪名遇害

于謙對也先的誘降、脅和、反間等各種陰謀詭計,一一予以擊破。瓦剌因屢次失敗,厭戰情緒日益高漲。也先見明朝無機可乘,於是遣使求和,並表示願意歸還英宗。不久,英宗被接回北京。對於英宗的歸來,景帝大傷腦筋,經過一番琢磨,讓他居住在皇城內的南宮。

幾年後,景帝突然病倒。石亨、徐有貞等奸臣見機不可失,於是率領千餘名士兵,撞倒宮門,擁英宗復位。這一場宮廷政變,史稱「奪門之變」,又稱「南宮復辟」。

英宗復位後,徐有貞等人以「意欲」迎立外藩為帝的罪名,誣判于謙與大學士王文兩人謀逆。審訊時,王文道:「迎立外藩須有金牌、符信,而且遣人必須使用馬牌,究竟有無此事,向兵部查證即知,何以無故冤枉人呢?」徐有貞強詞奪理說:「事尚未成,當然沒有實跡可查,但有此心即已可誅。」王文大聲說:「犯罪必須有證據,怎可任意揣測人心,陷人於死罪?」于謙平靜地對王文說:「算了,徐有貞等欲公報私仇,辯論又有何用?」審判官蕭維楨插口道:「于公可謂明白人,事關朝廷大事,承認死,不承認也是死!」說完就將他們判處死刑,並下獄治罪。

死刑消息傳來,山西、河南兩省計有一萬多人連夜奔赴京師,要求釋放于謙。紳民們在奏書中說他做河南、山西巡撫時政績斐然,並列舉他設立尚義倉、平淮倉、治理黃河、免除稅賦等事蹟,而且說他是兩省百姓救苦救難的活菩薩。懾於紳民的壓力,王振不得已只好釋放于謙,並降職使用。紳民知道後,又再一次奔赴京請願,王振只好讓于謙官復原職。

縱使如此,死刑案還是奏請英宗裁決。英宗見到奏章時,猶豫地說:「于謙實是有功,不應加刑。」徐有貞奏道:「不殺于謙等,今日之事有何名譽可言?」英宗只好詔令于謙死刑。他死後,英宗派人去抄他的家產時,才發現他「家無餘產,蕭然僅書籍耳。」

後來繼任的兵部尚書陳汝言貪污納賄,使于謙整頓國防之前功俱廢。不久,塞上又邊警頻傳,英宗方愀然嘆道:「倘使于謙在,北虜安敢如此!」

于謙死後葬於杭州西湖,後人稱為于少保墓,與岳忠穆相映生輝。每年清明時,男女老幼至墓前拜祭者,絡繹不絕。

(http://www.dajiyuan.com)

北宋的名臣──范仲淹

作者﹕阿哲  



---------------------------------------------------------------------

【大紀元2月28日訊】范仲淹,字希文,蘇州人,是北宋的名臣,曾經官至參知政事(相當於副宰相)。他所說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兩句名言,概括了他憂國憂民的一生。他許多的生平事蹟,也被後人一代一代地傳頌著。
范仲淹兩歲時,父親就病逝了,只靠母親為人家縫補來維持生計,他常常一天只能吃到兩頓粥。冬天時,將粥盛在盆裏等到凝凍後,再劃成一塊塊的,一頓吃兩塊。後來他的母親也去世了,失去了唯一的依靠後,他的生活就更加艱難了。

那時他借住在一間廟裡,晝夜不停地苦讀,疲乏時就用涼水澆臉驅除倦意,累了就趴在桌上或靠著睡,五年未曾解衣就枕。他經常喝粥度日,甚至在粥不充裕時,一天只喝一碗粥充飢。這種情形被他的一位同學發現就回家告訴父親,於是他父親就叫人給范仲淹送來許多的飯菜。可是幾天過去後,食物都壞了,仍不見范仲淹吃一口。那位同學問他爲什麽不吃時,范仲淹說:“我很感激你的厚意,只是我巳習慣於粗茶淡飯了,如果現在享受這麼豐盛的飯菜,那以後我還能喝得下粥嗎?”

有一回,宋真宗率領百官浩浩蕩蕩到了南京,人們爭先恐後地跑去看皇帝。有個同學特地跑來叫他:“快來看啊!這可是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范仲淹隨口說了一句:“將來再見也不晚。”便頭也不回地繼續讀書了。果然,第二年他就高中進士,見到皇帝了。

雖然處在貧賤中,范仲淹仍不為利益所動:有一次,他發現自己居住的房中藏著一甕白銀,就一聲不響地把它掩埋好。後來他做了大官,寺裏僧人向他募款時,他寫封信去說明藏白銀的位置,結果真的在他原來住的房中找到了這些白銀。僧眾見到這種情況,紛紛地讚揚說:“范仲淹為官,百姓就可以放心了”。

在蘇州做官時,他曾買下一塊宅地,準備造屋居住,風水師看到就道賀說:“此乃寶地,在此興建住宅,家中定會公卿輩出。”范仲淹聽了以後笑著說:“與其獨佔寶地,不如讓出辦學,豈不出更多的公卿將相之才?”於是他在該地創設學府,延攬名師講學。不久,造成空前盛況,各地也紛紛仿效。故後人有“蘇學天下第一”之譽。

有一次,他在天平山見到一個風水師為別人選墓地時說:“這塊地上的巨石看起來像亂箭穿心、是塊絕地,會絕五代子孫的。“范仲淹一聽,心想:“我在朝為官,實在難做,不如讓我買下來做為祖墳,讓子孫從此不再為官。要絕就絕我一家吧!不要再害別人了。”於是就買下來做為祖墳之用。老百姓知道這件事以後,紛紛對天祈求道:“老天呀!你忍心讓范大人這麼好的人絕子絕孫嗎?”也許是他的善舉感動了上天,在范仲淹高祖落葬的那天,突然雷鳴電閃、狂風暴雨大作,把原本萬箭穿心的巨石統統豎立起來,成了”萬箭朝天“,絕地變成了寶地。因為天平山埋葬范仲淹的祖先,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天平山改名為“范墳山”。

范仲淹還有一個義田的故事。尚未富貴顯達時,他曾經立志設置義田,照顧貧困的鄉親,但他為官三十年一直無力完成,直到後來他當了招討使,參與朝廷大政,才有足夠的俸祿和賞賜,來達成願望:他在家鄉附近購置一千畝的良田,然後選擇族中年長且賢能的人,掌管財物收付及資金的調配,以救濟貧困及親族的人。且鄉親遇嫁娶婚葬,都有補助;曾當官而今退職在家,或等待新職的人,也給予救助;如果當官任職了,就停止補助。他去世後,後代子孫也都能繼承他這項濟助族人的遺願。

范仲淹雖然居高官、享厚祿,卻把薪俸都用來救濟貧民,以致一生窮困。他一直到晚年,都沒建造一座像樣的宅第,而且死後入殮時,子孫也沒有餘錢為他辦好喪事。縱使如此,可是人們對他哀悼的場面是很風光的:數百族人來到祠堂,像死去父親一樣痛哭哀傷,且齋戒了三天才散去;因爲他“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所以他從政過的地方百姓也紛紛為他建祠畫像。老百姓在傳頌他的一生時說:“朝廷無憂有范君,京師無事有希文”(希文是范仲淹的字)。

(http://www.dajiyuan.com)

台長: 長小魚
人氣(25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術設計(手創、設計、室內空間、裝潢)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