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
〈老嫗自然〉
蓋瑞.施耐德Gary Snyder/詩
西川/譯
老嫗自然
自然有一袋骨頭
藏在某處。
整個房間裡到處是骨頭!
林中四處星星點點
拋撒著頭髮和軟骨。
頭髮和纏在其中的一顆牙驚走了狐狸。
堆起的貝殼
溪岸上的骨頭荏。
喉嚨裡咕嚕有聲的貓
先嚼碎老鼠的頭,
然後一直吃到它的尾巴──
月亮上
甜甜的老嫗安靜地收著
柴火……
別嚇著,
她在為你燉鍋湯。
Ⅶ81,在東京歌舞伎座的“黑塚”
演出中看到市川猿之助
沈眠讀詩:《水面波紋》。在Gary Snyder的詩裡,我看見許多細節的敘述,畫面不斷的堆疊,還有偶然閃現但彌足珍貴的哲理之光,譬如「一個了無心思的心靈/清澈,敏感/看到的就是真正看見的。/無人愛岩石,而我們在這裡。/夜涼。月色中/一個閃光」(〈皮尤特澗〉)。他透過大自然、山川萬物、土地、野獸和魚鳥的細緻描述呈現共同命運感。他直接在詩裡講一種悟,談一種理。他的詩是某種特定意識驅動的產物。Gary Snyder在乎的是龐大的整體,也許我們可以說那是「道」。他的詩師法於自然。他的詩樸拙得幾乎只剩下描繪和議論。如偈。讀另一首〈烏魯汝野無花果之歌〉有這樣的句子:「赤裸但裝飾著,/疤痕。/白色的灰燼 白色的泥。/……/疤痕: 這大門,/這路徑,這封印,/這證據。」我想,他確實是在尋求頓悟、徹底覺醒的法門,以回歸於天地。這裡選的〈老嫗自然〉係他觀看歌舞伎演出的印象,堪稱醜的美學,而哲學的火焰噴發,讓我們目睹一老嫗與一袋白骨的生命真相,乍看是驚嚇、殘暴的場景,關於骨頭的恐怖,與動物們的吞食,但緊接著,本來陰森的敘述卻轉換到溫柔的語調,說著月亮上有甜甜的老嫗安靜地收著柴火,而且還煮著一鍋湯呢,把月光的意象做得漂亮極了,且讓人在氣氛的忽然變異裡明白到,人和所有生物不都是骨頭,不都是在彼此吞食嗎,那就是生命的本來面貌,又有什麼醜或者好畏懼的。的確到處都是骨頭啊,我們其實都是在移動、在住行坐臥的骨頭。難道不是嗎?
87
〈OH! SMILE〉
阿芒
1
死神帶來他的禮物及
幽默感。
「我一點也不像你們喜歡倒立」
2
我的死長得一點也不像我。聞起來也不像。
他佔據空間的方式也不像。特別是
他們都圍在那裡看我的死。指著他
說這就是我的死。由於過度悲哀。或不願
違反協定。嫉妒?不,
我的死長得一點也不像我。
愈來愈不像我。
3
「經由死
確立回收資源再生之良好習慣」
死神微笑地談起他的禮物。
沈眠讀詩:《on/off》。再讀這本2003年出版的詩集,還是覺得很新鮮。不過也不免想要抱怨,為什麼阿芒的中文繁體第二詩集(要強調繁體是因為據說大陸簡體版有她的第二本詩集,但很遺憾沒讀過)遲遲不肯現身?總之,新的不來,就泡在舊的姿勢裡面,盡情地開開關關吧。我喜歡阿芒的語法,離奇、突兀但還保持著一種自然的搖擺,讀起來有一種可樂的感覺,氣泡相當多,噗嚕噗嚕,很愉悅、輕鬆的,但同時又有那麼點冷的金屬感,好像每一首裡充滿了破銅爛鐵般的語詞,卻能組合出很棒的聲音。應該說,阿芒的詩是樂器,並不是音樂的生成,而是她把詩當做樂器一樣的吹、拉、彈、敲、撥、搖。我總有一種印象,與其說她在演奏音樂,還不如說她在把玩各種形式的樂器,單純地想把那些聲音擠出來。還有另一個說法,即詩是她的機具,大型如怪手、堆高機,小型如磨砂機、鑽孔機,等等之類的機具。阿芒像是個工匠,有時駕駛,有時握著機械,答答答的擺弄著,嫻熟無比地,但她不施工,她只是在玩,只是在嘗試它們可以發出什麼樣的聲音,能有多少種組合。阿芒也會讓我想起滾來滾去隨便滾都是詩意的喵球。他們都很擅長跳躍,詩句一滑,就是十萬八千里。對阿芒和喵球來說,不是一首詩是筋斗雲,而是一個句子就是一個筋斗雲,一首詩經常佈滿了筋斗雲。他們從這一個跳到那一個,輕盈、迅速,讓人難以把握他們如何產生移動,但那移動的軌跡非常吸引我,在一個筋斗雲與另一個之間的空白與跳躍,就是最詩意的時分。他們雖然都在搞詩,都同樣非常在乎身體意象,然阿芒更強調性,幾乎有點霸道蠻橫,意圖讓人看見色情成立的事實,也連帶批評了當代社會對身體客觀存在的刻意疏遠與蔑視,而喵球是盡可能輕描淡寫於受難的肉體,看起來不經意又隨便,但處處都是疼痛在發作啊,我想呢喵球是帶著痛苦在修行吧。以苦為行。這裡選的〈OH! SMILE〉,簡直可以聽到阿芒的笑聲,有點低沉的,像鐮刀和鐮刀摩擦爆開的星火,那樣的笑聲。死與幽默感,死神的禮物,長得不像自己的死,教人驚奇至極的觀點與描寫,而死能建立回收與再生的關係鏈,這詩寫到了後來居然有種開示的意味呢,彷彿閒聊一種至理,讓人在發噱中接近過死的形狀。
88
〈疊在一塊〉
阿廖
我們的感情
跟我們的經驗
分屬於兩個座標
疊在一塊的時候
少
分開運作
都顯得有力
美妙
沈眠讀詩:《美國時間》。我以為阿廖是個說書人兼漫畫家,他的詩有一種說書說到緊要關頭難免要來一段唱詞或順口溜的感覺,而裡面總是有個意思,那個意思卻又不是那麼明白的,總是要人停下來想一想才能夠有點體悟。這也就是說,阿廖的詩藝最特殊的部分在於:停頓。一如詩集名稱,在哪來美國時間之際,他就給了人美國時間,給人一種靜止的可能,環顧生活裡還剩下些什麼?甚至我想他只是叨叨絮絮說著簡單生活的種種微妙處──我又想起那名因為廢話連篇碎碎唸而美好無比的美國導演Woody Allen。阿廖的遣詞用句口語化到極致,簡直跟白開水一樣淡,淡出了鳥來──我腦中有個一杯白開水忽然從裡面滑出幾十隻鳥往天空閒情飛去的超現實畫面──於是,其姿勢與滋味居然也獨特起來。我認為他是以詞語(像鉛筆一樣)描繪著眼前的風景。但那並不是素描,而是一篇篇具備情節與值得鑽入之意境的漫畫。他漫不經心地把人與世界的構造塗抹到紙上,像是僅供自己賞玩,沒有非得跟誰訴說不可的念頭,只是悠悠哉哉畫著。然在好玩的過程裡,自然而然有些豐富的人生思考浮現。這個集子裡我最喜歡的〈一口氣〉、〈比9少〉、〈練一練〉、〈那裡有一個巨大的空隙〉、〈羅漢a〉、〈不插電〉、〈在你身上打個結〉等等都有這樣的本事。阿廖也會讓我聯想到最近應該要把申請國藝會補助過關的《偽詩集》盡快出版的蔡仁偉,他們都有那種淡定的觀照,讓人讀詩讀得妙趣橫生,只是阿廖已經練到八風吹不動了,蔡仁偉則還有點一屁要打過江的熱血,要在詩裡進行某種調度、翻轉與傾訴,不像阿廖般閒話家常(但阿廖根本是以平淡唬人,其實詩的內部滿是深意)。或者Gary Snyder,阿廖跟他一樣,詩裡遍布描述與議論,但Gary Snyder充滿大塊的顏色,阿廖卻是去除了色彩的純筆墨。這裡選的〈疊在一塊〉,有夠妙,感情與經驗是分開的座標,很少合體,而它們分別運作時最能兼具力與美,真是相當傑出的思索。在我看來,人的確是情感與經驗分離的生物,有些情感優先於經驗被體驗,有些經驗則是缺乏真實情感的進入,只是人經常誤會自己是情感、經驗一致的罷了。譬如愛情,永遠青春不老的張愛玲不就這樣告訴我們,在愛情還沒有真的到來以前,我們便已經在愛情文本裡理解得太多。而我更進一步不無悲哀地想著:大部分的情感都是幻覺狀態,供應著某些激情與龐大的錯誤認識,而我們的經驗也總是跟不上情感的高速發展,於是毀滅與墮落就不得不依隨其後降臨了。這可不是只有愛情,親情如此,友情亦然。而阿廖顯然看穿了這一點,遂能把兩者分開運作才「顯得」美妙有力,漂亮地呈現出來。
89
〈消失之歌〉
Tanya
你消失於鳥籠
索引虛假
你獨翔於真實的柵欄
你消失於信箱
寄出閃電
你遠遠的劈傷雨聲
你消失於夜晚
世界多彩
你和文字一樣黑
你消失於詩句
不管花如何朗讀
你總溜到季節之外
你消失於身分
衣裝依舊挺立
你在稱謂的棺槨竊笑不已
你消失於我心
最裡層的光
最光明的慾望
我嘔出你
消失哀豔的自己
沈眠讀詩:《謎》。我得先承認,這本詩集裡的大部分詩,對我來說都是太懷舊的寫法,大概是自己傾向與風格的問題吧,我很難打從心底喜歡這些詩。唯我忍不住要想起那部電影《大藝術家》,在一個充滿色彩的年代,反而逆向操作地向默片取經與致敬,完成一次復古性質的超新潮,特別是此片一如Wim Wenders《慾望之翼》般從黑白轉為彩色、無聲變為有聲的結尾,極之生猛有勁。Tanya有沒有做到這種地步,我暫時還是得持保留態度。但總之,我好像又回到鄭愁予、余光中、席慕容那些沒完沒了的抒情經典,Tanya讓我感覺像在村上春樹「世界末日」的圖書館裡讀骨頭裡的夢的滋味。是啊,Tanya的詩跟那些被譽為新詩典範的作品氣味甚為相似(當然她在語法和字詞挑選上還是有某些現代感),以致於我有種被扔到幾十年前中文黃金時期的錯覺。形式上來說,〈遷徙〉、〈冬至〉算有趣,雖然把上半部倒裝成下半部的作法並不是沒有人做過,但她寫來頗有驚喜。其他的詩,〈七月四日.天氣晴〉、〈顆粒〉、〈撒嬌詩〉、〈快跑!〉、〈魔術師〉、〈書店〉等也還不壞。這裡選〈消失之歌〉,除最後一段又有那麼些回到固有的老新詩軟式風味外,其他五段都挺不賴的,尤其是二、三段,乾脆,有力道,不那麼甜綿綿,且有種深刻註解的味道,讓人目睹消失瞬間的絕對。
90
〈隻眼〉
隱匿
誰的背上不是插著幾把刀?
誰不是一路走來鮮血淋漓?
尤其是那個叫做隱匿的厲鬼
長期攀附在我的肩膀上
始終用她的長髮
遮住我的一隻眼
因此我從未見過
世界的另一邊
沈眠讀詩:《冤獄》。22號和夢媧去有河Book買到以後,短時間裡我翻了好幾次,喜歡得不得了,也一氣呵成地寫了千餘字讀後感,但仍想多談談這本詩集。那天,隱匿很有良心地跟我們說著,她不知道詩集做好會這麼薄,她把價錢訂得太高了──我們卻覺得便宜極了,簡直是賺到才對吧(雖然隱匿說問我,根本不準,好像我隨便什麼書都買得下手似的,呃,這實在是……)。但看看我手邊的詩集,《島嶼山海經》400元、《BODY身體詩》要399、比《冤獄》更薄的《解蔽》也賣到250元的價碼,花個280元買《冤獄》讓人發現我們都活在冤獄之中的事實,怎麼想一點都不冤吧。〈隻眼〉是隱匿第三詩集裡我超級喜歡的幾首之一,其他的還有〈潔癖〉、〈此時〉、〈雖然…但是……〉、〈親愛的朋友〉、〈天使的責任〉、〈大霧大悟大澈大誤〉、〈永恆不需要我〉都好得沒話說,而〈晚禱〉、〈鳥人〉、〈包袱與洋蔥〉、〈詩與括約肌〉、〈三個地步〉、〈自然的事情〉、〈關於那隻伸出的手〉……,好吧,其實大部分的詩,我都喜歡得要命。隱匿從《自由肉体》歷經《怎麼可能》來到《冤獄》的最大變化我個人以為是俐落程度的改變,也就是說,她想要說的事情能夠以直徑的形態通過圓心,不再需要兜兜轉轉地繞圈子。這一點從短詩變多,且在《冤獄》裡大多是一頁就能搞定的詩句便能讀出。以前的隱匿之詩或許枝節繁盛,必須在眾多情節裡挖掘核心,但如今她直接就能切進主要動機,一點都沒有必要廢話。那就像是她的手抬起來,一把飛刀即能射進眼底,造成心中轟然與震撼,不必斧鑿,依然有著無比神蹟的效果。然而,隱匿的詩之短和一般的短詩有著極大不同,她並不止是寫某種讓人會心或表面流暢、腦袋會短暫地亮了一亮的短詩,她寫得是更深沉的人、世界與生命的思索,猶似某種簡短但龐大的啟示,譬如這一首〈隻眼〉,我們會需要一再地進入,除了目睹那猶如泰國恐怖片的騎人場景外,更多的是隱匿對「隱匿」的察覺,那種被自我(或自我構造、以為那就是所謂的自我的模樣)遮蔽、無法看見另一邊的靈魂事實。隱匿想要「隱匿」,但她的想要「隱匿」很可能反倒讓她持續陷溺這一邊而無法動彈。如此充滿道與悟的想法,讓我感動不已。而此等處境難道只有隱匿會發生嗎?不,我想,它是一個普遍的事實,只是我們有沒有勇氣、夠不夠膽、誠實地去面對罷了。實際上,所有的人啊都只擁有一隻眼睛望著某一邊,以外的事情我們什麼都看不到、也感覺不了,就像隱匿另一首詩寫的:「什麼都露出來了/我們又恢復了/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