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4-06 09:36:02| 人氣114|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身體平衡,就有好情緒:走出折磨人的情緒問題,根治反反覆覆的生理疾病,最徹底的身心健康方案


身體平衡,就有好情緒:走出折磨人的情緒問題,根治反反覆覆的生理疾病,最徹底的身心健康方案
作者:賴宇凡 出版社:如果 出版日期:2013-07-05 00:00:00

為什麼現在人疾病越來越多,治療反反覆覆總是缺乏成效?
那是因為你不懂情緒!
情緒也是一種身體感覺,情緒糟,不是你的個性糟,是身體在向你發出警訊!
身體要健康,心理也要排 毒,
《要瘦就瘦,要健康就健康!》暢銷書作者賴宇凡,
結合自然醫學與行為治療,提出最全面的健康方案。

你知道嗎?腦部能量供應不穩定、身體組織營養供給不均衡、缺水、腸胃道問題、過敏、重金屬累積、藥物影響、日曬不足,都會讓你?有情緒?!
情緒不是罪,它是身體內建給我們最好的警報器,告訴我們身心在那裡失衡,該做什麼修正。如果我們忽略感覺和情緒,就會離平衡愈來愈遠,最後身體和心理都會產生疾病。

你可能不知道,這些都是身心失衡的表現──
․即使很飽也想一直吃,只有吃飽才覺得快樂,都是因為多巴胺在作崇?
․過度憂鬱或防衛心強,都是血糖不平衡腺體受傷的情緒表現?
․再怎麼營造氣氛,沒性趣就是沒興趣,可能是你的膽固醇過低或缺水造成的?
․思緒不清楚,精神總是無法集中,可能是你的腦部能量供應出問題?
․腸道壞菌分泌的毒素會讓你感官扭曲甚至思考扭曲,一點小聲音也能讓你完全睡不著?
․缺水會使得神經傳導素傳遞不良,激化情緒反應,讓你緊張更緊張,憂鬱更憂鬱?
․腸神經系統負責製造體內50%的多巴胺,腸道有問題,學習力、記憶力和注意力都會全面受損?
․循環系統不好的人總是猶猶豫豫無法下決斷?
其實,想一直吃不是因為你貪吃,會憂鬱不是因為你想不開,工作沒精神不是因為你懶惰,焦慮不是因為你太緊張,沒性慾不是因為你不夠猛, 任何心理或生理症狀都互相糾結,不同時處理使得復原再三拖延,是因為你不知道它們彼此相關!

人體在設計的時候身和心原本就是一個整體,
忽略任何一端,都不可能得到真正的健康。
找出讓你情緒失衡的生理原因,接受情緒成為你行動的指標,
適度進行行為管理,那麼疾病無論在任何一個階段都可能轉向。

作者賴宇凡結合自然醫學與行為治療,提出最全面的健康方案──
․進行血糖平衡飲食:腎上腺不歪斜,荷爾蒙就不會在不該出來的時候作怪
․檢測營養元素是否失衡:營養元素全面且足夠,身體就不會在心理需要支持的時候缺席
․修復腸道消滅腸道壞菌:腸道健康,神經傳導物質就不失調,感官感受自然不失衡
․找出過敏原:用?食物排除法?排除過敏食物,讓情緒不再跟著暴起暴落
․平衡礦物質、補足水分:電解質平衡,神經傳導不失衡,就能在該緊張時緊張,該放鬆時放鬆
․接受情緒,適時行為管理:用平衡的情緒做自己行為的指標,打斷讓身體不適的惡性循環
․運用自由意志,進行正向思考:找到引發情緒的思想等號,運用自由意志,身心都能跟著轉向
無論你是想提高面對日常生活的抗壓力,或是已被指認為某種心理症狀的患者,或長期陷入某種循環生理疾病遲遲無法治癒的人,這本書都能從根本給你意想不到的幫助。

附錄:幫助心理症狀的營養補充品選擇方法
附贈:情緒指認小卡

★ 內文試閱

第一章 身心分離是現代人疾病纏身的主因

身和心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我在心理門診看診時,一直都有一個印象,那就是來看診的人,雖然都是因為心理有結,但是,他們生理上的症狀也不少。比如,有人與伴侶相處不合,總是傷心欲絕,這樣的病患,同樣也因為心臟病,而經歷了心臟手術。或者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問題,傷透了腦筋,這個孩子的母親,同樣也因為偏頭痛,吃止痛藥像吃糖一樣。讓我記憶最深刻的,是一位中東太太,她有一個控制慾與依賴性都很強的母親,她形容倆人的關係時,總是說:「我再也揹不動她了,我想要過自己的生活。」這位太太的背脊,總共動了五次手術,卻依舊無法痊癒。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生理與心理症狀同時出現,非常普遍。比如月經期間的情緒出現大波動,看什麼都不順眼,這是心理狀態,但是,月經明明就是生理過程。又比如,有人平時脾氣好得很,可是只要他一餓,不但冒汗手抖,而且這時脾氣非常大,一點小事就氣得想咬人。發脾氣是心理狀態,但餓明明就是生理反應。或者,小朋友一吃糖,就精力無窮,不但如此,心情還特別好特別亢奮,等過一會兒,血糖掉下來了,又哭鬧不已。心情亢奮、哭鬧都是心理狀態,但是,血糖升高下降,明明就是生理機制。

後來,我因為發現自己最嚴重的憂鬱症病患,都是吃全素(vegan),在好奇心驅使下,開始記錄病患飲食。一經對照,他們的飲食與症狀之間吻合的程度,讓我不得不正視生理與心理之間的關連。這也難怪我以前看診時總有跛腳的感覺,因為我老是只照顧一邊,假裝另一邊不存在。

可是,身心運作向來是合一的,它不因為被人拆解了,就不再一起運作。不管我們如何將生理與心理在課本上分離,在身體中,它們依舊是分享同一個內在環境、面對同一個外在環境,共享資源,互相影響。所以,想要了解生理與心理健康,我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將它們合起來觀察,給予它們同等的待遇。

讓心理影響生理的HPA軸線
所有神經系統接收到的訊息,最後都會統整到下視丘(hypothalamus)。下視丘所處的位置很重要,因為它是連結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的轉接站。下視丘中有一種很特殊的細胞,叫神經內分泌細胞(neurosecretory cell),這種細胞可以將神經的電流訊息轉換成化學訊息,這個訊息再傳遞到人體內分泌的高級長官─腦垂體中。下視丘與腦垂體相連,而腦垂體又與全身的內分泌網絡相接,所以,神經系統就能透過下視丘這個轉接站,去影響內分泌系統,再藉由內分泌系統,掌控各器官的運作。

比如,當我們生活中遇到壓力或有危急的事情時,緊張的訊息透過電流送進下視丘,下視丘再將緊張的電流訊息轉成化學訊息,送往腦垂體。腦垂體把緊張的化學訊息往內分泌網路送,這時,腎上腺接收到訊息,就釋出壓力荷爾蒙。壓力荷爾蒙會影響我們的血壓、心跳、血糖,讓我們的血管收縮、心跳加快。所以,當我們緊張時,常會心跳加速、血壓升高。這整條運作的軸線就是所謂的下視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線(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axis, HPA)。

反饋機制讓生理影響心理
如果只按這個說法,心影響身只是單向行進。可是我們的身體是活的,因此它很少有直線形的設計,多數的體內設計都是循環式的。讓我們的身心能串成一個循環,心能影響身,身體反過來也能影響心理的關鍵,就是反饋機制(feedback loop)。

例如,我們肚子餓時就會想發脾氣。是因為壓力荷爾蒙除了在危急、壓力大的情況下會產生,它在我們的血糖掉進谷底時,也同時會泛濫。遠古時代的生存危機,不外乎是遇到猛獸,再來就是打不到獵物,沒東西吃。但我們現在不是沒東西吃,血糖才掉到谷底,我們現在是吃過多加工食品,讓血糖一下飆得老高,血糖飆高得快,下來得就快。這時壓力荷爾蒙就被叫出來工作,因為它能夠提升血糖。

壓力荷爾蒙一旦泛濫,藉由血液路經下視丘,下視丘偵測到這個情況後,就以神經傳導素(neurotransmitter)跟神經系統溝通。因為內分泌系統是靠荷爾蒙溝通,而神經系統則是靠著神經傳導素聯繫的。所以,如果這些溝通的工具是以電話比喻,那麼下視丘就兩種電話都擁有,它能夠跟兩邊通話。

待下視丘與神經系統的電話一接通,壓力荷爾蒙泛濫的訊息就送去了神經系統,所有跟搏鬥逃跑相關的情緒也就會跟著泛濫─恐慌、緊張、害怕,看任何人都像猛獸,不是想打架就是想逃跑。所以,當血糖急速掉到谷底時,就會脾氣特別大。
由此我們可以看得出來,不是只有心情能影響身體;身體的內在環境,其實也能回頭影響心理。這就是為什麼我門診中長期脫水的病患,常出現憂鬱症、躁鬱症或其他情緒上的病症。而當人在像青少年、更年期、懷孕這些荷爾蒙變化很大的時期,如果內分泌系統是失調的狀態,通常都跟著會有嚴重的情緒波動。還有,外服荷爾蒙如避孕藥等,如果量沒抓好使得內分泌系統失衡,它的副作用除了生理症狀外,也包含了情緒症狀。就是因為身體內的環境能影響心理環境,所以很多憂鬱症的病患,在檢查甲狀腺機能時,也同時會發現他們的甲狀腺機能已經失調。

我們的身心不但是合一的,而且它們還是互相影響的。這個循環回饋、相互影響的機制,給了我們在面對外界時無比的彈性與適應能力。

情緒和感覺是保護我們健康的衛兵
我們的心理情緒與生理的感覺,都有一個很重要的任務,那就是它們是介於我們內在環境與外在環境之間,用於偵測、偵察我們外在與內在環境的。它們就像在國界間城牆上守望的衛兵一樣,內部有變,或外面有人、事、物越了界,國家就是靠著這些士兵通風報信。

生理感覺和心理情緒都是於我們的潛意識中生成的,因為它們在體內的形成,是經由內、外環境的刺激,而非我們的操控。這就是為什麼,接納自己的感覺與情緒,會是如此重要的一門功課,因為,如果我們不懂得接納、肯定情緒與感覺,那麼,它們就無法從潛意識進入意識中。也可以說,當我們不懂得接納情緒時,潛意識就無法作用,下視丘與神經系統間的電話就打不通,腦子接收不到這些重要訊息,不可能做出最明智的決定。

所以當人不懂得觀察、接納自己生理感覺時,身體有症狀,想要警告我們做生活與飲食上的修正時,訊息卻傳達不到我們的腦子裡。這樣的人,很多時候都要等腫瘤全身亂竄時,才知道已出大事。同樣的道理,如果人不懂得觀察、接納自己心理情緒時,外在人、事、物與我們之間的互動出了問題,情緒想要警告我們做調整時,訊息也傳達不到腦子。這樣的人,很多時候都要等到自己與人、事、物關係都惡劣到快結束時,才知道已出大事。所以,我們不但不應對生理感覺與心理情緒有差別待遇,而且我們更不應該扼殺這些源自於體內的感覺。因為扼殺感覺和情緒,就像把城牆上的衛兵給殺了,如此一來,就等於把我們通風報信的整個機制給關閉了一樣。

所以,如果你想要健康和快樂,就一定要學習聆聽自己的感覺,不只是身體的感覺,還有心理的感覺。

第二章 調整生理環境,打造身心平衡的基礎

身心健康的基礎在生理
大部分的人,都知道車子要跑需要能量,要給它加好油,它才跑得快、跑得好。可是,大部分的人,都以為身體裡的資源無限,不需要補給也能夠運作順暢。我們希望車子能帶著我們到達目的地,因此,我們對車子都知道要加油、保養、維修。但我們也希望身體能帶著我們達成人生目標,可是對於這個伙伴,我們卻都只知道極力向它索取,而從沒想過它也有需求、它也需要被照顧。

如果我們的內在環境失衡,泡在這個環境中的神經系統會直接受到損害,這時,各類神經性疾就都出籠了,如老年痴呆、帕金森氏症、妥瑞氏症、癲癇、偏頭痛等。而一旦神經系統這個硬體設備出問題,靠它運作的軟體如身體感覺和心理情緒,也會跟著有偏差。這時情緒和感覺這些本是為了保護我們而存在、與外在環境交集的介面,不但沒幫上忙,還可能為我們增加負擔,憂鬱症、躁鬱症就是典型的例子等。又因為我們的行為是靠著身體感覺和心理情緒做引導的,所以,這時行為也就可能會跟著脫軌,如強迫症、學習障礙等。心理、行為,與神經性疾病三者環環相扣,都是被包含在精神領域內的。

所以,想要身心都達到健康,還是必須以內在環境為基礎。但是,內在環境的運作是否能達到最佳狀態,跟我們所供給的資源品質,也有很大的關連。比如,如果我們吃了品質惡劣的食物,不但無法提供良好的營養元素,身體還要花費資源排 毒。如此一來,有限的身體資源反而快速流失,最後導致匱乏,心理和神經系統也跟著生理系統一起被拖下水。

就像世上設計最完美的跑車一樣,如果沒有了能量和資源,一樣跑不動。假設身體是部完美的跑車,不好好照顧它,它也要因為汽油品質太糟、加油不足,還有運轉時間過長,而出現問題。當生理環境出現問題時,在身心本為一體的情況下,神經、心理環境很難不出問題。

所以,不管我們要的是生理健康還是心理健康,一切都要從支援內在環境做起。

如果人生是跑道,那麼內在環境便是我們唯一的一部跑車。這部跑車,並不是我們的工具,它是我們的伙伴。想要伙伴跟著我們一起達成目標,就要懂得如何照顧和保養它。

神經訊息傳導靠的是充足的水分
人體各處都充滿了水,它存在於細胞內,也存在於血管內,在細胞和血管中間也有水,我稱它自由水(interstitial fluid),因為它能被血管與細胞自由調度。這細胞裡和細胞外的水,對神經細胞來說,都很重要,因為它們決定了電流傳導是否順暢。

就如前面所說,我們體內電流的產生是靠帶著正負電的電解質,移動進出細胞膜,產生動作電位(action potential)而形成的。電解質進出細胞膜多是靠擴散,也就是從電解質多的地方移動到電解質少的地方,讓它們能順利擴散的媒介,就是水。沒有水,電解質那裡都去不了。

電解質不動,電流就無法生成。沒有電流,資訊便無法傳導。可以說,沒有水,神經系統的訊息傳遞和接收都要出問題。神經系統是藉著下視丘─腦垂體軸線與內分泌系統溝通,現在沒有水,就好像它們之間的電話不通了一樣。

例如,人脫水,血流經腎臟,腎臟發現我們脫水,它以荷爾蒙散發出體內脫水的訊息。內分泌系統經反饋機制,把訊息送回下視丘,下視丘本應跟神經系統打電話,告訴它我們脫水,好讓神經系統讓我們出現口渴的感覺,提醒我們去補水。但是,當我們脫水嚴重時,沒有水為媒介,電流生成出問題,下視丘跟神經系統這通電話打不通,神經系統就察覺不到我們已經脫水,造成人越脫水,就越失去口渴警訊的情況。水是神經電流生成的重要媒介,因此人愈脫水,就愈沒有口渴的警訊,當然其他的神經傳導也是如此,只要一脫水,傳導就都會出問題。

缺水大腦神經無法排 毒
任何體內的組織都是活的,活的東西,少不了吃喝拉撒,神經也不例外。神經的吃和拉是由兩個系統支持的,那就是腦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和血液,這兩個循環同時輸送養分,再把廢物帶走。

體內只要跟循環相關的事,都一定跟水脫離不了關係。腦脊液跟血液一樣幾乎全是水做的,沒有水,腦脊液的製造和排出一定會有所阻礙,影響整個循環。腦脊液的推動既然是由腦部大型血管的脈動協助,當然也深受血液循環系統的影響,而血液要順暢循環,還是一樣要靠水。血水血水,血裡有九一.四%是水,因此人體只要一脫水,血容量馬上就受影響。血水承載氧氣進入大腦,一缺水,就缺血,腦子就缺氧,所以我們一脫水就會頭痛。如果喝太多咖啡、茶、酒 精這類的脫水飲料,卻不補水,就會引起頭痛。有過宿醉經驗的人,一定知道一早起來頭痛欲裂的感覺,這些,都是脫水引起的。

所以,水不夠時,最大的特徵就是動不了,消化動不了、排泄動不了、循環動不了,廢物就開始堆積,我們就會到處都痛。這些廢物是毒,待在體內出不去,不但毒害身體,由於情緒也源自於體內,所以它也能毒害情緒。這就是為什麼循環不好的人容易猶豫不決、想這樣又不敢這樣、總是反反覆覆地猜疑自己或他人,行動力因此而被滯留。因此我常說,如果情緒問題是因為脫水而起的,只要把水補足了,它們就都能被修正,真可說是最廉價也最有效的心理治療。

水是神經傳導素活動的媒介
我們的神經細胞其實並不相連,它們之間有一條鴻溝,我們稱它為神經間隙(synaptic cleft),這個鴻溝裡的面的水分就是自由水。電流裡所承載的資訊,到達神經細胞的末端,神經傳導素就從突觸小泡(synaptic vesicle)中釋出。所以電流訊息要從一個神經細胞傳達到另一個神經細胞,靠的是神經傳導素。神經傳導素帶著資訊從一個神經細胞游到另一個神經細胞,把資訊放進接收器內,讓它繼續傳遞,這個過程靠的就是水。且神經傳導素的工作結束後,依舊要靠鴻溝裡的水才能離開接收器。如果它不走,就會持續影響對岸的神經。

所以,神經傳導素要能好好工作,它就一定要有活動力,而它的活動力,就是來自於水。

當它因脫水不能好好工作時,就不只會有生理症狀,而也會出現心理、精神症狀。

※輕微脫水時可能感到的生理和精神症狀有:
疲倦、嘴巴乾、尿量減少 (嬰兒三小時沒有濕尿布、大孩子八小時沒有尿尿)、哭時沒眼淚、皮膚乾燥、頭痛、便秘、頭暈、不耐煩、焦躁、憂鬱。

※嚴重脫水症狀是:
小孩會很吵鬧、很睏;迷糊、不流汗、眼睛下陷、低血壓、心悸、精神混亂、昏迷、關節或肌肉疼痛、腸炎、胃食道逆流、胃潰瘍、偏頭痛、便秘、痛風。

第三章 心理排 毒,從接受情緒開始

情緒是保護自己的工具
內在環境是我們身心健康的基石,想要把它照顧好,靠的就是身體感覺。我們的內在環境狀況如何,身體感覺能為我們引路,給我們預警,讓我們做出應變。因此,當我們重視身體感覺這些生理警訊,如血糖平衡、營養均衡、脫水與否、腸胃症狀時,我們就能即時扭轉身心健康的走向。但是,上天當初不只配給了我們這一份禮物,它同時附贈了另外一份禮物,那份禮物,就是情緒。

心理情緒和身體感覺一樣,都是我們與環境的重要介面,為我們提供重要的環境資訊。就因為情緒是重要介面,能提供環境中的重要資訊,所以,當我們忽視心理情緒時,就不能適度應對環境、保護自己。不但如此,當我們不接納情緒時,還可能會傷害自己。比如,當別人說話冒犯了我們,我們會有情緒產生,如果我們不正視這個情緒,就無法保護自己,並且透過行為教育他人應該如何對待我們。同時,由於情緒是源自於體內,所以,如果我們不接納、重視它,它便會停留在體內,變成心裡的毒,心裡的毒透過下視丘─腦垂體─內分泌的軸線,就會以生理化學影響我們的內在環境、身體健康。所以,跟身體感覺被忽視的後果一樣,如果情緒不被重視,那我們的內在環境,與我們與外在環境的互動(與他人之間的關係),就都要付出代價。因此,人心裡的毒要即時排解身心才能得到真正的健康。

情緒不必管理只需接受
在生理、心理領域走一遭,我認為大家共通的問題,就是以為感覺和情緒可以被控制。有人哭,我們愛說「不哭不哭。」有人生氣,我們愛說「不氣不氣。」有人擔心,我們愛說「不擔心不擔心。」小時候摔倒了,我們說「不痛不痛」;人長大了,就直接「止痛藥止痛藥」。但,情緒跟生理的感覺一樣,它們的生成源自於一個我們意識管不著的神經機制。它們想來就來,想走才走。可是終其一生,多數人都費盡心力,想要掌控它們、掩飾它們、壓抑它們,或是躲避它們。而且大部分的生理與心理健康從業人員,都以為自己的責任就是根絕痛苦,但是,痛苦源於個體,如何根絕?

就是因為情緒跟感官一樣,它出不出現,我們其實沒有辦法控制,所以還未被教育要如何壓抑的嬰兒,從來不掩飾他的感覺和情緒。我們掐小嬰兒一下,他才不管現在是不是適當的場合,也不管掐他的是不是他老媽的老闆,他覺得痛想哭,就是縱情地放聲大哭,誰的面子都不賣。但是在長大的過程中,我們學會了如何掩飾它們,把它們埋起來,騙自己它們都已經消失了,結果反而讓問題更加複雜。

來找我的生理與心理病患,多數已經掩飾自己的感覺和情緒好久了。胃痛的吃了十多年的胃藥,心痛的也試了各種方法告訴自己其實並不痛。有時心痛是因為身體感覺被壓抑太久形成的,而胃痛是因為心理情緒被否定太久造成的。不管如何,最後他們都必須要求助,因為他們再也騙不了自己。很多人出現在我門診時,第一個問題通常都是「要怎樣才能不痛?」我沒有答案,因為感覺和情緒的生成,我們根本沒有掌控權。所以,我只能教病患學著問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我為什麼會痛 ?」因為,我們想要痊癒,就不能掩蓋感覺和情緒。痊癒,只能靠感覺和情緒領路,只有它們才知道「我們為什麼會痛」的答案。所以,想要健康,我們一直以來唯一的選擇,就是接納和肯定自己的感覺和情緒。

台長: 來自星星的喵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