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不能戳的受薪者加薪議題
2012-12-26 06:40:03
本報訊
經濟部長施顏祥在22日的「產業結構優化、提高附加價值」座談會上,拋出企業為員工加薪的議題,連日來經過媒體報導,有的企業宣示「加薪是一件該做的事」,並表示願意跟進,有的企業則認為應附加「企業必須獲利」的前提但書。正值年底企業結算、各家公司準備藉著尾牙抽獎戲碼塑造公關形象之際,加薪議題實在頗有時機的正當性,儼然成為政府與企業共同演出的公關戲碼。
說是公關大戲,是因為台灣勞工薪資水平的持續低迷,乃源自於政府跟企業聯手所造成的後果,然而昔日始作俑者卻是得了便宜還賣乖,今日藉著加薪議題大聲呼籲、響應一下,轉身就變臉成為大善人。可以想見,新聞敏感度夠高的媒體,接下來應該要以「幸福企業、幸福員工」為題來製作新聞專題,才是吸睛的王道。
只要稍微重建一下近幾個月的新聞大事,就可以感受到整體的詭異氣氛。先是主計處公布的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後的實質薪資,已經倒退回到15年以前的水準,等於宣告台灣勞工薪資在15年內的成長是一片空白;然後是政府幾乎以鍥而不捨的態度,尋找足夠的低薪誘因以吸引台商回到台灣;最後則是日前的產業發展會議上,曾經參與台灣電腦產業創業的業主大喝「再吵下去15K都到不了」,然後獲得與會業者一片掌聲的「盛況」,就可以感受到資本家是近20年內經濟發展的最大贏家。
稍微瀏覽主計處的統計資料庫就可以看到,台灣的勞工毫無怠惰,近10年內的生產力指數不斷上升,但是成本指數卻不斷下降,再加上實質薪資在15年內毫無長進,等於是讓資本家成為經濟發展的贏家。勞工唯一的倚靠,是低通膨所維持的購買力不至於太過下墜。這還是在資方、官方不斷訴苦產業轉型困難、利潤微薄下的成果,甚至強調人力素質也是產業轉型不易原因的結果。
這當中的不合理之處在於,資本家對於薪資凍漲的實況,只有成本、經營績效的個體經濟學思維,全然沒有把下了班、領到薪水的勞工,看成是潛在的消費者;薪資雖是資本家需要擔負的成本,卻也是商品要賣出時,消費者的購買力來源。儘管眾多資本家滿口「企業社會責任」的華麗詞藻,不時展現賺錢之外仍有豐富的社會整體觀,但是一遇上薪資議題,所謂的整體觀卻完全破功,因為他們連最基本的整體經濟觀都欠缺。如果台灣真的如同某些倡議者所說,已經逐步邁向注重消費品味的社會,那麼,薪資凍漲就是這個說法的最大反例。企業不培養在地的消費者,無法營造出經營的成果,又要如何向國外的消費者證明自己的產品確實有銷售的潛力?
政府在這個過程也難以迴避責任,滿手的政策工具,從勞動法令、到財稅手段,幾乎是自廢武功棄而不用。尤其是,台灣的公營部門、公務人員的產值雖不如私營部門,但是軍公教的調薪曾有些許的帶頭作用,只要軍公教調薪,所形成的整體氣氛,讓資本家還不至於敢違逆加薪的大趨勢。然而,公部門在近幾年幾乎成為「無效率坐領乾薪」的代名詞,再加上數周前紛擾多時退休人員年終慰問金議題,讓政府在調薪議題上所僅存的象徵意義,也消失無蹤。既然消失無蹤,那麼,只要薪資不倒退,就是資本家的最大勝利。
這也是眾多資本家,敢於在加薪議題上大演形象戲碼的背景。政府已經是拔了牙的老虎,資本家只需配合演出,為員工加薪可以晉身大善人之列,企業也一併獲得加持成為幸福企業;不為員工加薪則仍是實質贏家。
新聞來源:台灣立報
文章定位:
人氣(16)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