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3-01-03 22:40:29| 人氣45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藝術需要文憑嗎】林思瑩:研所讓作品更具深度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藝術需要文憑嗎】林思瑩:研所讓作品更具深度

2013-01-04 06:05:35

藝術需要文憑嗎



藝術創作究竟需不需要文憑?台灣藝術家時常遭遇質疑眼光、父母反對;教育體制重學科、輕藝術,這樣的求學環境,究竟是阻力或助力?本系列專訪劉哲榮、林思瑩、米奇鰻、黃海蒂4位新銳藝術家說分明。
35歲的劉哲榮畢業於大葉大學造型藝術所,曾獲得2009年大墩美展大墩獎、雕塑類第一名,現為台中二十號倉庫駐村藝術家,從小父母賦予極大期望,希望他成為醫師或律師,但他卻選擇「藝術家」這條路。
林思瑩的父母開明,未曾限制她的人生方向,她國小開始學畫畫,就讀復興商工美工科,一路到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所,她認為藝術創作不一定要高學歷,但不否認「名校光環」能提高獲獎率,打出知名度,有助於在藝術圈生存。
米奇鰻、黃海蒂同樣出身設計背景,出道7、8年。米奇鰻專心漫畫創作,黃海蒂則是繪畫。他們異口同聲表示,藝術創作不一定靠文憑,米奇鰻認為,只要天份夠強,足以闖蕩江湖。黃海蒂表示,用心體會生活,就能創作好作品。

【記者許純鳳專訪】很難想像,身長約90公分,盡興吃著雙手的幼兒人型雕塑品,出自於長相甜美,年僅25歲的藝術家林思瑩之手,她的作品以大型雕塑為主,一人包辦釘支架、堆土、翻模、烤漆工作。林思瑩認為,唯有透過製作立體的雕塑品,尤其是堆土和撿土,「加加減減」的過程,才能創作吻合想法的作品。
剛從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所畢業的林思瑩,雕塑品很早就受到矚目,尤其是作品「奇怪!我明明吃很少」,高達100公分的幼兒人型,身體微彎,從嘴巴吐出白色嘔吐物,入圍桃源創作獎,爾後被日光大道健康廚坊相中收購,擺放在廚坊的桌上,逐漸在藝術圈打出知名度。

為創作 離家不怕苦
林思瑩在宜蘭長大,8歲時,被媽媽送到藝廊學兒童美術,內容包含繪圖、簡單的陶藝創作,上了國中也沒間斷,直到國二時,她忽然對畫畫感到厭煩,當時不單要補英文、數學、畫畫,她被壓得喘不過氣來,暫停畫畫課半個學期,不料,此一決定,竟燃起她對藝術創作的熱情。
林思瑩回憶,在完全不碰觸畫畫的期間,「好像少了什麼」,非常不習慣,後來繼續學畫畫,國三時,主動向父母提議,遠赴台北就讀復興商工美工科。
林思瑩當時還有另一個選擇──宜蘭高中美術班。不過,她自知對學科沒興趣,靦腆地笑說:「大約國二之後,數學就沒有及格過。」決定就讀職校,考上後,父母不反對,只是捨不得,開車載她到台北租屋處的那一天,她和爸爸才剛離家,媽媽就開車跟上;爸爸一離開租屋處,就撥電話給她,不捨地問:「還是我帶妳回家?」儘管如此,她的父母仍勇敢放手,讓女兒逐夢。
「如果時光可以倒轉,我想好好享受高中生活。」林思瑩苦笑地說。為了不辜負父母期望,加上同儕競爭激烈,學校灌輸「凡事盡力求滿分」的標準,林思瑩卯足全力念書,猛練技法,讓自己的成績保持前三名。她印象最深刻的是,高三時,剛開始學油畫,加上到畫室補習,時常從凌晨練習到早上,然後直接去上課,非常辛苦,倘若可以重來,林思瑩希望高中生活過得輕鬆一點。

和作品對話 獲啟發
林思瑩提到,在復興商工美工科幾乎無所不學,包含水彩、素描、製圖、商業設計、電腦動畫,非常注重技法,強調寫實,她被技法綁住,忽略想法層面。畢業後,她清楚自己將來希望走藝術創作,只是尚未確定專研領域,決定升學,就讀大葉大學造型藝術系,摸索兩年後,決心創作雕塑品。
相較於平面或影像作品,雕塑品的製作時間較久,也較費力,需要長時間不停修補琢磨,林思瑩透露,完成一件雕塑品,少則一個月,長則兩個多月,她堅持雕塑品的原因在於,看到雕塑品的4D特性,「真正存在的東西」,足以表達她心中的想法。由於創作很孤獨,透過立體作品,和它對話相處,如同自己的玩伴。林思瑩認為,創作時形塑作品,作品也會啟發她。

▲林思瑩創作的靈感多來自於自己的生活,圖中作品「快樂的模仿犯」,描繪研所時期,常常和室友一同窩在沙發上看電視,動也不動的模樣。(圖/林思瑩提供 文/許純鳳)

圓滾滾的幼兒人型,是林思瑩的正字標記,作品的主題多以「食慾」出發。她解釋,全家熱愛美食,「即使穿得破破爛爛,也要吃大餐。」上大學後,她時常和同學們一同吃吃喝喝,過得很開心,幼兒人型如同她的分身,以「吃」和外界溝通,所以幼兒人形僅剩下嘴巴功能,沒有眼睛,耳朵和鼻孔都是塞住的。
林思瑩的大學作品「饕餮者」,三名幼兒人型將雙手塞進自己的嘴巴,表達食慾獲得短暫滿足後,又會出飢餓感,於是人的食慾,便在滿足和需求不斷地循環。研究所作品「奇怪!我明明吃很少」,幼兒人型嘔吐的畫面,林思瑩解釋,這件作品的發想來自大學時,常常和同學一起去「吃到飽」餐廳,有次真的吃到吐,而嘔吐是身體自動保護機制,嘔吐時,和外界完全隔離,聽不到聲音,也無法注視其他地方,她藉由創造該件作品,記錄嘔吐當下的孤獨心情。

▲林思瑩最受到矚目的作品「奇怪!我明明吃很少」,先是入圍桃源創作獎,爾後被日光大道健康廚坊相中並收購,現正成為餐廳中擺放在桌上的裝飾。(圖/林思瑩提供 文/許純鳳)

在校開拓人脈視野
為了累積更多作品,大學畢業後,林思瑩決定繼續升學,考取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所,此時她才感受到所謂的「名校光環」,有人曾經告訴她,「考取北藝或南藝,等於拿到當代藝術的入場券。」因為北藝和南藝的老師擔任不少獎項的評審,自家學生的作品參賽,比較容易受肯定,一旦獲獎,可打開知名度,甚至有機會到國外參展。另外,每個學期末,作品發表時,除了有校內外老師評比之外,也會邀請藝廊前往參觀,一旦受青睞,便可和藝廊簽約或請藝廊幫忙宣傳作品,提升能見度。
在研究所3年時間,林思瑩學習到最多的是創作的精準度。大學時,總是憑著直覺創作,研究所花費很多時間構思作品,不停自問自答,確認方向才下手。同時她也嘗試向旁人解釋自己的作品,並和同學的作品對話,甚至評圖時,和老師激辯,說服他人接受自己的理念。此外,研究所同學來自不同學校,鑽研不同領域,對創作抱持熱情,有助於拓展人脈。
從事藝術創作是否需要研究所文憑?林思瑩認為,研究所文憑有加分效用,以她來說,增加作品的深度,不過現在也不乏素人藝術家,只是不難發現,這些素人藝術家出頭時間都很晚,有的甚至到40歲才一炮而紅,成功機率比較低。

▲25歲的林思瑩,從大學開始,決定創作雕塑品,堆土、翻模、烤漆都由她一手包辦,圖為她就讀台南藝術大學造型藝術研究所時,創作「奇怪!我明明吃很少」的模樣。(圖/林思瑩提供 文/許純鳳)

藝術路 有熱情才能走
研究所畢業後,林思瑩搬回宜蘭,在家中閒置空間創作,免除另覓工作室的費用。回首創作歷程,林思瑩全心致力創作,忽略身邊的家人或朋友,她笑說,和交往3年的大學男友便是因此分手,未來如何克服,還須進一步思考。
林思瑩決定走上藝術創作的路,爸媽雖不反對,卻也擔憂她否能以此維生。「沒有作過,不會輕易否定。」她自己也曾遲疑,但是當她看到大學學長秉持對藝術創作的熱情,堅持在藝術圈打拚時,加深了她的信心。林思瑩樂觀地笑說,反正台灣的藝廊很多,總會遇到有緣人,或是多兼差一份工作,養活自己和作品,也是一種生存之道。藝術創作這條路不好走,林思瑩奉勸青少年,要確定自己對藝術創作很有熱情,「任何挑戰都打不倒你」,才踏上這條路,否則事實上創作的投資報酬率很低,很快就會被現實擊垮。
(系列完)

新聞來源:台灣立報

台長: 陳小花
人氣(45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