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陳永森看臺、日膠彩畫家百年來的發展與蛻變」學術座談會會後花絮
郭東榮教授談陳永森的生平與個人軼事
陳永森1913(民國零二年)生,1997年去世(享年84歲),如果現在活著的話,應該是96歲了。到日本跟兒玉希望學畫,本來該是資深老畫家,很有名才對,然而由於:
1、他在日本期間太久,只回來開4-5次畫展。
2、沒有學生。 3、反骨精神的怪脾氣很強…等等。
雖然在日本的日展入選很多次,也受過獎,作品很好,但,知名度並不高,似乎被藝術界及社會遺忘了。例如:
1、和他同年,陳清汾、趙春翔。
2、大他一歲,蒲添生、洪瑞麟、劉其偉,大他兩歲(李仲生)
3、比他小一歲的張義雄,兩歲鄭世藩、四歲林之助,比他小七歲朱德群,小八歲趙無極,比他大的廖繼春、李石樵、李梅樹、楊三郎等不用說,都比陳永森知名度很高。
雖然他的知名度不高,但作品好。今天我們在這裡,就是以他的作品為主,重新研究來探討,比較,是不是該給他在藝界、美術史上,還他應得的評價才對。
陳永森的作品
1、 富於創新,一輩子只從事藝術的專業畫家。
2、 像康定斯基、畢卡索、梵谷等,多變創新、天才型的畫家,才會有優秀的作品。但台灣社會有一錯誤觀念,認為每個人有自己的固定風格,認為這是誰的畫作才容易賣出。本來這些是平凡的作品,每一個人只要努力畫就能達到的風格,然而畫風是自然生成的。 3、 他勇於檢討改進,像被外省人罵他畫的是日本畫,他就到日本要我畫黃君壁的筆法給他看作為參考。果然,後來他大陸旅行,就利用畫線條構出來的畫面,和以前不一樣。
4、 他的作品能整批拿回台灣,是台灣的幸福,也是他的幸運,吳三連基金會應該給他蓋一座美術館,收納起來,讓大家參觀。
5、 我想吳三連獎基金會應該給他蓋一個美術館才對,還他在藝術界、在社會上,應得的評價。
結語
(1) 首先我們瞭解陳永森在日展中,台灣唯一得獎的他,為什麼知名度不高?(雖然日展和以前的帝展不同,也是日本最大的展覽會。)甚至比他同年代的畫家都不高。
(2) 雖然知名度不高,但作品很好,因他的個性、傲慢、自大等影響他的一生。怪脾氣好像是藝術家獨有的?只不過他特別突顯就是。傲慢、自大,說人家稱他萬能畫家…..和張大千不一樣地方,害了自己。
(3) 我們已經瞭解他的作品,一直不停的創新,破壞再創新,60年如一日,認真專注於研究蛻變。
(4) 這是極少數天才型的畫家,如康定斯基、畢卡索、梵谷都是這類的畫家。他的作品,能夠整批運回來吳三連獎基金會,可以說是台灣的幸福。
<郭東榮的生平簡介>
1. 在日本獲獎最多的五次台灣畫家
2. 戰後唯一考進日本唯一國立的東京藝術大學油畫科的畫家
3. 廖繼春醉得意門生(第一個管理廖繼春雲和畫室,第二個是吳炫三)
4. 郭東榮「師大化妝晚會」(120F)被納入日本達文西順天美術百科辭典的作品
游惠遠系主任覺得陳永森很執著又很用
一個畫種要學得很深入,是要十年磨一劍的,他好像不到十年就又磨出另一種技法,所以這個人很有趣,真的會讓人很好奇他怎會這個樣子?我們發現他一直很活躍、一直在尋找,這是他跟其他畫家不一樣的地方。
五零年代是他的藝術高峰期,七零年代在日本開始巡迴展覽,也認識了很多藝術家,而有更多的交流。接下來,也因為不斷得到榮譽而開始回到台灣辦歸國展,停留期間則帶領年輕人在全台旅遊寫生。其中有一段相當有意思的小故事是:他跑到阿里山寫生,沒想到雲霧竉罩,完全看不到景色,大家都好失望辛辛苦苦跑到山上卻無法寫生,他就自己登上高峰,獨自對天禱告,結果竟然雲霧散開,壯麗的山景映現在眾人眼前,當大家歡呼雷動之餘,陳永森竟趴下來親吻大地!所以這個人是以真性情在進行藝術工作。
陳永森對嫻熟於西方技法,包括新印象派的點描法、野授技法等;其次,所有畫作都有中國人詩書畫合一的填詩作詞的方式;當然日本畫也對他有相當大的影響,我的感覺是他是不斷在嘗試,而且用力的在執行。
藝評家盧逸斌老師對陳永森膠彩畫創作貢獻的看法
很多年前我曾經問陳進前輩,我說膠彩畫怎麼去處理它,因為礦物彩很貴很貴,像陳進、林之助老師家裡很有錢,而陳永森也過得不錯。過去的膠彩畫是要用動物的骨頭皮質熬成膠,再調礦物彩的顏色,而膠彩畫又是工筆寫生,或是創作,達到很厚實生動、高貴感人的境界,它是在紙上,布上鋪成紗,那創作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厚重穩定、微妙變化的效果。而永森與林之助老師都曾經到兒玉學畫,在我們看了陳老師的畫,他採用西洋繪畫的一點透視法,早期用色光影變化表現出特徵,在畫面的經營上,無論是立體派,自然印象派,野獸派,古典鄉村等都能吸取精華來創作,所以陳永森的膠彩畫不代表是單純的膠彩畫,是個人風格相當獨特的膠彩畫,呈現嚴謹華麗和西方畫派的接軌,這是他五項全能之一,所學所長都能發揮到極致。
看林之助老師的畫就像是掛在富貴人家的客廳上,閒情意致賞心悅目,林之助老師的面象看起來霸氣十足,畫卻是溫柔婉約、典雅,林之助老師一輩子的畫作不少,比較他們最大不一樣的是,林之助是清蒸石鍋魚,在畫面上色調統一,陳永森是麻辣牛肉麵,他畫的是老鷹,貓頭鷹都是有攻擊性,林老師的畫風是很穩的,很少有一點透視強烈的用法,像橘子一樣很甜,有個家安祥不錯,就覺得有錢真好,很舒適很愉快,而陳永森都有像徵性的內涵在裡面,窮苦出身,可是一張畫都有一個故事,他不像林老師一樣畫水果,一個是賞心悅目,一個是一直在競爭,前瞻性一直往前衝。
一代大師姜一涵的說法
有人說藝術形式與內容都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還是藝術家這個人格,如果這個藝術家的人性情趣是真的才是最重要的,這個藝術家就是一個非常真的人,這個人再好,如果是畫假畫,我還是把他列為差一點的等級,我覺得陳永森這個人非常非常的真,他常常批評人,批評人他當然真,所以我跟陳永森是同道也是同好,所以我非常喜歡他,他會罵人我也會罵人,所以我們是好朋友。
第二點陳永森是非常懂藝術的人,雖然他畫中國畫畫得一流的,但是大家都知道張大千,誰管陳永森啊,因為他懂中國畫,但是能在這種環境下能把書法畫得那麼好的人也不多,有多少人能夠像他寫一樣的詩,畫一樣的畫,傳統的中國畫,這就是陳永森厲害的地方,陳永森的特點就是包含了中國畫的很多內涵,連書法跟寫詩都包含了,加上油畫水彩跟膠彩,在藝術商場上,只要是大一號就夠了.而陳永森在繪畫上的技巧,在造型上他用了一點點力氣。而陳永森個人就是把中國畫的特點,膠彩的特點,甚至台灣的特點,西方的特點都融在一起,但是沒有突顯出來,而在台灣很多人不認識他,另一方面,陳永森在台灣的時間太短,學生少,學畫的更少,都沒有學生幫他宣傳,所以社會並沒有給予應有的地位跟評價。
陳永森個人所用的功夫比張大千.黃君璧更少,可是他很用功用中國畫、油畫、膠彩融合,日本、西歐都加在一起,像張大千就是張大千,張大千沒有西方,我相信張大千對野獸派,西方的東西完全不懂,這不是看不起他,陳永森就一定懂,而陳永森懂中國、日本也懂西方,不過一個人懂太多也是會很倒楣的,所以我幫陳永森抱屈,說台灣人不是台灣人,說日本人不是日本人,到最後自己的身份沒有定對藝術家是最吃虧的,最重要的關鍵點我問他愛不愛台灣,他說他愛極了,我問他愛不愛日本,他說他也愛,他也愛中國,這種都愛才糟糕,做為藝術家應該要肯定一點
吳大光教授論述西洋畫與陳永森作品的比較
我就用圖片的方式用我所學來論述西洋畫與陳永森作品的比較,因為我的主題是藝術創作的意像,因為意像比較廣,陳永森的作品不斷在求新求變,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我看他的作品都區向國際化作品,他的作品跟畢卡索的作品意像有點接近,把一個主題分成幾個畫面,然後再湊起來,這是他簡單的表達方式,陳永森的作品風格真的很多,我發現他看到新的事物,他都想嘗試新的學習吸收,像他這樣的畫家真的很少。陳永森的代表作,是獨特的,很有個人的風格,當然這樣講是因為我知道他得過白壽獎,事實上我們也可以擴大變成研討會,最後來做個小結。陳永森相當求新求變,到最後一定要創新,這跟他的行事風格有關係,後來也一直在批評別人,喜歡跟別人做不一樣的東西,有完美主義,剛才也有提到他很喜歡台灣,雖然在日本時間很多,不過他一直在創作跟台灣有關的作品,在意念上的轉換,所以他是剛硬的性格,因為膠彩的性格,在下筆時都會有很多影響,我們界定剛硬跟陰柔的風格.
施世昱教授認為如果陳永森的畫要在台灣找到定位點,那麼我們應該從美術史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只從藝術方面來談
第一點,他是向神反抗,他的精神就像郭老師說的,有向神反抗的強度,這是很真誠的態度,造成你罵我我罵你的情形,我個人覺得這種對神反抗的存在狀態是陳永森一輩子沒有改變的方式。我會從美學的角度、真誠的狀態來確定他這一生的心路歷程都沒有改變,這是他很重要的特質。
第二點,我覺得他從1940年參加府展開始,也就是他最早期的作品開始,他就己經有個人風格了,也就是感性的表現。陳永森偏向感性,不管是顏色、筆觸都很具體,也就是「意象重於實境」。接下來1950年日展得獎的這段時間,他的重點是為國家而藝術。別人問他說你是為人生而藝術,還是為藝術而藝術?他說是為國家而藝術,這裡有個國家民族情感的問題。剛剛有提到他是台灣人還是大陸人、是中國人還是日本人?一個角色的確定會影響到他的創作及留名,從我自己對膠彩畫的認識,要幫陳永森找到一個座標軸很難,我的策略是從整個亞洲東洋畫的角度尋找可能性。
膠彩畫這個東西,在日治台灣是東洋畫,在大陸變成工筆重彩、岩彩畫,韓國叫彩色畫或韓國畫,其實都是同一個東西。如果從歷史來看,他是從印度通過阿富汗,經由中亞絲綢之路到中國、到韓國、到日本,整個大亞洲地區都涵佈在其內。但是現在的台灣當代藝術是個專有名詞,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是當代藝術,膠彩畫就不是狹義的當代藝術範疇,但是,當代藝術的熱門議題之一,可以說亞洲當代藝術的主體性。
我們可以想想陳永森在亞洲膠彩畫的主體裡可能的地位或角色。他在21世紀的發展以空間及時間上來找,我自己覺得陳永森很難找到一個定位點,他雖然在日本,但他還是愛台灣的;他可能畫的是膠彩,但他還是會思考到西方的媒材;他可能是靠著西方繪畫的風格,但姜老師有提到他還是有很多中國畫的畫風,很懂中國。所以我建議應該從整個大亞洲的歷史來看陳永森的繪畫。
尤美玲教授所感受到的是
我以一個我是油畫創作者來看陳永森,我覺得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第一:一定要有獨特性跟創造性,因為藝術本來就要創造,陳永森能夠將東西方的風格結合,能夠看出陳永森繪畫的精神,是有多元繪畫的風格及技巧,形成一個專屬陳永森的膠彩繪畫特色。
第二:藝術一定要能反映社會現象與文化基因,不單單是一個閉門造車的藝術創作,這個在陳永森的作品中可以感受到當時的社會感應,將我們的社會現象背景跟文化基因,綜合這些元素成為藝術創作的個人語彙。
第三點:我個人創作從油畫的具像走到抽象到現在的綜合媒材,我們文藻的學生們已經在用數位影像做傳播藝術,我們也瞭解陳永森的作品是接受時代洪流洗禮。我在這裡分成二個點來看,一個是橫像角度,在相對的時空中與同輩相較之下的高度;再來我們再來談縱向的角度,他有一個承先啟後勇於突破創新的使命。
最後一點:是創作者及欣賞者有共同的語言,我們面對圖畫的時候,心中能搭上一座橋,如果說以這個角度來看,面對陳永森的作品,靜謐中蘊含生命力節奏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