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這本書:《撼動柏林圍牆: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改變世界的演唱會》(Rocking The Wall: Bruce Springsteen The Berlin Concert That Changed the World)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2044
如果能在兩年前寫作時注意到這件事情(作者是2012年史普林斯汀柏林演唱會前後萌生寫次書之念),那就太好了。因為這本書的內容,我發現我在《布蘭登堡門的等待》寫的演唱會部分是有錯誤的。
《布蘭登堡門的等待》寫的是1988年6月麥可傑克森的西柏林演唱會,東德有不少希望聽音樂會的人聚集在圍牆邊,而後跟東德軍警爆發衝突。
依據這本《撼動柏林圍牆: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改變世界的演唱會》,時間序如下:
1.1987年6月,於西柏林舉辦的一系列[為柏林而唱]的演唱會,因為不少東德人在圍牆邊聽音樂遭到軍警驅趕,發生打人等流血事件,意外被西方媒體拍下(鄰近牆邊的西柏林大樓或者國會大廈是可以拍攝到牆東面的情況)。
2.1987年9月,何內克拜訪波昂
3.1988年的6月麥可傑克森的西柏林演唱會,有鑑於1987年的事情,圍牆東受到了管制,還是有人聚集,跑來這邊聽音樂,但沒有發生大衝突。
4.1988年7月史普林斯汀東柏林的演唱會
我在找資料的時候並沒有翻到布魯斯.史普林斯汀的演唱會。所以我第二次去柏林的時候,收集資料的重點在萊比錫和平祈禱。
我看完《撼動柏林圍牆: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改變世界的演唱會》後,很認真地想一下要不要來個重寫.之前1988我因為事件時間不對(搞錯何內克訪波昂和麥可傑克森演唱會的時間)便重寫了一次。最後我決定不改,因為還是回歸到劇情安排。
我在寫1988和1989兩篇時,最難的是找到爆點。實際上事情過程是慢慢轉變,路德政策上必須跟著布蘭德和柯爾走,但私下(民間)發起不少活動向東柏林喊話.而吉爾的部分也是慢慢心生不滿要爭著拆掉圍牆,圍牆不是一夜之間倒下而是漸漸給著壓力直至壓垮。但照著這樣寫,簡直在看流水帳,讀者應該會不耐煩到翻桌。我必須寫到一個受不了被限制或者苦於被限制的感情衝突點。
第二個不改的原因是主述的觀點是在吉爾伯特,而不是人,吉爾的壽命超過人的壽命,人可能因出生時就是在東德時代,所以僅是感覺的苦悶,對社會不滿,有可能讓東德的青年團認為開一兩場演唱會可以排解煩悶。但吉爾曾有自由自在曾經張狂的時代,被困住痛苦是無法用一兩場演唱會就可以被安撫。(麥可的西柏林演唱會,吉爾是定位為弟弟給他的禮物,並不是東德安撫討好他的手段)
第三個,雖然有點自誇,而且我不是歐美人,不太常聽搖滾樂,但對我來說,麥可傑克森比史普林斯汀有名,我想讀者也不見得大多數知道史普林斯汀,可能還比較有聽過麥可傑克森。
第四個,麥可傑克森的演唱會是否造成牆東面的有爆發衝突,我現在看到兩個不同的講法,我之前是找到有爆發流血衝突的資料,但《撼動柏林圍牆:布魯斯.史普林斯汀改變世界的演唱會》的資料說並沒有爆發大型衝突。雖然據說兩個資料來源皆是引用史塔西的報告,但是否正確或者有小題大作,仍需要考證。最好的考證法就是飛去柏林翻檔案,但我現在沒法做到。
所以我最終決定:我不改寫。我承認故事內容應該不合實際,但為了劇情,我還是決定選麥可傑克森的演唱會當主題。
有熟習搖滾樂和國際情勢的人看到大概要罵我沒做功課,對不起,我寫作時所做的功課做得不夠足,如果有誤導讀者的地方,真的很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