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是從十五樓的家中窗口往下拍的。
剛過去的週未回了澳門
轉換一下環境
好讓自己抽離一下那悲傷的氛圍
我們都需要歇一歇了
發生了一些讓我們難過的事
身和心都累了
累了
。
回澳門期間
很粗略地看了一本精神疾病的書︰
韓德彥的<憂鬱,為何不就醫?> (時報出版)
裡面粗略地提到了一種病——燥鬱症
也發現患精神心理病的話
藥物治療原來是十分重要的一環
然後,我從網上搜索了一下有關這個病的一些資料。
燥鬱症有何症狀?
(1)言語比平時顯著增多;
(2)聯想加快,觀念飄忽或自覺說話跟不上思維活動的速度;
(3)注意力不集中或集中不持久,或有隨境轉移;
(4)自我評價過高,可達到妄想的程度;
(5)自我感覺良好,如頭腦特別靈活,身體特別健康或精力特別充沛;
(6)睡眠的需要減少且無疲憊感;
(7)活動增多(包括工作,學習,日常活動和社交等)或精神運動性興奮;
(8)行為輕率或追求享樂,且不顧後果,或具有冒險性;
(9)性欲亢進明顯.
和抑鬱症被稱為一對”孿生兄弟”,不是精神分裂,是獨立的一種精神疾病。
按照醫學術語應該是雙向情感障礙即抑鬱躁狂狀態。情感障礙主要分為三種:抑鬱症、躁狂症、雙向情感障礙即抑鬱躁狂在一個人的身上在不同的時間段都出現過。
抑鬱症的核心症狀是:無興趣、無助、無希望感、情緒持續低落。
躁狂症的表現是:情緒高、自我評價高,甚至還有一些誇大妄想、活力充沛、覺得自己很有精神、花錢大手大腳,脾氣有時也很暴躁。
憂鬱症(major depression) or clinical depression和躁鬱症(bipolar disorder)兩者都是常見的情感性疾病 (affective disorder or mood disorder),因為他們主要的症狀是影響個體的情緒。憂鬱症和躁鬱症又分別稱為單極性 (unipolar,因為症狀是單向的)和雙極性(bipolar or manic-depressive,因為症狀是雙向的) 的情感疾病。其他常見的情感性疾病尚包括了輕鬱症 (dysthymia, 一種慢性的中度憂鬱症),循環性情感疾病(cyclothymia, 一種較輕微的躁鬱症)。
為什麼會患有這類疾病呢?
一個人的基因生化以及環境因數都在疾病的發作及癒後上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腳色。現有理論傾向於有些個體先天即比較容易發生腦部化學物質不平衡的現象( 和遺傳相關),生活中的壓力事件只是促使發病的近因,所以躁鬱症患者的手足和子女有較高罹患躁鬱症的比例。
縱使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曾經驗過情緒上的起起落落,這和躁鬱症的情緒起伏並不相同。後者不論是在情緒強度或是持續時間上,都比一般的情緒起伏極端許多。

@燥鬱症患者前扣帶回皮質的神經膠質細胞密度減小,神經元縮小@
2005年6月27日 英國倫敦精神病學研究所的David Cotter博士及其同事同時對精神分裂症、燥鬱症、雙相情感障礙患者前扣帶回皮質的神經膠質細胞密度,神經元密度和大小進行了評估。
大腦皮層中神經膠質細胞的數量比神經元大得多,同時膠質細胞對神經元的功能也具有重要的作用。目前有研究表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神經元縮小,還有研究提示,情感障礙患者的神經膠質細胞密度減小。
研究人員收集燥郁症、精神分裂症、雙相情感障礙和正常對照各15例,對其胼胝體上前扣帶回皮質24b區的屍檢腦組織標本進行測定。他們採用具核及光學雙切法測定了所有標本的神經膠質細胞密度以及神經元的大小和密度。
結果發現,與對照相比,燥鬱症患者皮質第6層中的神經膠質細胞密度下降22%(P=0.004),神經元大小減小23%(P=0.01)。在對多個層面間的比較進行校正前,有證據顯示:與對照相比,精神分裂症患者第6層的神經膠質細胞密度下降20%(P=0.02),但神經元的大小無顯著改變。與對照相比,雙相情感障礙患者的神經膠質細胞密度和神經元大小均無明顯差異。各組與對照相比,神經元密度都相似。
這些研究結果提示,燥鬱症患者額葉皮質的神經膠質細胞密度降低、神經元縮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