賞花寫詩 通識培育全人價值
2012-12-27 06:30:55
記者鄭諺鴻台北報導
「人活在世界上,很多時候不是在工作,而是在做人和過生活,但我們很缺乏這方面的教育。」亞東技術學院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林智莉認為,技職學生的專長是職業技能,不少學生都不諳做人道理,不擅長表達與交際,為此,她不斷調整課程,參與各類研習,打造「以學生為中心」的核心架構,獲得教育部第5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教育部26日舉行「第5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頒獎典禮,從70位教師當中評選出4位得獎人,分別是台灣大學特聘教授莊榮輝、陽明大學副教授劉瑞琪、元智大學副教授梁家祺及亞東技術學院助理教授林智莉,肯定獲獎教師在通識教育上的貢獻。
(右起)亞東技術學院助理教授林智莉、元智大學副教授梁家祺、台灣大學特聘教授莊榮輝及陽明大學副教授劉瑞琪,4人榮獲教育部第五屆全國傑出通識教育教師獎。
課程貼近學生需求
從事通識教育工作6年林智莉,剛到亞東任教時,規劃許多扎實課程,介紹中國文學流變、賞析理論、國學概要,希望將所學通通教給學生。一兩個學期下來,發現學生上課很認真,卻沒有熱忱,從茫然的眼神中,她知道學生沒有吸收內化,因此開始調整上課方式,將文學作品的概念連結生活。她舉例,上到席慕蓉的《一棵開花的樹》時,帶學生到校園看花,讓他們體驗作者當下的心情。
面對習慣透過動手來學習的技職體系學生,林智莉認為,通識課程與專業課程的教學方式不同,老師不能單方面決定「該教什麼」或定義「學生該學什麼」,要思考「學生需要什麼」。
林智莉開設的通識課程以文學為主,文學作品闡述的大多是個人、或個人與群體的關係,無論感情、家庭、社會或人生困境,都可藉由深層討論及來面對自身的問題。林智莉強調,通識教師絕不能只是在課堂上生硬地教學生閱讀文本,要循序漸進將作者想傳達的意象、思想或精神傳達給學生,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將文學作品的概念與生命連結。
作業討論 動手學習
技職體系的學生多半習慣「動手做」,要讓學生乖乖坐著聽講並不容易,常常上沒多久就會分神,無法專注。因此課程搭配許多學習單與討論單,幫助學生專心,透過討論釐清重點。她認為,通識課程的進行節奏一定要慢,每個段落停頓,給學生思考與吸收的空間。
通識教育並非一連串的課程,知識承載度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基礎,林智莉認為,只要學生不排斥、引發興趣並鼓勵學習,就會有好的成效。她舉「詩歌美學」這堂課為例,每堂課都要求學生創作詩歌,課業份量很重,學生對此也曾抱怨,但期末的教學滿意度卻很高,甚至有學生告訴她這是上大學最棒的一門課,讓她相當欣慰。
林智莉指出,技職學生總被貼上「不喜歡讀書」的標籤,這些孩子會來到這裡,就是因為他們以前的求學過程是受挫的,成長過程中從小被責罵到大,老師應該多多鼓勵,好的學生會更好,程度跟不上的學生也會慢慢跟上,「走慢一點、拉他一把,他會願意學習。」
林智莉認為,台灣的通識教育較弱勢,社會普遍認為就業技能最重要,忽略技能之外不易看到的部分,她呼籲各校都應肯定通識教育的價值,培養學生全人的價值觀。
新聞來源:台灣立報
文章定位:
人氣(71)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