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式指導與修正
1.導演:你能演得更俏皮點嗎?
導演要演員演出觀眾感受到的結果會讓演員無所適從。
指令過於模糊。
演員為了迎合導演,而變成在經營“效果”而非角色
2.導演:收斂一點行嗎?或能不能再加把勁?
過於籠統的指令,收斂一點可能表示演員表現過火、不理會其他人、或是該換個方式,演員無法判斷。
3.導演指導演員唸台詞
身為導演應該就台詞的“內容”與演員溝通,而非音調,創造台詞的生命力
4.導演:我認為這角色正感覺失望
演員若只是照著情緒指示去感覺或培養情緒,看起來就會是在演戲,而不是活生生的。
5.導演:當他告訴你這件事情時,你就火了
對演員而言,角色的轉折與他對某個情緒事件的反應,是演技最大的試煉。
轉折的過程對演員的表演而言,是最珍貴的。
6.描繪情緒地圖。
過於細節的繪製情緒地圖倒不如與演員討論“目標”與“意圖”
如果演員的情緒轉折不是來自經驗而是基於知性,就會變得過於簡化或強迫使力。
7.導演:這就是我對這個角色的看法
我們無法決定要如何感覺,同樣也無法決定自己是什麼。
揣摩自己的角色好像是什麼,倒不如將角色的想法分解成一系列的任務。
能演出的指示,會對演員有幫助
8.導演:你能演出他的侵略性又討人喜歡嗎?
演員無法同時演兩種特質,會互相抵消,最後他只能假裝一種或是兩種都作假。
9.勿以評價(他是好人、他是無賴)來敘述角色
勿將角色貼標籤,給予評價的是觀眾。
10.勿表演“態度”
表演態度是對觀眾表演,而不是對戲中的其他演員。
修正:
勿用“形容詞”以及“解釋”。
每個人對形容詞的理解不同,若以形容詞做解釋,那可能只是導演個人的人格特質。
演員需要掌握“原始經驗”
解釋過於呆板、邏輯、沒有創意
導演應該負責建議、啟發、列舉事實、讓觀眾自己下結論
快速修正:動詞、事實、印象、事件、具體任務
動詞:
是動態而非靜態、描述的是經驗而不是結論
我們不能決定如何感覺,但可以決定要做什麼
觀眾不會因為演員有感覺而被吸引,但會對有這些感覺的角色”做“了什麼感興趣
事實:
有兩種事實,劇本內的(劇本事件或背景故事),劇本外的(想像的背景故事)
印象:
對演員有幫助的印象
1.文本印象:劇本內、文具造成的印象
2.演員自己帶進劇本成為劇本“潛”世界的印象
事件:
每場戲都會有個核心事件
導演最需要感受和了解的重點就是“這部電影在說些什麼”
具體任務:
找出讓演員做些什麼事,而不是演員是什麼人的方法。
具體的任務可以幫助演員更專注地帶出情緒。
最好的導戲方式就是不給指導,只提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