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21-03-11 18:38:09| 人氣145|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王道瑜伽:身心靈全方位實修的八肢瑜伽法


王道瑜伽:身心靈全方位實修的八肢瑜伽法
作者: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出版社:橡實文化 出版日期:2021-02-01 00:00:00

<內容簡介>

瑜伽大師斯瓦米‧拉瑪親自講授實用的修行之道

這是由聖者帕坦迦利所系統化
綜括了不同法門的教導,組成八個步驟的修行途徑
──夜摩、尼夜摩、體式、調息、內攝、專注、禪那、三摩地──
可以讓人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緒、思想和細微心印
精通之後,將能完全實證「本我」,使個人和宇宙的真實合一

※這是一套有條理而科學的學問,在教人如何自為,不強迫盲從信仰,而是鼓勵如實分辨。
※每個接受王道瑜伽修練方法的人,都可以依照自己的親身體驗來檢驗它。

◎外肢
夜摩和尼夜摩:瑜伽的道德規範,幫助修行人培養正確的心態。
體式:維持身體的康健及控制身體,是心地能夠健康和受控的前提。
調息:經由控制外在的呼吸之氣(粗大的氣),來控制生命能量的細微之氣。只有在調控自己的呼吸之後,才能夠做到調控自己的心地。
內攝:將感官收攝回來,是心能夠寧靜的前提。

◎內肢
重點是對於心地的控制
專注:將渙散的心念集中於一個點。
禪那:能長時間維持專注於同一個點上,才進入所謂禪那(冥想)的境地。
三摩地:維持禪那的時間長了,就進入三摩地,證悟本我,最終與本我合一。

這是一條非常科學的瑜伽途徑,由帕坦迦利把它條理化之後寫了下來。只要遵循這條途徑,就可以學會控制自己的欲望、情緒、思想,以及那些沉澱在無意識中的細微心印。它非常有系統地解釋並描述了一套包含八個步驟的瑜伽功法,藉助它則可以讓個人和宇宙的真實合一。求道之人最後進到第八個階段,叫做三摩地。
不同的瑜伽法門相異之處,是在初始修練的階段,以及各有一套修練專注的方法,但是最後的三個階段都是相通的,就是專注、禪那,以及最終的三摩地合一。它們都能通向圓滿、智慧、喜樂的境地。

★目錄:

前言:涵蓋身、心、靈層面的王道瑜伽
譯者前言:含攝一切修行法門的八肢瑜伽

Chpater 1 什麼是瑜伽
Chpater 2 夜摩和尼夜摩
Chpater 3 體式及其治療價值
Chpater 4 調息法
Chpater 5 專注
Chpater 6 心是什麼
Chpater 7 什麼是冥想
Chpater 8 三摩地

梵文詞彙索引
本書作者

<作者簡介>

斯瓦米‧拉瑪(Swami Rama, 1925~1996)
二十世紀全世界具有影響力的瑜伽大師之一。
斯瓦米‧拉瑪出生於喜馬拉雅山,蒙受上師啟引,得以深入眾多的瑜伽道法。他的上師將他送往住在喜馬拉雅山上的多位瑜伽士和成就者那裡,以便從古老的教導中,啟發出嶄新的觀點與視野。當時年僅二十四歲的斯瓦米‧拉瑪,就被南印度的卡威皮趟(Karvirpitham)被奉為商羯羅阿闍黎。由於斯瓦米‧拉瑪希望專注喜馬拉雅山洞穴中的修道練習,就任幾年後就毅然決然放棄這個崇高的地位。
在成功完成在深山的修道後,他被上師指派到日本及西方宣揚喜馬拉雅山正宗的修練,並輔以科學基礎來印證古典瑜伽的練習。在位於美國堪薩斯州托皮卡市(Topeka)的曼寧格基金會(Menninger Foundation)中,斯瓦米‧拉瑪令人信服地示範了心所具備的能耐,他示範了心可以控制非自主的生理過程,例如心律、體溫及腦波等。他在美國實踐傳承任務長達二十三年,並在這段期間創建了喜馬拉雅國際機構(Himalayan International Institute)。
斯瓦米‧拉瑪在美國逐漸變成一位家喻戶曉的瑜伽士、老師、哲學家、詩人、人道主義者及慈善家。他的預防醫學、整體健康及壓力管理,都深深地滲透進入西方醫學的主流。在1993年,斯瓦米‧拉瑪回到印度,在喜馬拉雅山加爾瓦區的山腳下,創建了喜馬拉雅醫院信託機構(Himalayan Institute Hospital Trust, HIHT)。
斯瓦米‧拉瑪在1996年11月離開了人間的這個身體,然而,他長久以來所播下的種子,直至今日依然持續其發芽、開花並結果的過程。他的教導被簡化為「愛、服務、憶持」的銘言,持續啟發著許多有幸能與這位無私、充滿愛的大成就者產生連結的學生們。

譯者:石宏
業餘翻譯,譯有《瑜伽經白話講解.三摩地篇》、《瑜伽經白話講解.行門篇》、《瑜伽經白話講解.必普提篇》、《瑜伽經白話講解.獨存篇》、《大師在喜馬拉雅山》、《瑜伽修行語錄》、《夜行的鳥》、《瑜伽就是心靈修行》、《哈達瑜伽》、《走向靜默,如你本來》、《心靈瑜伽》、《拙火瑜伽》、《幸福瑜伽》、《讓心中的狂躁消退》、《鼻尖上的覺知──呼吸之間》。著有《去印度的幸福日記》(台灣明名文化出版)。

★內文試閱:

‧前言

涵蓋身、心、靈層面的王道瑜伽

古印度哲學有七個派別,其中有和當今西方觀點近似的物質論,也有完全對立的主張,認為物質不過是精神的影子。「數論」(s??khya)和「瑜伽」(yoga)學派則是採取在這兩個極端之間的中間路線。瑜伽講的是人類從不圓滿和苦痛解脫的實際驗證,並且提出達到那個境地的修行方法。它的理論基礎則是數論哲學。
數論,是由聖者迦毗羅(Kapila)於西元前六百年左右所創立,主張有兩個終極的真實:「本我」(puru?a,宇宙的覺性意識)、「原物」(prak?ti,物質的本源)。宇宙世界是由物質演化而來,但是其中瀰漫著覺性意識。人類自身是個如此演化而來的微宇宙,瑜伽也是以此為本,不過它側重於如何經由實修而回溯,也就是讓意識從執著於這個物質的身體和心念,回到終極的覺性。
瑜伽最主要的教導是,每個人內在最深處的本性就是神性,但是人沒有察覺到,反而誤把身體和心智當作了「自我」,不知道身體和心智只存在於物質領域,一定會有衰退和死亡。所有一切人類的苦痛,都是這個迷執的結果。瑜伽能帶領我們直接體驗到內在的那個本我,那才是我們真實的身分。能有這樣的實證,我們就能從所有一切的不圓滿得到解脫。
要證悟到那個「本我」是有很多途徑的,就如同車輪有許多條輪輻,都由輪圈向輪心匯集。這些許多不同的途徑都可以通稱為瑜伽,例如:業瑜伽(karma yoga)、奉愛瑜伽(bhakti yoga)、智瑜伽(j??na yoga)、昆達里尼瑜伽(ku??alin? yoga)、王道瑜伽(raja yoga)。
本書的主題是「王道瑜伽」,它包羅了所有這些不同途徑的教導,涵蓋了身、心、靈三個層面。透過王道瑜伽的修行方法,可以同時掌握到這三個層面的領域,進而完全實證到「本我」。
王道瑜伽的種種教導,可以回溯到幾千年前。它們確切的起源不詳,但是被視為是經由天啟而來。大概在西元前兩百年左右,聖者帕坦迦利(Pata?jali)將之系統化,整理成為精要的一百九十六句經,稱為《瑜伽經》。經文由四個篇章(p?da)所構成。第一篇講的是「三摩地」,證悟「本我」的境地。第二篇講的是,達到如此證悟的實行方法。第三篇講的是,走瑜伽修行途徑之人可能會顯現出來的種種法力。最後一篇則是講終極的解脫,叫做「獨存」(kaivalya)。
王道瑜伽也被稱為「八肢瑜伽」(a????ga yoga),因為它是一條分為八個步驟的修行途徑,是證悟「本我」修行方法的提綱。這八個「肢」(a?ga)分別是:夜摩(yama)、尼夜摩(ni-yama)、體式(?sana)、調息(pr???y?ma)、內攝(praty?h?ra)、專注(dh?ra??)、禪那(dhy?na)、三摩地(sam?dhi)。前五個稱為「外肢」,後三個稱為「內肢」。「夜摩」和「尼夜摩」是瑜伽的道德規範,在幫助修行人培養正確的心態。「體式」是為了維持身體的康健以及控制身體,是心地能夠健康和受控之前提。「調息」是經由控制外在的呼吸之氣(粗大的氣),來控制生命能量的細微之「氣」(pr??a)。只有在能調控自己的呼吸之後,才能夠做到調控自己的心地。「內攝」是將感官收攝回來,是心能夠寧靜的前提。
內三肢的重點是對於心地的控制。第六肢「專注」是將渙散的心念集中於一個點。專注的時間長了,能維持專注於同一個點上,才進入所謂「禪那」(也就是冥想)的境地。能維持禪那的時間長了,就進入三摩地,證悟「本我」。到這個境地是已經超越了心地,能覺悟到「本我」,最終與「本我」合一。這個境地的特徵是:實(sat)—覺(cit)—喜(?nanda)。修行之人經由擴充自己的意識,而和那終極的真實合一。
因此,王道瑜伽是套有系統的科學修練法門,能引人至終極的真理。宗教多半是在教人該有什麼作為,瑜伽則是在教人如何自為。瑜伽不同於宗教,它不是將不可質疑的信念強加於人,而是鼓勵人要能夠如實分辨,最終得到解脫。
依循它所開列的方法,我們可以自行驗證瑜伽所提出來的中心主張:我們的真實本性就是神性。所以,王道瑜伽不只是個來自古老東方的奇特哲學,它也是以實用的、有條理的、科學的方法在探究無限,無論是在古老的印度或是當今的西方世界,都同樣是合乎時宜,也是必需的。如果能夠把王道瑜伽編入現代的教育中,我們的子女就能夠學會如何應付當今社會中無可避免的種種衝突、挫折、混亂情境。經由它,我們可以在思想和行為上,實現自己最大的潛能。更重要的是,我們能藉助王道瑜伽來超越人類的侷限,體驗到我們的真實本性。

‧譯者前言

含攝一切修行法門的八肢瑜伽

帕坦迦利的《瑜伽經》在講到具體的修行方法時,提出了一套所謂的「肢法」,共分為八個「肢」,也就是八個步驟,所以被稱為「八肢瑜伽」。它將修行的方法、步驟以及效驗,提綱挈領地做了一套完整、有系統的說明,後代將其尊稱為「王道瑜伽」(Raja Yoga)。它的地位如「王者」(Raja)一般尊貴,它所交代的修行方法是瑜伽的「王道」,含攝了一切修行的法門在其中。
斯瓦米拉瑪早年在美國就以「八肢瑜伽」為主軸,為學生們講授什麼是瑜伽之道。當時的授課紀錄經過整理,集結成為這本簡短的書,原先的書名是《瑜伽講座》(Lectures on Yoga),其後改名為《王道瑜伽:實用瑜伽教學》(The Royal Path: Practical Lessons on Yoga),更能反映出全書的主題。斯瓦米拉瑪以淺顯的語言,解釋了修行的步驟及其哲理,在實用之外,亦解答了許多學生對義理的疑惑。大師的忠實弟子斯瓦米韋達非常推薦這本書,把它列為喜馬拉雅瑜伽傳承書單中需要首先閱讀的書籍之一,特別將其中第七章「什麼是冥想」譽為是重中之重。
斯瓦米拉瑪的書,幾乎都是由他授課的紀錄所整理出版,由於是以口語表達的緣故,所以讀起來似乎不甚費力。斯瓦米韋達曾經說過,很多人自以為讀懂了斯瓦米拉瑪的書,其實他們只領略到皮毛而已。他又說過,斯瓦米拉瑪所傳達的教導,真正的影響力大概要在一百年之後才會開始顯現出來。不過,正因為是授課紀錄的緣故,學生們為了保持大師講課的氣勢(看過大師的授課影片,即可感受到),可能在編輯的時候就稍欠力度,所以書中偶爾會出現語意不甚明確,乃至錯漏之處,多年都沒有修正
再版。不過,這無非是譯者在翻譯時需要放大來看,才會見到的一些文字上的小問題。但是瑕不掩瑜,本書對於修習瑜伽的人士而言,畢竟是一本難得的實用手冊,而其中所介紹的練習方法從初學到高階的功法都有,值得推薦給每一位有志於修行的朋友們。
附帶一提的是,瑜伽修行有所謂「實修文獻」,斯瓦米拉瑪在本書中以及《大師在喜馬拉雅山》裡都一再提到這些文獻。它們被視為是「祕笈」,千古以來都只限於師徒之間以口耳相傳,防止不明究理以及心念不夠純淨之人貿然自行修練,對自己和他人造成傷害。不過,斯瓦米拉瑪卻曾經交代斯瓦米韋達,要他去找一份名為Yoga-Tara?gi??(字面意思是《瑜伽之河》,在本書內文亦有提及)的梵文實修文獻,把它整理編輯之後翻譯成英文出版。其後,斯瓦米韋達透過各種渠道,終於在尼泊爾的國家圖書館找到這份文件,然後又經過加爾各答的友人尋獲第二個版本。這兩個版本長短不一,文字也不盡相同,當時斯瓦米韋達的身體已經不堪負荷如此大量的考證校定工作,所幸他在臨終前找到一位梵文學者揚?布曾寧斯基(Jan Brzeninski)博士,將這份工作託付出去,後者在斯瓦米韋達的指導下,於二○一四年完成了校定和翻譯,二○一五年將書在德里出版。[1]
譯者在翻譯本書時,發現在斯瓦米拉瑪似乎淺顯的授課語言,其實中間隱藏著某些甚少人知曉的實修法,這些就等著讀者自己去發掘了。
匍匐於傳承大師足下
石宏
完稿於二○二○年九月

‧摘文

◎Chapter 1 什麼是瑜伽?

「瑜伽」這個名詞當今已經被過度濫用,也被嚴重誤解。我們這個年代是時尚主義掛帥,所以瑜伽也常被貶損為是一種時尚。有好多錯誤以及不完整的教導,都利用瑜伽的名義在傳播。很多西方的人士以為它是一種健康美容的熱潮,其他的人則以為它是一種宗教。這些都曲解了瑜伽的真義。我此處將試著讓你一瞥瑜伽的真貌。
瑜伽是一個有系統的學問,它所教導的也是大多數宗教中必然會有的,但是瑜伽本身卻不是一種宗教。宗教多半是在教人該有什麼作為,瑜伽則是在教人如何自為。然而,瑜伽中以象徵性語言所描述的種種修行方法,在大多宗教的聖典中都可以找到。在《聖經》的《創世記》、《啟示錄》等篇章中都包含著這些教導,在《詩篇》中多處提到冥想(meditate),例如「詩篇」第一一九章的第十五、二十三、四十八、七十八句經文。猶太教的教導,與瑜伽理論基礎的數論哲學,也頗有相似之處。例如,瑜伽的呼吸學問,就可以在猶太教的卡巴拉(Kabbalah)神祕派別教導中找到,後者也一向主張呼吸和心靈是相通的。
在基督教的傳承中,聖方濟各(Saint Francis of Assisi)算得上是西方最偉大的一位瑜伽士。還有聖伯爾納鐸(Saint Bernard)、聖依納爵(Saint Ignatius)、聖德蘭(Saint Teresa)、聖十字若望(Saint John of the Cross)、狄約尼削(Dionysius)、艾克哈特(Meister Eckhart)等人,都是基督教中偉大的瑜伽士。所有宗教中的密修人士,都曾經從事過種種不同的瑜伽修行方式。不過,由於他們是用隱喻的象徵性語言來掩蓋自己的教導,隨著時間的逝去,原始的教導就會因而滅失或受到扭曲。但是,這些教導即使到了今天還是活生生地保存在瑜伽的傳承中。瑜伽不是一種來自東方的怪異哲學,它是以實用、有條理、科學的方式來追求圓滿,無論是在古老的印度或是當今的西方世界,都同樣合乎時宜。
瑜伽的起源不是很明確,要回溯到好幾千年以前,而且被認為是經由天啟而來,不是人所創造的。因為印度能維持原始教導的純樸,所以是固守這門學問的根據地。瑜伽的教導,向來都是經由師徒相傳的一種活的傳承延續至今。大約在西元前兩百年的時候,有一位名叫帕坦迦利的聖人將瑜伽的教導有系統地整理成非常精簡的一百九十六句經。古代有一些實修的祕笈和文稿,可以幫助後代的人了解和實踐帕坦迦利的經文,可惜大多都還沒有被翻譯為英文或是其他現代的語言,不過,例如威亞薩(Vyāsa)、伐洽士帕提密希拉(Vācaspati Miśra)等人所寫的釋論,則是眾所週知。
瑜伽的中心教導是,人的真實本性就是神性,是圓滿而無限的。但是,人不知道自己的神性,因為他錯誤地把自己身體、心地、外在世界的物,認作自己。這種迷執導致人以為自己是不圓滿、有局限的,無法擺脫憂苦、衰退、死亡,因為他的身心都受到時間、空間、因果的制約。然而,藉由瑜伽的靜坐冥想方法,人可以去除這種無明,進而覺知到自己的本性,那個清淨、圓滿的本來。「瑜伽」(Yoga)這個梵文字,來自於動詞字根√—yuj,意思是「結合起來、合一」。瑜伽是表示將個體的阿特曼(ātman)和「至上普在的阿特曼」(paramātman)結合,是人和絕對的真實結合。《聖經》中提到的「軛」(yoke),也有同樣的概念,它的真意是「神祕結合」。
我們當今處於機械時代。大多的現代社會都著迷於力量,所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浪費在試著發現更有力、更具有摧毀力的武器上。科技是迅速進步了,人類卻沒有。人學會了駕馭原子能,卻無法控制自己的感官和自己的心地。原子武器的危險,不在於它巨大的毀滅力,而在於被科技力量腐化了的人無法控制自心。
人所有的精力都向外投射,而內在世界卻沒有什麼進展。今天,人的本能、欲望、熱情、情識、思想、行為還是原始的,和以前相對落後的時代沒什麼兩樣。他還是籠罩在無明中,特徵就是躁動不安、盲目地執著於世俗人生、偏執的個人主義,無法抗拒感官之樂的誘惑、暴力、鬥爭、不和。人因為無明,所以會去追逐那些稍縱即逝的財富、地位、權力,但是這些受到時間、空間、因果所制約的對象,是有局限的,不能給他帶來幸福。他欲望無止境,所以永遠得不到滿足。每一塊錢的快樂,所伴隨的是九十九塊錢的痛苦、恐懼、焦慮。他得不到真正的幸福、內在的平靜、知足感。在富裕的社會裡,有很多人基本的生活需要已經無缺,擁有很多舒適和奢侈的物品,以及大筆的積蓄,有的人有很高的社會地位和權勢,家人健康、有智慧,可是他們仍然不滿足。儘管已經擁有一切,他們的生命中總是缺少了什麼,所以就不停地想從外在世界中找到自己所缺的。
他們沒有明白到,自己所缺的是內在的平靜,那是外在世界永遠給不了他們的。很少人真正明白到,幸福是一種心的狀態。在喧囂雜亂的塵世活動中,當自心能夠跳出那些短暫無常的快樂,去反思生命中更高的神祕,就可以得到片刻的安寧祥和。在那個片刻中,每個人都是哲人。然後他開始尋找真理,懂得分辨。如此之人,如果能夠將靜坐冥想導入自己的生活,即使在世俗的活動之中也能保持那個狀態,終於會得到最高的智慧以及證悟本我的極高喜樂。
所有瑜伽的步驟,都是為了要提升到絕對圓滿的清淨,那就是人原本的境地。這意味著需要除去裹在外層的不淨,讓低階的情緒和思想靜止下來,然後建立一個完全平衡和諧的境地。瑜伽所有的修行方法,都是以完善倫理道德為基礎,所以即使只採用瑜伽戒律中最簡單、最基本的部分,就足以建立一個愛的世界秩序。
初學者遇到最大的困難,是他的心不定。心的本質,一向是要往外跑,一向是不穩定的。然而,在冥想的最高境界,心需要能集中於一點,沒有任何世俗的依戀和欲望。這就是為什麼對學習瑜伽的人而言,最大的敵人是對世俗對象的依戀執著。想要去到心識微妙的層次,人要有意志力,要有決心,要能牢牢控制住心,以及有本事能有意識地將心力放在某個選定的目標上。這就只有決心放下對世俗的依戀執著,堅決捨去一己自我意識,有意識地斷除不和諧的心念,以及時時將心念放在最終的目標上,才有可能。
要做到這個地步,你並不需要捨棄家庭和社會,遁入深山獨自在洞中修行。任何在家人,只要能夠將瑜伽的戒律融入到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做到無所依戀以及無欲的境地,而同時仍然從事世俗的活動。真正斷捨世俗的欲望是一種心態,它不必然需要實際採取斷捨的行動。但是,成功必然需要無間斷地精進修行,心中永遠不忘終極的目標是圓滿、喜樂。

台長: 來自星星的喵
人氣(145)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藝文活動(書評、展覽、舞蹈、表演) | 個人分類: 生活風格 |
此分類下一篇:阿宅的戀愛太難(9)拆封不退
此分類上一篇:排球少年(45)完(拆封不退)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