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眠/寫
讀俞萱的詩總是感受到堅實與絕不放過的嚴厲鋒芒。切割一樣的。她活在一種殺道求道的狀態。眼睛裡總是有狼。野生的力量。當她前進時,你會有種錯覺,彷彿世界被她拖著往前移動了,風景移動,陽光移動,空氣移動,水移動,天候也移動了,所有的所有都被俞萱的強大凶猛帶著走,然後演化出在更高維度的不可思議停頓,宛如NBA裡那些飛起來灌籃、時間像是被靜止了的滯空動作。
是的,《沒有名字的世界》的每一首詩都是重力的全然展現,那是充滿重力的詩歌,但又不僅僅是承載著重力,我甚至認為裡面的詩歌都足以改變重力的方向如天顛地倒,所以才能兼具厚重的實地感,但又擁抱著奇異的詩意起飛性質。
這令我不由要聯想堪稱日本漫畫顛峰作品之一的荒木飛呂彥《JOJO的奇妙冒險》,在第六部《STONE OCEAN》裡最後空条徐倫的替身石之自由與埃里哥.普奇神父的替身C-MOON正邪大對決的經典一幕,後者的能力是「逆轉重力的方向……被拳頭擊中的物體都會因為重力的力量而向內翻」,前者怎麼對付居然能夠運用重力變化的敵人呢,石之自由是由無數的線所構成的,徐倫於是便透過將替身的形體扭轉為莫比烏斯環的結構(「是用『線』也能做的…無表裡之分的『無限環』」)以達到「有『內外』的東西,才能『由外向內翻』…沒有內外之分的物體,根本無從翻起…」克服敵人大絕的效果──
地心引力,不,應該是地獄引力,在下面的更下面,那活著的深淵正在包圍我們,地獄正如引力是無所不在的,它同時厚愛及虧待所有的人,終究沒有誰可以掙脫。
而對我來說,俞萱不是其中之一,她更像兩種替身能力的結合,她是莫比烏斯環與地心引力的雙重體,譬如詩集名稱吧,名字是隱喻,沒有名字也是隱喻,同樣的,名字是世界,沒有名字也是世界,又如〈方正〉:「方正始終不知道/自己的裡頭/裝了一部份人的一生/要去交換另一些人/在外邊的另一個/活下去的方式」,抑或是〈心願〉:「一陣落雨的重量/正好將我們/用力劈開/斜斜插入土地……恐懼向下墜落/化成人形/越走越多情」乃至〈裂縫〉:「我還扛得起/更多線圈/母親卻冷笑:/什麼時候/圓滿/不被扭曲?/你住進去/把我帶上?」與〈日常〉:「日復一日/每個人吃掉別人的塵埃/又在自己的胸口/堆積別人的塵埃」,無一不是內外翻轉的複雜辯證,俞萱沉重遲緩艱難地跨越過那些邊界,予以拆解、釋放,而後還原了空的姿勢與滋味。
俞萱以《沒有名字的世界》命名,命名高雄,命名著生活,也命名詩歌,每一個詞語、意象的講究與費勁使得詩歌不再輕飄飄不痛不癢或平庸簡單如現在隨處可見的當代詩。
俞萱的詩歌走在她自己的路上,她確實用盡全力的活與寫,像是無垢舞蹈劇場藝術總監林麗珍編舞的《觀》,所有動作都帶入全神貫注的力量,但也抵抗著力量的無孔不入無懈可擊,因為抵抗到了最後渾身虛脫,於是整個身體的界線模糊起來,便有了宛如輕盈感的什麼來到眼前,如〈眾人之心〉:「連空白也能/寫就/完整的人生/每一顆心/緊緊纏縛而後/鬆開來的/一點力量」,如〈飛越〉(詩集的最後之詩的的確確非這一首不可):「我們被那些聲響/輕輕覆蓋/不用費力/就能辨識自己的名字/穿過聲響的行伍/逆向/撲翅而起」。
唐諾一樣是重啟大規模命名像是點石為寶指出來密佈繁星的《世間的名字》裡寫到:「……但我們的確置身於一個小說形式用老、處處碰觸著書寫極限的時代,你難以奢求小說猶能潮水般揮軍前進,但至少,你希望書寫者能夠結結實實至少盯著一個點,敢於閃身寫進去,帶著你動起來,有所認識有所發見,至少仍保有小說詢問世界的意圖。……吸引小說家的通常不是人的成功,而是人的失敗暨其不滿、不舍、哀傷、瓦解和毀壞云云。成功是已完結的事了,是『一頭死獅子』,華美的皮毛已失去了所有生命奧秘的光彩,小說家會第一個選擇掉頭離開……」
是的,因為敢於對成功掉頭離開,所以才能重新命名,再一次地為慣見的太過理所當然的事物、所有稀鬆庸碌的日常重新定義,才能把對世界的指認拉到最真實的、最像是此時此地的位置。唐諾說的是小說家,唯最好的小說家不經常彷彿靈光噴湧的詩人嗎?而俞萱不正恰恰是以詩歌精準地保有不確定性並持續連綿地探討追索世界、離開又折返回來殷殷切切告訴我們的那一個神奇者嗎?
詩歌是沒有名字的世界。世界是沒有名字的詩歌。詩歌是無敵之地。詩歌是無人之地。而無地之人自然是無敵的。她無疑是她自己的大地。無敵(無敵我之分)則是一種舉世深廣的溫柔。
黃碧雲寫:「我時常說,溫柔與暴烈。溫柔與暴烈,並非裝飾性美文,修辭學的對比。我討厭裝飾性美文。溫柔與暴烈的意思是,如何以溫柔去包圍暴烈。不是征服,是包圍。不是操,是滿足。」
俞萱也是,她也以溫柔包圍滿足暴烈,且理解到自身的莫比烏斯環上仍然布置著無以計數的重力。在地獄與地獄不在其實是相互圈裹的概念。而俞萱和無敵無地之間的距離只有她自己。這麼龐大強韌的溫柔,能有多少人有呢?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