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這學期第一堂鋼琴課,
我帶了蕭邦Ballade No. 1去上課。
從以前就不是很喜歡蕭邦,
應該說,我只喜歡他某些作品,
可能跟自己彈琴風格有關係吧!
我不是很喜歡彈那些唱來唱去的慢板作品,
所以一直對蕭邦那些浪漫來浪慢去的夜曲等等的沒什麼興趣,
以往考試或音樂會準備的曲目也少有這類的曲子。
但是每次聽到慢板作品,
自己也常常覺得感同身受的陷在旋律裡,
或許是心長大了,
二下原本是音樂會曲目的一首貝多芬的小品,
讓我開始從自己的手中體會到慢板樂章的美。
也或許是因為清楚那是自己的一個弱點,
大三半的音樂會特地選了李斯特的巡禮之年,
只不過,
呈現出來的依舊不是它該有的樣子,
也不是我想要的樣子...
大三半的音樂會很緊張,
對結果也很不滿意,
覺得自己彈出來的東西都一樣,
即使彈出了不同時代、不同風格,
但聽起來卻都一樣,
沒有一丁點的說服力。
尤其西班牙狂想曲,
雖然我很喜歡,大和絃和八度很high很過癮,
雖然是二下就練了的曲子,
不過就是那句話..”聽起來還是一樣”
換了個性的段落聽起來就是沒個性>”<
一直到這學期,
無意間我才讓老師知道,
其實這首曲子在我心中留下了很大的陰影,
嚴格說起來,從二下就開始了..
何況又是我喜歡的曲子,
所以目前我不想再彈李斯特,
也不想看到一堆以前會很愛滿滿都是八度的曲子...
哈,我不想說是因為年紀大了,
我希望那是種成長,
所以我希望可以藉由自己的手表達更多聲音,
只是,事情比我想像中困難得多,
別人對你說的”妳技巧好好噢”也讓我覺得不自在,
天知道我多想殺了右手大拇指@@”
準度不夠、雙音或和絃手指老是分不開..blablabla...
我清楚技巧的弱點在哪,
可是我更在意的是觸鍵、音色還有戲劇性哪>”<
每次上課老師說到”這是演戲的地方”我就想逃開,
只要在台上、在別人面前,
常常就是做不出自己想要的..
這時就很羨慕某些人,
是該更有勇氣嗎?
我發誓我真的很努力很努力的聽自己心裡想要的聲音了,
我不是個沒有感情的人哪!!
可是我不懂,不懂問題出在哪裡...
MM...說了這麼多,好像和標題沒太大關係^^”
我要說的是,
這天上課老師彈了音最少,看起來最簡單實際上卻是最困難的慢的段落,
呼..我覺得這很難用言語表達,
必須聽到,用心感受,
因為他手剛落下的第一句我就皺眉頭說”好悲噢..”
嗯,真的好悲、好酸,
瞬間有某種情緒在心中綻染開來,
鼻子也起了化學變化,
只是一旁有學妹等著上下一堂課,
我只好忍哪@@
就那幾個音、那幾句、那麼短的段落,
卻有如此無法抵擋的渲染力。
萬分震撼的一堂課。
下了課馬上去找絢絢,
邊說邊哭,真的就是”郭先生您彈彈琴就騙走我眼淚了哪”!!
什麼時候可以靠我的手帶領別人進入我的世界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