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3-31 09:48:01| 人氣186|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旅行者的寫作課:從題材挖掘、塑造觀點到改稿,寫出旅行見聞的深度、廣度和溫度


旅行者的寫作課:從題材挖掘、塑造觀點到改稿,寫出旅行見聞的深度、廣度和溫度
作者:彼得.切爾森(peter chilson)、喬安.b.穆卡希(joanne b. mulcahy) 出版社:遠流出版 出版日期:2020-01-15 00:00:00

<內容簡介>

10堂課讓你成為獨一無二的旅遊作家!
遊記人人都能寫,但在競爭激烈的內容市場中,
你該如何提供不同的觀點,
傳達自己旅遊的初衷、獲得的改變,進而發揮影響力?

誰會需要這本書──
▲喜歡透過文字記錄旅行感動的你
▲喜歡分享人與人相遇故事的你
▲喜歡採用不同觀點看世界的你
▲喜歡經由書寫更了解自己的你
旅行,是離開舒適圈,也是擴展舒適圈。在旅行之後,生活就再也不會和之前相同,我們總想把自己的經歷帶回家,透過文字分享出去。
我們要如何寫下自己的改變?該如何尋找有趣的題材?又要如何整理那些塞在手機、記事本、筆電、相機中的大量資訊,將之轉化為動人的故事?
本書提供了實用的建議與練習題,並進一步教授改稿的要訣,不僅幫你打磨文字技巧,還能鍛鍊旅行寫作最重要的能力──觀察力。擁有敏銳的觀察,就能從再尋常不過的主題中,挖掘他人不曾注意到的觀點,展現屬於你的特質和思考。此外,你也能透過一次次的書寫,潛進心靈深處,探索未知的自己。
不論你是旅行寫作的新手、老手;喜歡寫長篇部落格遊記,或在社群平台抒發極簡心情,都能從本書獲得啟發,創作出打動讀者的精彩故事,讓旅遊不僅止是旅遊!

你可能沒想過的寫作訣竅:
◆撰寫初稿時,不怕塞進太多材料,只怕你太保守,限制了文章的發展。
◆描寫風景除了照實敘述之外,還可以採用擬人法,給予讀者新鮮感。
◆別過度使用形容詞和副詞,試著改用更具體的說明描寫你的所見所聞。
◆你內在的情緒反應最好要有簡單的筆記,光憑拍照或錄影事後很容易遺忘深層的細節。
◆請區分內心的「寫作者」和「批評者」兩種模式,才能在寫作時好好寫作、改稿時好好改稿。
本書讓喜歡旅行、文字、分享的你,學會與孤獨共舞,走著走著就找到天地有大美的純粹。想離開舒適圈,感受不覺迷途為花開的心情嗎?你將會在這本書找到答案。
──宋怡慧/新北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一本非常有趣的寫作引導書,將寫作最可能面對的難題勾勒出來,並且逐一破解。最重要的提醒其實是:透過旅行與寫作,關照自我的成長與發展。
──凌性傑(作家)

作者點出旅途中觀察力與挖掘種種細節的重要性,它不只是一本旅行寫作指南,也是作為一個旅行者,觀看世界的指南。
──黃麗如/旅行作家

★名人推薦:

宋怡慧(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凌性傑(作家)
黃麗如(旅行作家)
謝哲青(作家、知名節目主持人)──好評推薦

★目錄:

前言/深入探索未知的領域
第一部分:與文化相遇
1 做好準備
2 發現新文化
3 用自己的聲音邂逅另一種語言
4 紀實的形式與方法
5 人物描繪與簡介
6 書寫地點
7 宗教、政治、歷史
8 網路時代的旅行寫作
第二部分:返國與修訂
9 修訂你的寫作內容與生活
10 各種文體
鳴謝

<作者簡介>

彼得.切爾森(Peter Chilson)
為華盛頓州立大學創意寫作與文學教授。他是《騎乘魔鬼:在西非的路上》、《熱愛擾攘的物種:中篇小說與故事》、《我們無法得知身處何處:來自失落國家馬利的快訊》的作者,並曾任尼日和平工作團的志工。

喬安.B.穆卡希(Joanne B. Mulcahy)
在杜克大學記實研究中心,以及路易斯克拉克大學西北寫作中心教授寫作,並在後者創立寫作文化暑期班,亦擔任主任。她是《阿拉斯加島嶼誕生與重生》和《療癒》的作者。

譯者:游懿萱
臺灣師範大學翻譯研究所博士班,曾任輔仁大學兼任講師,現任實踐大學兼任講師。著有《英中筆譯》系列、《翻譯講堂》,譯有《鎂的奇蹟》、《無黏液飲食療癒法》、《人頭朝上》等書。

★內文試閱:

.前言

前言/深入探索未知的領域(節錄)
我們寫這本書的目的,是要獻給希望能夠透過寫作與研究來說故事的人。我們擁有雙重的目標:幫助旅行者能夠更進一步深入了解另一種文化,並且以清晰生動的散文呈現新觀點。沒有什麼心智活動比將思想化作文字更能鍛鍊心志的了。這也就是為何在我們寫作的同時,新的洞見就會應運而生。在寫作的每個階段當中,都會讓我們深入探索未知的領域,探索新的文化和語言,並且與人產生連結。
我們內心當中,都有各種不同的旅行者,例如一位正要出國求學的學生;實現一睹中國風采夢想的退休人士;前往俄羅斯出差的軟體工程師;在肯亞的和平工作團成員;帶團去葡萄牙的導遊等等。本書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帶領大家探索自己國家的新區域,例如一個住在北部的人跟著慈善團體前往南方鄉間行善,便能透過撰寫日誌深化此行的經驗。正如國際教育者麥可.伍爾夫(Michael Woolf)所說的:「『出國』並非只是個地理上的概念。『出國』其實是個隱喻,代表跨越疆界探索不熟悉處的旅程。在每個人面對不熟悉的事物時,這些工具也同樣適用。」
在旅程中進行自由寫作
本書提供了許多工具,讓寫作者在不同的探索階段皆能使用:準備階段、實際處在另一種文化當中、帶著新認知返鄉。如果書寫是媒介,自由寫作就是不帶自我批評的寫作,我們想要汲取新知識,而非只是說明已知的事物。知名的寫作教師暨理論家彼得.艾爾波(Peter Elbow)提到自由寫作時這麼說:「自由寫作的概念不是要產出精煉的作品,而只是要讓你在寫作時不要批評與編輯。」
旅遊作家、民族誌作者、紀錄片導演,以及各種的探索者都會嚴格自我要求,不管當下是疲勞不堪、又濕又冷或任何狀況,都必須寫點東西。英國作家格雷安.葛林(Graham Greene)每天都會寫作,一次就是寫個五百字,無論身在何處都一樣,通常就是寫在隨身攜帶的小筆記本裡。詩人黛安.提爾(Diane Thiel)將自由寫作譬喻為「洩洪」,對於在新文化當中朝我們襲來的各種影像、感受、聲音、味道、氣味,這種隱喻再適切不過了。本書的每一章都包含了寫作的提示與練習,以及文章範例。最後,我們的目標是要寫故事,聆聽別人的故事,同時塑造自己的故事和更多觀眾分享。真相十分重要,但是故事能夠讓我們與其他人的經驗連結起來,因為在無數的各式文化當中,都會看到共通的人性。
與新文化邂逅的經驗每天都會轉變,也會變得日益深刻。例如和平工作團的志工就會接受相關的訓練,知道自己在服務的最初幾個月將面臨情緒的高潮起伏。不熟悉的語言,不同的價值觀,新工作的要求都會帶來挑戰,而錯誤甚至是羞辱在學習過程中層出不窮。如何判斷在公車上該和別人保持多遠的距離,或是晚餐該吃多少?在參訪宗教儀式時,是否應該要和其他人一樣跪拜鞠躬,還是站在遠處觀察就好?在熟悉新語言的過程中,又會犯下什麼樣的錯誤?如果沒有那些初期錯誤的紀錄,我們很快就會忘記自己進步多少。寫作揭露了認知的路徑,讓你知道走了多遠。在嘗試與錯誤的過程當中,你一定有精彩的故事可以寫。
本書可分為兩部分:「與文化相遇」以及「返國與修訂」。在「與文化相遇」當中,八個章節分別仔細說明不同類型的經驗。我們會從自身的文化開始,因為它形塑了我們看待世界以及定義「自然」行為的方式,接著便進入新文化、語言、人物描繪、地貌景觀、歷史、政治、宗教等等。我們也檢視了寫作和新科技與社會媒體之間的關係,討論網路、Skype、電子郵件、臉書、推特、部落格等。第四章中,概略介紹協助寫作的紀錄媒體與方式,包含口述歷史訪談、影片紀錄、攝影、數位報導、其他形式等等。
每一章我們都會給予一些寫作的小提示,都是引導你動筆的開頭句子。除了寫作練習以外,還包含了田野調查的練習,包括在街上、圖書館,或是用錄音、錄影機進行調查。各章也包含了新聞事件的運用、技藝探討、修訂建議以及進一步的擴寫練習。
而「返國與修訂」部分裡,詳細說明作品的修訂跟返國之間的連結。本書的核心概念建構於,在旅行之後,生活就再也不會和之前相同。我們要如何找到適當的形式傳達在外國生活過的改變?我們要如何重塑那些塞在記事本、筆電、錄音機、相機當中的大量資訊?
雖然第一部分的章節也會討論到修訂,但是第九章會更廣泛地討論這個過程。第十章則回到文體的選擇,要使用什麼文體取決於時間、地點、觀眾等因素。部落格主要是快速給親朋好友體驗異國風情,但返國後所產出的反思性文章,則需要更深思熟慮。原本只是表面的人物速寫,在經過修訂與加入當時的觀點之後,會慢慢增加深度與背景脈絡。一些觀察到的細節或是片段的對話,最初看似微不足道,也會慢慢開展。在經驗發生的一年後,你會恍然大悟在尼泊爾某天夜裡讓人害怕的聲響,只不過是風中旗子飄揚的聲音罷了;或者了解那位西班牙水果小販並非冷淡無禮,而是個慢熟的人……修訂會讓原本隱藏的認知浮上表面。
本書舉了許多例子,說明其他作家如何探索自我與他人,在內在與外在的旅程間取得平衡,決定採用哪種文學形式,以及達到文化的深度。我們摘錄了許多非小說類的作品,包含回憶錄、散文、旅遊日誌、民族誌、紀錄片、紀實文學、文學報導等。正如先前提過的,記者也開始採用民族誌的方式,社會學家也漸漸透過回憶錄、散文、新聞報導來說故事給學界以外的觀眾聽。
無論旅行的目的是什麼,採用什麼方式旅行,我們都建議你進行閱讀與研究,去看、去聽、去紀錄,去學習不同的語言,去探索當地景物以及該民族的歷史。最重要的是,我們希望這些練習能夠讓你打開筆記本或是電腦開始寫作,每種文學形式,都是能夠靈活重現文化邂逅的方式。
每個身為作者的人,套用詩人萊納.里爾克(Rainer Maria Rilke)的話,都是個「永遠的創始者」。不過,開創會引領我們前往更美好的地方。接下來的內容,就像路標一樣,能夠在你與其他人的旅程上提供指引。

.摘文

2發現新文化(節錄)
我們的旅行有時帶有目的,有時則受到潛意識或是莫名的理由驅使而踏上旅程。每次旅行都會帶來發現,厄妮斯汀.麥克修(Ernestine McHugh)在回憶錄中,鉅細靡遺地描述了她在一九七○及八○年代時,對尼泊爾古隆族人進行田野調查的時光。她師從知名人類學家貝特森(Gregory Bateson),十四歲喪母後,便踏上旅途研究有關死亡的習俗。她到國外之後,接觸到更多與死亡相關的事,讓她對自己與新文化都有更深入的體悟。
多年後,她在撰寫回憶錄時,發現自己的喪親之慟與在尼泊爾研究死亡之間有著更深層的連結。貝特森的教誨,促使她追尋這種連結。她寫道:「某天,他發給我們每人一首里爾克的詩,並且要我們進入森林裡,找一片相同的葉子。」厄妮斯汀在國外生活以及在寫作時,都在尋找歧異世界當中的相互關係,如同這「一首詩與一片葉子」的功課。不同文化間的相似之處,能夠教會我們一件事,就是人類經驗當中看似再截然不同的經驗,或多或少具有某些相似之處。

啟程與第一印象
厄妮斯汀在充滿不確定的狀態下出發前往尼泊爾。「我繫上安全帶,望向窗外幽暗的跑道,上面點綴著藍燈點點。我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要這麼做,獨自前往那麼遠的地方。」我們也一樣,有時候不知道自己踏上旅程的動機,或許你會想起自己初次飛往布宜諾艾利斯,或在日本搭著新幹線時的情景──在啟程之時,內心往往揉雜幾分恐懼,幾分興奮。至於初次搭機的經驗,她是這麼寫的:「有位穿藍色制服的女空服員站在狹窄的走道上。她留著黑髮,戴著小圓帽。我聽到他們關門時傳來的砰聲,以及門鎖扣上的喀噠聲。我望向窗外,再次看著一片黑暗,接著就哭了起來。」
空服員的藍色制服與帽子,門與鎖的聲響,這些共同構築了厄妮斯汀的情緒旅程。接著她又描述了尼泊爾航空公司機身所繪製的雪怪,以及空服員分發蠟燭的情形。這些細節,帶領我們從現在熟悉的起飛慣例迅速進入較為不熟悉的時空。我們還不知道尼泊爾的生活會對她造成什麼影響,但已分享到她啟程的經驗,她的眼淚與不確定感已經停駐在我們心中。
在第一章當中,已經研究過自己的文化背景,找到方法讓熟悉的事物變陌生,同樣的工具也能運用在我們與異國環境相遇的時候嗎?你可能很想撫平或是忽略內心的不安,但請記得「差異是我們最偉大的老師」,墨西哥作家卡洛斯.富安蒂斯如此說。
在你創作屬於自己的突破故事時,擁有引人入勝的切入點相當重要。你可以像厄妮斯汀一樣,從飛機、船、車、腳踏車開始,也可以從一片混亂的情形當中開始描寫你的印象,例如:你在祕魯利馬的第一個早上,起身望向窗外,發現路上充滿了車輛的噪音,孩童的喧囂,以及柳橙汁小販的叫賣聲,或是非洲查德的國際機場如何被沙塵暴從白晝化為黑夜。你很可能以為自己永遠記得這些細節,但在動筆寫下來之前,往往不會意識到自己曾看到或想到什麼。詩人威廉.史塔福寫到:「作家不是有話要說的人,而是在開始說話之後,才想到自己發現的一個過程會帶來新事物。」
有時候,日常生活的經驗突然顯得新奇,需要使用新的詞彙來描述。芭芭拉.史喬霍姆(Barbara Sjoholm)在《冰雪皇后的皇宮》中,描述自己體驗到前所未有的寒冷與降雪:
我搭乘從斯德哥爾摩出發的夜車,在下午兩點十五分抵達了瑞典的拉普蘭區。現在是十一月中,此時已是薄暮時分,是「藍色的時刻」,石板色的雪看來比白色更為寒冷。另外五個在基律納下車的人,搭著近乎全空的沉悶列車一路來到挪威邊境,紛紛消失在轎車或計程車裡。那個車站相當荒涼,我找不到任何人可以問路,告訴我旅館該往哪走。空中充滿著紛飛的雪,陌生而狂亂,紛飛在孤寂街燈下有如冰庫的寒光裡。
請特別留意她把「石板色的雪」描寫成「比白色更為寒冷」的筆法,結合了顏色與身體的感受。把看似不相干的元素配對起來,就能打造全新的景象,就像一首詩和一片葉子一樣。
○寫作練習一
請你仔細描述到某個新地點旅行的景象,用以下提示的字句開頭:「請跟著我去○○○旅行……」盡可能詳細描述周遭的細節,把握史喬霍姆描寫雪的精神,寫下你能夠令人耳目一新的第一印象。

公共與私人領域
你在旅行的時候,可能會遇到討厭吃的食物。西方國家視為寵物的狗或其他馴養的動物,在某些地方會被視為食物,這是讓熱愛寵物者相當痛恨的習俗。前往美國的遊客可能看到熱狗、花生醬等美國人熱愛的食物時,反而想要退避三舍。有位美食部落客將美國無所不在的一種果凍,形容為水煮動物皮與骨頭後再加上化學色素的成品──這可是種新觀點。人類學家李維史陀認為,所有的社會當中都會創造各種二分法,反映出自然與文化的對立。「生食與熟食」就是一種重要的分水嶺,迫使我們思考自己認為什麼才叫「自然」或「文明」。
你也可能認不出盤子上的那團脂肪是什麼,所有好的旅行者都知道一條守則:把送上來的東西吃下去。如果不這麼做,就會顯得失禮,但要做到這點並不容易。阿爾登.瓊斯在散文〈豬油對你很好〉中,描述住在哥斯大黎加時渴望吃到生菜的情形。她看見在田裡的新鮮花椰菜被放入煎鍋中的一大匙豬油裡,「我吃了濕答答、黏乎乎的花椰菜後,心裡盤算著隔天早上要帶著瑞士刀偷溜出去,切下一株新鮮的花椰菜,躲在咖啡樹叢裡大快朵頤,享受生食的美味。」瓊斯在腦中聽到兩種聲音,分別抱持著「旅行者」與「觀光客」的觀點。旅行者說:「吃下豬油,尊重當地的傳統!」觀光客則說:「去海灘吃些美味的老美食物吧!」
瓊斯用幾個不同的層次說明對食物的理念,組成了故事中詼諧的部分。哥斯大黎加政府原本宣稱豬油相當重要,因為在國民以米飯與豆子為主食的情況下,有助促進脂肪攝取。但是,在一位當地年輕人據說因為豬油造成心肌梗塞過世之後,一切就變得不同了。
至於厄妮斯汀抵達尼泊爾的第一個早上,醒來時看見了村裡小孩的臉。他們帶來用薑、小豆蔻和糖煮成的茶,茶的苦味裡還帶著水牛牛奶的氣味。她後來得知很少有人會在喝茶時加上昂貴的糖,通常都加鹽,因此她對尼泊爾人好客的第一印象來自食物。
「好客」是各地皆有的觀念,只不過當中的要素各有不同而已。在巴賽隆納的美國學生可能要餓到晚上十一點才吃晚餐,而去威斯康辛州念書的西班牙學生,可能覺得下午五點半就準備吃晚餐是件很可怕的事。食物也會造成道德的困境,你的寄宿家庭或許可以接受吃素或其他飲食需求,但仍可能覺得疑惑或受傷。這些家庭常會增加預算來接待遊客或是長住的學生,肉類有時候稀少又昂貴,經常都被留起招待訪客,因此拒絕吃肉很可能會讓主人產生誤會或產生傷害。
如果你吃素,請問你的信仰有多堅定?在家都不喝酒嗎?在食物方面,適應文化比宗教信仰或道德準則重要嗎?你很可能發現自己比想像中有彈性或是嚴格得許多。
如果你是前往義大利家庭作客的穆斯林旅客(或是反過來的情況),那麼酒也可能造成困境。雖然大家都知道宗教上的規範,卻可能會認為:「多少還是有彈性吧?」除了文化、信仰因素之外,你的身體可能讓你無法攝取酒 精或是某些食物。我們會在第七章當中進一步討論有關這類道德的問題。待在國外的時候,我們希望能夠拓展自己的視野與經驗,同時也避免其他人或自己受到傷害。
○寫作練習三
請你描寫遇到不想或不能吃喝的東西的經驗,運用嗅覺、味覺、視覺上的感官細節來重現。

意外、無法解釋、讓你情緒激動的事物
有時候我們要花上相當大的功夫,才能描述看似尋常卻突然變得不同的事物(就像史喬霍姆對雪的看法一樣)。但實際上更常發生相反的狀況:我們遇到了超越自身思考框架所能理解的事物。你要如何紀錄這樣的經驗?
人類學家凱倫.麥卡錫.布朗在《蘿拉媽媽:布魯克林區的巫毒女祭司》裡,描述了自己沉浸在海地巫毒教世界的經驗。身為民族誌學者,她會進行觀察與分析,但同時也以參與者的身分進入這個世界,最後還「嫁」給了一位巫毒教神靈──歐古爸爸(Papa Ogou)。她相當謹慎,對於超出自身經驗的事物,不會以巫毒專家自居。不過,她也體認到有些知識「存在於兩種文化的縫隙之間,多股不同的絲線緊緊相纏,永遠無法分開」。
她在這裡描述了第一次遇到歐古爸爸的情景,當時他附身在阿露爾德(即蘿拉媽媽)身上:「阿露爾德嘆息著,伸手把萊姆酒瓶拿過來替自己的小火堆補充燃料。她再次聚精會神,這次終於成功了。她劇烈抖動沒多久就變成瘋狂搖晃,接著就有一股能量從她的雙手與雙腿衝了出來,在空中以僵硬的斷奏方式舞動著。在搖晃停止之後,阿露爾德的身體坐得筆直,炯炯有神的黑色雙眼熱切地盯著我看。歐古爸爸降臨了。」
至於厄妮斯汀則描述了一位尼泊爾朋友過世後發生的事。她躺在床上,感覺有東西掉在身上,彷彿有隻小動物走過胸口,爪子還陷入她的肉裡。但這隻動物跳下來時,沒有任何聲響,門窗也都是關上的……事實上,那裡什麼都沒有。她無法用自身文化的邏輯來解釋這回事,而尼泊爾家人告訴她,會有這種事發生,是因為「死亡會創造出一個空間……讓不可思議的事物進入」。
在以上兩個例子當中,作者的聲音相當平衡,同時告訴我們她觀察到以及體驗到的事。兩位作者都沒有用西方的思維簡化另一個文化系統。兩本書當中最強而有力的一部分,是在「提出可能的詮釋」與「不加批判地說故事」之間,維持著巧妙的平衡。我們同時是見證者,也是詮釋者。
或許麥卡錫.布朗與厄妮斯汀.麥克修剛開始遇到超越自身框架外的事物時,都覺得不安與害怕。遇到未知的事,心生恐懼是很自然的。此外,某些旅行者因為自身的種族、性傾向、其他因素而面臨實際的危險,感到恐懼確實是其來有自。除了恐懼之外,你在旅行的過程當中,也會出現其他情緒感受。你很可能因為觀察到或是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某件事感到憤怒,例如看到有小孩在街上流浪、擁擠不堪的難民營,又或者你在無意之間激怒了某個人。什麼樣的寫作內容會重新營造出複雜的情感呢?
不妨參考派翠西亞.漢普爾的〈朝聖〉,文中描述了她在東耶路撒冷露天市集看到的驚人景象。她站在市集的某個香料攤之前,想當個友善的遊客,因此對著年輕的攤主微笑。接著她看到同行旅伴拿起了相機,但攝影者沒看到那個男孩皺起眉頭,搖頭拒絕。漢普爾寫道,一切都發生在一瞬間,「那位男孩說了難聽的話,發現無法引起拍照者的注意,就轉向了我。他又再說了一次,從擺滿閃亮器皿的桌面另一側發出嘶嘶聲。接著他吐了一口口水,宛如一枚銳利的盛怒子彈,打中我的眼睛,我想他大概很精準地射中了目標。」在此之後,作者浮現了這樣的想法,並恢復平靜:「這是對真實經驗不可思議的體悟,啊,這就是我來的原因。真正的旅行應該要有危險。」旅行可以教會我們了解自己的傲慢,了解不平等的權力,以及其他旅行者的出現或行為所引發的情感。
由恐懼、憤怒或其他的情緒作為開端的事件,會引發強烈的寫作慾望。在讓我們感到不安的情境裡,反而最能夠保持警醒。你在擁擠火車裡出現的那種焦慮感,或目睹他人的憤怒、驚訝,很可能就是觸發不安的點。如果你能夠辨識這點,那麼就開始動筆寫作吧,因為這些正是你記得最清楚的細節。
○寫作練習四
請用自由寫作的方式,寫下你觀察到、聽到、親身體驗過且會感到情緒波動或不安的事件。只要描述情況就好,不要加以解釋,並且重現談話內容、對話、周遭的環境。接著從新的頁面快速紀錄你的情緒反應,從中挑出構成情緒核心的句子,並且將這句話放進一開始進行的寫作裡。

台長: 來自星星的喵
人氣(186)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文學小說 |
此分類下一篇:64(全球盛讚推崇,橫山秀夫經典鉅作)
此分類上一篇:留下來生活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