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生活和工作(精裝)
作者:瑞.達利歐(ray dalio) 出版社:商業周刊 出版日期:2018-04-12 00:00:00
☆全世界企業界、管理者、金融業者、渴望進化的人都在看☆
☆淬煉40年、價值1,500億美元的成功法,不藏私公開☆
☆年度最強商管書,無人能及☆
美國亞馬遜書店商管榜首、
《紐約時報》暢銷榜首、
中國亞馬遜書店商管榜首
☆企業和個人進化必備經典☆
比爾·蓋茲盛讚:
「瑞.達利歐曾給我非常寶貴的指導和忠告,
你在《原則》一書中都能找到。」
瑞.達利歐出身美國普通中產家庭,26歲時被投資公司炒魷魚,在自己的兩房公寓室白手起家創辦了橋水,並在接下來超過42年裡,把橋水打造成了獲《財星》(Fortune)雜誌評選為美國第五重要的私人公司。現在橋水管理資金超過1,500億美元,截至2015年年底,盈利超過450億美元。達利歐曾成功預測2008年金融危機,成為華爾街教父級大神。
一路以來,達利歐曾入選世界百大最具影響力人物《時代》(Time)與百大富豪《富比世》(Forbes),而且由於他獨特的投資原則改變了業界,《CIO》更稱他是「投資界的史蒂夫.賈伯斯」。
他是怎麼辦到的?靠的是「原則」!他從1982年看錯墨西哥債務危機、狠狠跌交的經驗中吸取教訓,提煉決策標準,日積月累,總結成一組「原則」,包含21條高層原則、139條中原則和365條分原則,涵蓋為人處事、公司管理兩大方面,是橋水的員工手冊,橋水依循進行日常管理,也是橋水成為全球最強避險基金的祕密。
達利歐認為,是原則造就他的事業的成功,對工作與人際關係的價值更是彌足珍貴,他決定不藏私,在2010年直接在橋水網站上公布簡略版原則,深受矚目,下載高達300多萬次,達利歐收到來自世界各地的感謝信,也決定付諸出版,分享更多讀者。
《原則》一書公開橋水屹立40多年的答案。一部分是達利歐的自傳,在他鮮活的個人故事中,回顧了他如何在1975年開創橋水,橋水內部的衝突,以及他職業生涯早年的失敗與奮戰;一部分是行動指南。內容從為人處世、理解現實到日常工作、企業管理,無論各行各業管理高層、中階主管、基層員工、一般大眾,只要想精進自我,它都能是一套帶你通往成功的秘笈。在達利歐指點下,你可以認識自己、了解現實:當現實考驗越大,你更能挺過,獲致非凡成功。舉凡著名的「極度真實、極度透明」、「可信度加權」的決策、「創意擇優」……所有成功的關鍵面向,處處都是洞見與啟發。這本匯集40多年智慧精華的書,就是華爾街大神達利歐最慷慨的禮物。
【允許失敗】
1982年達利歐錯判墨西哥債務違約會使美國經濟走向蕭條,因為結果大錯特錯,橋水幾乎倒閉,一改達利歐的自負和躁進,奠下成功基礎。
【開放心胸】
人們應該謙遜感和內省,能夠以開放心態思考尖銳的批評,並利用批評來不斷改進。承認自己有盲點,有些人比你看得準,你可以藉此學習。
【極度真實、極度透明】
了解事實是成功的關鍵,對錯誤保持透明,放寬心態,追求真相,才能有進步可能。
【可信度加權】
決策過程中,對有連續成功經驗、可信度高的好手給予更大的投票權重。選擇只問能力、不問位階。
【像操作機器一樣管理公司】
優秀的管理者就像工程師,不斷將產出結果與目標相對照,並將工作表現量化評估。
【創意擇優】
引導員工提出觀點,根據個人特徵(將特質與實績建立有如棒球卡般的資料表),分析和權衡其意見良窳,據以決策
本書上市已成為華爾街、百大企業管理者、金融業者、新創公司、想要進化的讀者人手一本的案頭書。正如比爾·蓋茲所盛讚:「瑞.達利歐曾給我非常寶貴的指導和忠告,你在《原則》一書中都能找到。」達利歐從失敗中學會了做人、做事的原則,而你不必失敗,就可以運用這些原則,實現自己的目標。
★本書特色:
1.華爾街投資大神畢生精鍊、所有想成功的人和企業都在等的《原則》!
橋水基金創辦人達利歐將生活、管理、商業和投資系統化為一系列「原則」。以「極度真實」「極度透明」為基石,發展出「創意擇優」以及「基於可信度加權」的決策機制。無論企業或個人,都能從原則獲得啟發,運用原則來達成自身目標。
2.一堂淬煉40年、1,500億美元的課終於問世!教你最火紅、角度最全面的工作及人生原則
全球最大避險基金橋水,管理逾1,500億美元資產,原版《原則》公布在橋水官網,為助其屹立不搖的員工手冊,無數企業、管理者、職場人士競相捧讀,共計下載了超過300萬次,因而出版成書。全書配合達利歐多年經歷和感悟,任何讀者都能用以思考、實踐,進而改變。
3.各界盛讚:「企業進化+個人自我進化之書」!
全世界重量級領袖盛讚,比爾‧蓋茲、Netflix創辦人里德·哈斯汀、海爾集團總執行長張瑞敏、摩根大通執行長傑米‧戴蒙、彭博社創辦人麥可‧彭博、潛能開發大師安東尼‧羅賓……強推,想不斷自我進化者必讀。
4.年度最強商管書!甫上市空降中、美各大暢銷榜首!
2017美國亞馬遜書店商管冠軍、《紐約時報》非文學類榜首、中國亞馬遜書店商管榜首……堪稱年度最獨特、最暢銷、影響力最大的商管巨作。
5.與大師對話,精鍊你自己的生活與工作原則
每位讀者都能不僅能用心捧讀、親身體會,彷彿與大師臨場討論,總結出專屬個人的原則,讓本書變成你個人、你的公司、你所屬團體的進化之書。
★名人推薦:
【企業界】
比爾‧蓋茲(微軟創辦人)
孫基康(台灣微軟總經理)
何飛鵬(城邦集團首席執行長)
里德·哈斯汀(網飛創辦人)
蔡明介(聯發科技董事長暨執行長)
【財經界】
傑米‧戴蒙(摩根大通執行長)
梁國源(元大寶華綜合經濟研究院董事長)
許慶雲(安聯投信董事長)
財報狗(台灣最大的基本面資訊平台與社群)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媒體傳播界】
麥可‧彭博(彭博新聞社創辦人、紐約市前市長)
雅莉安娜‧赫芬頓(《赫芬頓郵報》創辦人)
郭奕伶(《商業周刊》總編輯)
安德魯‧羅斯‧索爾金(《紐約時報》專欄作家)
王伯達(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
【學術界】
朱文儀(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教授)
邱奕嘉(政大EMBA執行長)
邱顯比(台大財金系暨研究所教授)
溫肇東(東方廣告董事長╱創河塾塾長╱政治大學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心靈成長】
安東尼‧羅賓(激勵大師)
亞當‧格蘭特(心理學家、華頓商學院教授)
提摩西‧費里斯(暢銷書《一週工作四小時》作者)
「瑞‧達利歐曾向我提供的非常寶貴的指導和忠告,你在《原則》一書中都能找到。」
─比爾·蓋茲,微軟創辦人
「瑞‧達利歐擁有傳奇性的市場嗅覺,但他之所以能領先群倫,是因為他總結並實踐了一套原則。每個有目標、有夢想的人都能從《原則》裡獲益。」
─麥可·彭博,彭博新聞社創辦人、紐約市前市長
「這位富豪投資家創造了我見過最強烈的組織文化:珍視極度透明,而非暗地操弄:珍視創意擇優,而非一人一票、票票等值的民主模式。在這本眾人期待已久的書中,他描述了其所設計的橋水模式如何打造出有意義的工作、有意義的人際關係以及世界最成功的避險基金。」
─亞當‧格蘭特(心理學家、華頓商學院教授)
「我在閱讀的過程之中欲罷不能,在每篇重點上畫線,寫下筆記,恨不得吸收他所有的智慧。本書充滿了瑞.達利歐對真正進化的渴望,他指的不單單是單一個體的進步,而是延續到人類整體的知識傳承,這種傳承能超越生命的限制,逐步改善所有人的生活。」
─雷浩斯,價值投資者、財經作家
「我相信透過達利歐的《原則》,任何人都能夠更好地彌補自己的缺陷,發現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並發揮自己最大的潛力。」
─財報狗,台灣最大的基本面資訊平台與社群
「投資是一個人的處事態度、基本學養以及決策模式顯露出來的一種行為,所以那些長期成功的投資人絕對有值得我們學習之處。而很多的投資原理,你可能自己看書就會懂,但有些經驗、或是生命的歷程,是只有從那些真正走過的人身上才能學得到的。」
─王伯達,財經自媒體《王伯達觀點》
「我也特別同意『我們在組織裡就是做有意義的工作,發展有意義的人際關係』、『當你了解一個人,你就會知道從他那裡可以得到什麼』。其實很多他提供的原則都很淺顯易懂,但工作和組織的運行有時『知易行難』;或許是他能堅守、實踐這些原則,特別成功。」
─溫肇東,東方廣告董事長、創河塾塾長、政大科技管理與智慧財產研究所兼任教授
「與其說本書提供了具體的生活與職涯方針,倒不如說它給了我們一把開啟英雄旅程的鑰匙。在這段旅程中,我們將遭遇試煉與挑戰,我們也可望學會更細膩的觀察、更睿智的判斷,以及更果敢的心智。當這段旅程結束的時候,我們終有可能成為自己人生中的英雄。」
─朱文儀,台大工商管理學系暨商學研究所教授)
「或許,忘我去己,才能突破自我。正如同達利歐認為他一生成功的關鍵,在於知道如何處理自己不知道的事,及如何在人生謎團中擺脫自己思想的主觀性,從而找到客觀的答案,讓人生更圓滿。謹以此書與所有有志建立『自己原則』的讀者分享。」
─許慶雲,安聯投信董事長
★內文試閱:
導言
在開口說明我的想法之前,我想先讓大家知道,我是一個「無知的人」,因為相對於我該知道的事情,其實我所知有限。歸納我一生的成功,其實關鍵不是我知道的有多少,而是我知道該如何處理自己不知道的事。我一生學到最重要的東西,是一種基於原則的生活方式,原則幫助我找出什麼才是真相,並據以行動。
要傳遞這些原則,是因為我現在正處於生涯中想幫助別人獲得成功、而不是讓自己更成功的階段。這些原則讓我和其他人受益匪淺,所以我想和你們分享。你們可以自己評估這些原則的價值及重要性,如果你認同,該如何遵守原則。
原則是基本真理,可以作為行為的基礎,使實現生活中所想要的。你可以一次又一次在類似的情況下應用,以助你實現目標。
我們每個人天天都得面對紛至沓來的問題。沒有原則,我們將被迫對個人生活中的所有事物做出個別反應,就好像我們第一次體驗到每件事一樣。相反地,如果把這些情況分類,並且有好的處理原則,就可以更快作出更好的決策,因而獲致更好的生活。擁有一套完善的原則,好比擁有一套通往成功的秘笈。所有成功者都依據原則為人處事,只是他們選擇的方式各不相同,所以原則也不同而已。
原則性指的是一貫地遵循可以清楚解釋的原則。但可惜的是,大多數人都做不到。很少有人把自己的原則寫下來,進而分享。那太令人遺憾了。我很想知道愛因斯坦(Albert Einstein)、賈伯斯(Steve Jobs)、邱吉爾(Winston Churchill)、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和其他成功者奉行的原則,以清楚了解他們在追求什麼,以及如何實現,而且可以比較他們的方法。我也想知道哪些原則對於希望我投票的政治人物是最重要的;還有,哪些原則對那些做的決策會影響我的人來說,我想知道最重要的原則是什麼。我們是否有共同的原則,把組成家庭、社區、國家以及跨國的朋友聯結在一起?還是我們因為對立的原則而導致分裂?那又是什麼?我們得具體一點,如今,我們必須把原則釐清,這一點尤為重要。
我希望這本書能幫助讀者以你認為最好的方式發現自己的原則,最好將原則寫下來。這樣可以讓你和周遭人清楚知道你的原則,且更了解彼此。而當你遇到更多狀況或需要思考時,可以精進你的原則,助你做出更好的決定、並更受理解。
◎擁有自己的原則
我們會用不同方式得出原則。有時透過自己的經歷和反思獲得;有時我們也會從別人比如父母親身上得到;或是採納某些整體性原則,如宗教和法律框架。
因為每個人都有各自的目標和本性,每個人都必須選擇自己最適合的原則。雖然採用別人的原則不一定是壞事,但如果不多加考慮就採納,可能會冒上與你的目標和本性不一致的風險。同時,和我一樣,你可能並不清楚每件其實需要知道的事,認清這個事實是明智的。如果你能在沒有成見的情況下思考,找出最適合你做的事,而能鼓起勇氣去做,那麼你就能善用生命,創造最大價值。若做不到這一點,你應該思考原因,因為這很可能是阻擋你實現人生夢想的最大障礙。
我想先分享我的第一個原則:
◎思考並決定(1)你想要什麼,(2)什麼是正確的,(3)如何根據(2)以達到(1)……
……抱著謙卑和開放的心態,你就能想出最好的方法。清楚知道你的原則是很重要,因為原則會一再影響每天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當你與人互動時,你的原則和他們的原則將會決定彼此如何互動。有共同價值觀和原則的人相處融洽,不會經常出現誤解和衝突。想想你最親近的人:他們的價值觀和你的一致嗎?你知道他們的價值觀或原則是什麼嗎?在人際關係中,人們的原則往往不明確。這在人們需要共用原則才能成事的組織中尤其困難。我的原則很清楚,所以我對字斟句酌地寫這本書。
你可以不拘一格地選擇原則,只要是真實的就好,也就是說它們反映了你的真實性格和價值觀。你在生活中將面臨無數選擇,處理方式將反映出你的原則,所以不需多久,你身邊的人就辨認得出你真正的處事原則。但你不能欺騙,因為一旦欺騙,你將失去人們的信任和你的自尊。所以你必須清楚知道你的原則,然後身體力行,如果說的跟做的不一樣時,就應該解釋這些矛盾。最好把它寫下來,因為這樣做,你將會優化你的書面原則。
雖然我將會分享自己的原則,但我想告訴你們,我不希望你們盲目跟隨。相反,我想讓你們質疑每字每句,並從這些原則中精挑細選,以得出適合自己的原則組合。
◎我的原則,以及如何得出這些原則
在我一生中犯了下許多錯誤,花了大量時間去反思,才能總結出自己的原則。從小我就好奇重、獨立思考,追求著遠大目標。設想一些新奇想法讓我很興奮,也常從中嘗到痛苦與失敗。但所總結出的原則使我不再犯同類錯誤,我能改變、進步,進而設想並追求更大的目標 並且能快速及反覆運用於生活。所以對我來說,人生就像在下一頁看到的那一幅圖。
我認為成功的關鍵在於知道怎麼成長,並「正確地失敗」。「正確地失敗」的意思是能夠從痛苦的失敗中學到教訓,從而避免直接因失敗而被淘汰出局的命運。
一直以來,這種持續學習並改進的方式對我最合適,因為我的個性和我做的事。我不喜歡死記硬背,也不喜歡聽從別人指示行事,而喜歡自己弄清楚事情的緣由。我討厭上學,因為記性不好,但當我十二歲的時候就愛上了市場交易。要想在市場上賺錢,就必須獨立思考,而非一味追尋市場共識,因為市場共識通常已經反應於價格上。一個人不可避免會犯很多慘痛錯誤,所以從錯誤中學習是成功的關鍵。要成為成功的企業家,情況也是如此:企業家也必須是獨立思考者,不輕易隨波逐流,雖然有時得面對痛苦的失敗。因為我既是投資者、又是企業家,所以除了建立健康心態來因應慘痛錯誤外,更要想出好方法來提高自己決策的勝率。
◎照原則做事……
……原則非常明確地表列,人們很容易就能評估其邏輯,周遭所有人、包含你自己都能判斷你是否說到做到。經驗告訴我,每當我做出決定時,反覆思考和寫下決策標準是很珍貴的,所以我養成這樣的習慣。隨著時間累積,我所收集的原則集結成一組訂定決策的依據。藉由與我橋水公司(Bridgewater Associates)的員工分享,邀請他們幫我檢驗原則,我也持續在調整及改善這些原則。事實上,我這些原則已經多所改善,我可以看出它們的重要性在於以下的:
◎系統化的決策方式。
我發現可以把決策標準以演算法形式嵌入電腦中。把兩種決策系統,也就是把我的頭腦和我的電腦放在一起比較,我發現電腦做出的決策比我更好,因為可以處理的信息遠勝於我,且不帶情緒。這可以讓我和同仁彼此更深入理解,並提高集體決策的品質。我發現,這樣的決策系統─特別是在可信度加權的情況下─非常強大,將全面改變世界各地的人做各種決策的方式。橋水以原則為導向的決策方式,不僅改善了經濟、投資和管理決策,而且幫助我們在生活各方面做出更好的決策。
不管你有沒有把自己的原則系統化或電腦化,這都是次要的。最重要的還是制定自己的原則,最好寫下來,尤其是當你和別人共事的時候。
◎這本書的架構
因為我大部分時間都在研究經濟和投資,所以原本考慮先寫經濟和投資原則。但後來我覺得應該要從生活和工作原則開始,因為這更全面,而且我覺得這對人們很有益處,無論從事什麼工作。因為這兩部分互相搭配,所以我把它們結合成一本書,並用自傳:「我從哪裡來」作為引言。
第一部分:我從哪裡來
在這一部分,我想分享我的經驗,特別是失敗經驗,因為犯錯引導我發現一些訂定決策的原則。老實說,我對說私人故事仍然有複雜的感受,因為我擔心這可能會讓讀者分心,無法集中注意力於原則永恆而普遍的因果關係。因此,我不介意你跳過本書的這一部分。但如果你要讀這部分,請試著從我和我個人故事中發掘原則的邏輯和價值。想一想,評估一下,看看原則如何適用於你和自己的生活環境。具體的說,有哪些原則可以幫助你實現你的目標,無論是什麼目標。
第二部分:生活的原則
我把引導我做所有事物的原則都放在生活的原則這一部分。在這一部分我將深入解釋我的原則,說明如何應用於自然界、我們私人生活和人際關係、商業和決策,當然還有橋水裡。我將分享用以實現目標、做出有效決策的「五步流程」;也會分享我在心理學和神經科學方面的見解,解釋我如何應用到我的私人生活和工作。
這是本書真正核心價值,展現了這些原則如何應用到大多數人及幾乎所有事務之上。
第三部分:工作的原則
在工作的原則章節中,你可以進一步了解橋水公司的獨特運作方式。我會解釋我將我們的原則凝聚為所謂創意擇優(idea meritocracy),也就是藉由追求極度真實(radical truth)與極度透明(radical transparency)來讓工作與合作關係更有意義。我也會告訴你們如何應用在工作細節上,以及如何應用到所有組織中,提升組織運作效率。你將會看到,我們只是想努力把事情做得更好,並且認清對很多需要知道的事情其實所知不多。我們相信,能全面思考、且不受情緒影響的獨立思考者,可以轉化為更聰明、更有效、1+1>2的可信度加權決策。這些工作原則以個人的生活原則為基礎,但因為組織的力量比個人大得多,我相信,這些工作原則比生活原則更重要。
第4章我的考驗之路(1983-1994)
◎發現「投資的聖杯」
從早期失敗經驗中,我知道無論對一筆投資多麼有自信,還是有可能會犯錯─因此適度分散投資是降低風險但卻不會減少收益的關鍵。如果我可以建立一個具有高品質收益流(注:「收益流」是指執行特定決策規則所帶來的回報,可以看作是圖表上的多條線,隨著時間經過去追蹤投資的收益,看結果是決定要讓它繼續增長還是賣出。)的多元化投資組合(即透過彼此互補、平衡的方式),我就可以提供客戶在其他地方得不到、一個既穩定又可靠的投資組合的收益。
數十年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哈利.馬可維茲(Harry Markowitz)建構一個廣泛使用的數理模型,可以輸入預期的投資組合收益、風險跟相關性(即顯示這些資產過去的表現有多高的相似性),並得到一個最佳的資產組合。但他的模型沒有說明當改變其中一個變數時可能會產生的增量效應,或者如何處理這些假設的不確定性。那個時候,我非常擔心如果我假設錯了該怎麼做,所以我用一種非常簡單的方法來理解多樣化。我要求一位剛從達特茅斯學院數學系畢業,並在1990年加入橋水的布萊恩.戈德(Brian Gold)做一張圖表,顯示如果我逐步增加不同相關性的資產到投資組合中,投資組合的波動將會如何降低,而且品質(即風險調整後的報酬)會如何提升。我在下一本書會更詳細地解釋。
這張簡單的圖對我而言有如當頭棒喝,應該就像愛因斯坦發現E = mc2 時那股衝擊的力道一樣:我看到有十五到二十個表現良好、又彼此不相關的收益流,我可以在不降低預期收益的情況下大幅降低風險。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實際的運行可以像在紙上的理論一樣,那將是一大突破。我把它稱之為「投資的聖杯」,因為它帶我通往賺錢之路,這也是我們學習過程中的另一個關鍵時刻。
我們發現的原則同樣適用於所有賺錢的方法,無論你擁有一家飯店、經營一家科技公司,還是做其他任何事,你的企業都會產生收益。同時擁有幾個相關性低的收益來源要比只有一個來得好,而且知道如何把這些收益組合在一起要比單獨一個的綜效大(當然,你必須兩個都做過才能比較)。
在當時(今天也是如此),大多數基金經理並不知道這一點,他們只會管理單一類別的資產:股票經理管理股票、債券經理管理債券等等。他們的客戶給他們錢,期望能得到相關資產類別的總收益(例如,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再加上投資經理加減碼投資特定資產所得到的超額報酬〔例如,加碼微軟(Microsoft)的股票〕。但是同一個資產類別中的個別資產通常都有60%相關性,也就是有一半以上的時間股票會一起漲或一起跌。正如聖杯圖表顯示的那樣,一位股票經理把一千檔彼此有60%相關性的股票納入投資組合中,相較於只選擇了五檔,並不能提供更有效的風險分散。用圖表顯示的方式來平衡我們的投資組合,就能很容易擊敗那些人。
由於我有系統地記錄我的投資原則和預期會產生的收益,我也收集了大量不相關的收益流。事實上,我有約一千項收益流。因為我們交易了許多不同的資產類別,而且在每一種資產類別都編製了許多基本的交易規則並進行了測試,我相信跟那些只追蹤少量資產、不會系統化交易的典型投資經理相比,我們有更多高品質的收益流可以選擇。
我跟巴布和丹一起工作,從成堆的訊息中找出最好的決策規則。我們一有了決策規則,會對它們進行長時間的回測,利用這些模擬理解這些規則在過去歷史事件中會有什麼表現。
我們對最後的結果感到大吃一驚。理論上,這個新方法顯示當增加三到五倍的單位風險時,我們可以大幅提高報酬。因此,我們可以根據可承受的風險規模來調節想要的報酬。換句話說,我們可以賺非常非常多的錢,同時降低可能遭市場淘汰的風險─就像我之前所做的那樣。我把它叫作「殺手系統」,因為它要嘛可以為我們和客戶帶來殺手級的獲利;要嘛就是因為我們漏判了一些重要資訊,高風險最終將可能使我們永不得翻身。
這個成功的方法讓我領悟到,其實我也可以把原則運用到生活當中:好的、相關性低的押注可以達到平衡與互補的效果,也就是在可接受的下檔風險之下,獲得更好的報酬。
雖然我們對這種新方法感到興奮,但處理事情還是小心翼翼。我們最初只給這個系統10%的權重,而它在我們測試期間的二十個月中有十九個月賺錢。隨著我們越來越有信心,我決定跟一群很熟的投資人推薦這個策略,後來也得到了100萬美金的實驗帳戶,我知道要請這些機構投資者投資這個還算小的金額,他們很難拒絕。我一開始把這個新產品稱作「前百分之五」(Top 5%),因為它由我們決策規則最好的5%組成;後來我把名字改成「純阿爾法」(Pure Alpha),因為它真正在做的是追求超額報酬。因為純阿爾法並沒有參考任何指標市場(或稱為貝他),所以它不會有所謂隨市場浮動而升降的情況。它的收益只取決於我們的表現有多出色。
我們另一項新的「阿爾法覆蓋策略」(alpha overlay)可以讓投資者獲得所要的資產類別(標準普爾500股票指數、債券指數、大宗商品或其他)的收益,再加上我們在所有資產類別中挑選為投資組合的收益。就因為這項方法前所未見,我們仔細地解釋其中的邏輯,說明為什麼實際上比傳統方法的風險小很多。我們還展示了我們預期的累積績效,以及預期的績效浮動範圍。對客戶來說,這感覺有點像在聽我們如何設計一架還沒飛過的飛機,但看來比其他任何飛機都要好得多。有人會勇敢地登機嗎?
有些客戶了解這個概念,並且樂於改變規則;有些人要嘛不太理解或者其所在組織不想嘗試新事物。老實說,客戶中有任何一個願意嘗試,我們就很高興。二十六年下來,這架新型飛機的飛行速度與我們預期的完全一致,有二十三年是賺錢的(其他三年只有小額虧損),而且幫我們客戶賺的錢比其他避險基金還要多。雖然純阿爾法的投資管理理念最終改變了我們這一行,但從概念提出到普遍接受,這過程是由一群專業的合作夥伴進行了多年的學習和磨練。
生活的原則_第3章_抱持極度開放的態度
這大概是全書最重要的一章,因為這章說明如何克服大多數人在實現理想的道路上會遇到的兩大障礙。這些障礙存在是因為我們大腦的運作方式,所以幾乎人人都會遇到。
◎3.1 認識你的兩大障礙。
妨礙你做出良好決定的兩個障礙是你的自我意識(ego)和你的盲點。自我意識與盲點作祟,使你難以客觀看待真實的自己與現實,無法好好借助別人做出最好的決定。如果你能理解這台機器,也就是人類大腦如何運作,你就可以理解這些障礙為什麼存在,如何調整行為使自己更快樂、做事更有成效,與他人的互動更如魚得水。
a.了解你的自我意識如何從中作梗。所謂的「自我意識」,指的是你的潛意識的防禦機制。這個機制使你很難接受自己的錯誤和弱點。你最深層的需求和恐懼─比如需要被愛和害怕失去愛,需要生存和害怕死亡,需要被人重視,擔心自己的存在可有可無─源自於你大腦的原始區域,例如:杏仁核,那裡是顳葉的情緒處理中心。因為你感知不到大腦的情緒中樞,所以幾乎不可能知道這個區域想要什麼,以及如何控制你。這些區域過度簡化事情,而且基於本能做出反應。它們渴望讚美,甚至當大腦高層次思維區域明白建設性的批評是為你好的時候,情緒中樞依然把批評當成攻擊,讓你啟動心理防禦機制,尤其涉及對你個人的評價時,更容易引發情緒反應。
同時,高層次的意識存在於大腦的新皮質,更具體地說是前額葉皮質區,也是大腦中最獨特的人類特徵;相對於大腦其他部分,人類的新皮質比大多數其他物種更發達。這個區域讓你感知到自己在做決策(所謂的大腦「執行功能」)、邏輯的應用和推理。
b.有兩個「你」搶著控制你。就像《化身博士》的傑基爾醫生與海德先生(Dr. Jekyll and Mr. Hyde),雖然高層次的你並未意識到低層次的你。這種矛盾衝突是放諸四海皆準;如果你夠細心留意,其實可以知道人的大腦有不同區域正在爭吵。例如,當有人「對自己生氣」時,表示「他的前額皮質正與他的杏仁核(或其他低層次的大腦區域)爭論」。當有人問:「為什麼我會放任自己吃光那塊蛋糕?」答案是「因為低層次的你戰勝思慮周到、高層次的你」。
一旦你明白(a)邏輯╱意識的你和(b)情緒╱潛意識的你彼此爭吵,你可以想像兩個你和別人交涉,而對方也有他們自己的兩個「他們」,會發生什麼狀況?結果是一團糟。低層次的自我就像鬥犬一樣,即使高層次的自我想要把事情弄清楚,它們還是想打架。這令人感到非常困惑,因為你和你正在交涉的人通常甚至不知道有這些低層次的野獸,更別說他們試圖綁架每個人的行為了。
我們來看看當有人提出異議,要求你解釋自己的想法時,會發生什麼事。因為你的大腦運作方式,會把這類的挑戰當成攻擊,所以你會動怒,儘管想聽取對方的觀點的行為更合邏輯,特別是如果對方冰雪聰明。你嘗試解釋你的行為,但你的解釋沒有一點道理。
那是因為低層次的你試圖透過高層次的你說話。你那深藏不露的動機受到控制,所以你不可能合理解釋「你」的行為。通常連最聰明的人也是這樣的,真悲慘。為了獲得好的結果,你不能總是相信自己是對的,找出什麼是真實的更重要。如果你太自以為是,會學不到東西,做出不理想的決定,也無法充分發揮潛力。
c.了解你的盲點。除了自我意識作怪之外,你(和其他人)也有盲點─你的思考方式阻止你正確地理解事物。就像人有不同的辨音和辨色範圍,我們看到的事物和了解事物的範圍也不一樣。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看事物的方式。例如,有人自然會看到全貌,遺漏小細節,其他人則自然注意到小細節,疏忽大局。有些人使用線性思考法,有些人思考發散等等。當然,人不能領會他們看不到的事物。不能辨識出規律和無法綜合處理問題的人不知道看得出規律和能夠綜合處理問題是怎麼回事,就像一個色盲者不知道能辨色是什麼感覺。我們大腦運作方式的差異比我們身體的運作差異更不明顯。色盲者最終會發現他們是色盲,可是大多數人永遠都看不到或不了解他們思考的盲點。更難的是,縱然人都有盲點,但我們都不喜歡面對自己或別人的盲點。
當你指出某人的心理弱點,得到的反應通常就像你指出他的身體缺點一樣。如果你像大多數人一樣,不知道別人如何看事情,不善於洞悉別人的想法,那是因為你只想要告訴對方你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換句話說,你專斷獨行,採取封閉的態度;預設立場太多。這樣閉門造車會付出極大的代價;它會使你錯過各種奇妙的可能性,以及別人預見的危險威脅,把具有建設性甚至性命攸關的批評拒於千里之外。
這兩個因素從中作梗,最終意見分歧的雙方堅信自己是對的,往往不歡而散。這是不合邏輯的,而且導致決策不理想。畢竟,當兩個人得出相反的結論時,一定有一方是錯的。難道你不想確定那個錯的人不是你嗎?
這種聽不進別人意見的情況,不僅發生在意見分歧時;當遇到問題試圖解決時,也會出現類似情形。大多數人思考解決辦法時,都是自己絞盡腦汁,而不是集思廣益。結果,他們不斷在自己的盲點上撞牆,直到他們適應現實。適應現實的方式有(a)訓練大腦以反直覺的方式運作(例如:充滿創意的人透過紀律和練習,變得有條有理),(b)使用補償機制(如:使用電腦程式提醒),和╱或(c)截長補短。
人與人之間思維上的差異可以共生、互補,不互相干擾破壞。比如:富創意的人常思考發散,這可能導致他們辦事不牢靠,而線性思想的人往往比較可靠;有的人比較情緒化,有的人則比較有邏輯。這些人如果不善用別人的強項來彌補自己的不足,做任何複雜的計畫都不可能成功。
亞里斯多德將悲劇定義為一個人致命的缺陷所產生的可怕結果。假如這個缺陷被修復,反倒會得到一個美妙的結果。在我看來,自我意識和盲點這兩個障礙是阻止聰明努力的人充分發揮潛力的致命缺陷。
你想要學習如何克服嗎?你辦得到的;大家都可以。方法如下:
◎3.2 練習極度開放的態度。
如果你知道你看不到,你可以想辦法讓自己看到,然而如果你不曉得自己看不到別人看到的事物,你會繼續遇到同樣的問題。換句話說,如果你能意識到自己有盲點,願意抱持開放心態,捐棄成見,接受別人看問題可能比你看得更透徹,別人試圖指出的威脅和機會確實存在,就可能做出很好的決定。
願意極度開放,是因為你真的擔心你可能遺漏最好的選擇。有效地探索不同的觀點和不同的可能,不被你的自我意識或盲點所蒙蔽,是一種能力。你必須改變自以為是的心態,學習認清現實而且樂在其中。極度的開放讓你逃離「低層次的你」的掌控,確保高層次的你看到並考慮所有好的選擇,做出最佳決策。一旦掌控這種能力─經由練習,你能做得到─你就能夠更有效的處理現實的各種狀況,翻轉你的人生。大多數人不明白什麼是極度的開放。他們將態度開放理解為「歡迎指教」,但卻固執己見,不去積極了解其他觀點背後的推理。態度要極度的開放,你一定要:
a.真心相信你可能不知道最好的選擇是什麼,並承認善用「一無所知」的能力比你無所不知更重要。大多數人做出糟糕的決定,是因為他們堅信自己是正確的,所以根本看不到更好的選擇。提出正確的問題,請教其他聰明睿智的人,極度開放的人知道這與無所不知一樣重要。他們明白,不暫時在「一無所知」的世界探索,便做不出很棒的決定。那是因為「一無所知」的領域浩瀚無垠,裡面存在的事物比任何已知的事物,更令人興奮。
b.要知道決策分成兩個步驟:先吸收所有相關資訊,然後做決定。大多數人不願意接受不符合他們結論的訊息。我問為什麼,普遍的答案是:「我想要自己作主」。這些人似乎認為考慮相反的意見,反正就是會危害到他們的自主能力。大錯特錯。為了考慮別人的觀點,先吸收採納,絕不會減少你的獨立思考與自己做決定的自由,只會擴大你的視野。
c.不要擔心丟臉;要擔心不能達成目標。通常人們會試圖證明他們很有辦法,即使他們一點辦法都沒有。為什麼他們做這麼徒勞無功的事?因為他們相信偉大的人無所不知,而且沒有任何弱點,這種想法很愚蠢但很常見。這種觀點不僅與現實不符,而且阻礙他們進步。努力做出最好決策的人很少確信他們有了最好的方案。他們承認自己有弱點和盲點,進而總是努力學習,克服缺點。
d.你不能只出不進。大多數人似乎愛產出(抒發己見),更勝於輸入(學習)。即使訂定的主要目標就是發表評論,這也是錯誤的。因為除非充實自己,否則也提不出什麼高見。
e.想知道別人的觀點,必須暫停下判斷,唯有設身處地,才能正確評估別人的觀點。心態開放不意味著你要接受你不相信的事,而是意味著考慮別人的推理,不剛愎自用。你要做到極度開放,需要願意接受自己可能是錯的,並且歡迎賜教。
f.請記住,你是在尋找最好的答案,不只是你自己想出來的最好答案。你搜索枯腸也未必能得到最好的答案,但你可以向別人請益。如果你真的客觀,你必須承認你不太可能每次都想得到最好的答案,即使你真的想到了,在別人測試你之前,你也無法有十足信心。所以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極為寶貴。問問自己:這只是我自己的觀點嗎?如果是,那麼你應該知道這對你很不利。
g.你是在與人爭論,還是在設法了解別人的觀點,你的心裡要有數。同時根據你和別人的可信度,考量哪一個觀點最合適。如果雙方旗鼓相當,那麼適宜辯論。但如果有一方明顯地學識更淵博,那麼最好是學識差的人向對方請教,有如學生向老師虛心學習。此外,你還必須了解可信度的概念。我將可信任的人定義為多次成功完成正在規劃的事情─起碼要有三次成功紀錄─而且被問及成功的秘訣時,能提出很好的說明。
如果正在談論話題,你與可信任的人有不同見解,或者至少對方比你更可信任(比如說,你在和醫生討論你的健康狀況)─你應該清楚表明是你提問,是因為你正在設法了解他們的觀點。反之,如果你明顯是可信度較高的一方,你可能要客氣地提醒對方,並建議他們問你問題。
這些策略全部都要加倍努力練習,如果你想要心態變得極度開放,一定要掌握住上述重點。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