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2-05-08 16:04:58| 人氣41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關於閱讀,我想說的其實是...(4)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一直以來都很看飲食文學的書。以前上學的時候,最多是借這一類書的了。 特別是經過穆一次厭倦讀書的時候,覺得好像可以再看書了,就先看一些簡單的書。食譜應該是最容易得到的書。而且上課的時候, 如果看小說,很容易看得入神,錯過了應該聽的書,或者讓老師察覺。 而且,也可以幻想一下那些東西有多好吃。 不過,一直以來我也很偏食的。所以,也不會看了這樣的美食而真的亂吃。還有一個很主要的問題是,香港90年代初的出版的食譜,書中的照片是非常奇怪,相片都是土土的,而且就真的只有那些過程,其他甚麼都沒有,總合來說,是絕對不會引起食慾的。

 不過飲食文學,大家又會喜歡看那一些呢? 有人喜歡看食物和作者之間的往事,可能以後吃某一道菜的時候,也會想起那一些故事。也有人會愛鑽研食材,究竟蘋果會分多少種,甚麼樣的月份,要別那一種蘋果,焗蘋果批有特定,做蘋果汁,就要換另一款,絕不混淆。

其實我什麼都會看,由介紹食材的分類,培養的方法,到烹調的方法,餐廳的分析,釀酒的過程等等。 人總要食飯,世界上有數之不盡的食物組合,應該是一個永恆的題材。

 

由食譜,對食物有了初步的認識,就可以去了解一些資深食評人文字。或者是他們的分析。那也是很個人的事,寫的人都知道,一定有人是不認同他們。不過這樣的「私體驗」卻成了很多人的金科玉律。

食餅有餅味,先不說這是不是一句廢話。這樣細緻的感覺,其實不是每一個人做到。我們在甚麼時候專心的吃過一頓飯。 而且,培養一種感覺,不是單靠一次,兩次的飲食體驗才可以把氣味,味道分別出來。這一定是從小培養的。應該是說,所有的品味是人一直以來醞釀的東西。可能會一直有變化,不過如果小時候沒了那些基礎,就會發展不良。不是不能長大了再訓練,而是有一些觀念已經深深植入了我們的潛意識,影響了對食物的一個公平理解。

 

不過吃東西,是應該隨自己喜歡就好。想吃甚麼,只要不會危及自己身體的狀況,就去吃好了。更何況是書。有時候,有甚麼社會問題,比如是殺人,風化事件,可能有人會說,他一定是看了甚麼書,而變成這樣的。我想,每個人對同一種食物,都有不同的觀感。看書也是一樣。我這種比較奇怪的人,看了一本書的想法也可能和別人有分別。更何況,程度又如何界定?  怎樣才算「好黃好暴力」? 除了很專業的審查人只之外,一般人大約只會有一個模糊的概念。 就像如果食評家說這道菜是好好吃,那一定沒人會看。

 

所以,有時候食評像是一個比喻者。把他們對食物的感覺,用一些他們認為有共鳴的語言去分享他們對某一樣食物的感覺。 不過,怎算是有共鳴? 還是,最後變成了看國王的新衣一樣,又或者是葉公好龍? 書評者還是比較好一點,起碼,看書的人,大概想像力都會比較好。要不,就引一下內文,或者引經據典,那樣就比較容易充撐場面,而食物,除非可以吃上一口,否則就只好完全想像那種味道及口感。

台長: NATSUHARA
人氣(41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