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部分觀眾都是懶惰的,除了當事者本身,我們並不在乎這些被篩選後的訊息,究竟有幾分真實。種族衝突往往起因於〝不了解〞,及其衍生而來的〝歧視〞心態,即使是在台灣這麼小的彈丸之地,也處處存在著同樣的問題。
還記得《報告班長》中那位天真可愛近乎呆的原住民大頭兵嗎?個性單純(蠢)、體能超群、歌聲宏亮,說話時語尾都會有「~的啦」誇張化的口音。相信這也造就了國人很大一部分的原住民印象吧?!原住民在多數漢人為主的社會中,常是〝弱勢〞的一方,難以取得發言機會,就連我們小時候聽過的「吳鳳神話」都是混雜著殖民、政治等複雜因素而成的產物。1949年台灣戰後拍攝的第一部國語電影《阿里山風雲》更為吳鳳捨生取義,而原住民「出草殺人」愚昧、迷信、殘暴、野蠻的刻板印象再下一筆。
「吳鳳是清朝時任職山番通事,類似目前的海關,當時原住民下山買賣物品需經過山番通事。由於僅允許女性下山,吳鳳利用其職務之便要脅婦女與其苟且否則該部落不得下山,由於當時魯凱及鄒族未婚懷孕婦女過多,各部族才發現吳鳳姦淫許多原住民少女,引發原住民追殺吳鳳事件。吳鳳後來逃回嘉義住所並否認其犯行,但仍遭原住民當街砍殺。日本人統治台灣時經常受原住民攻擊,所以改編吳鳳故事羞辱原住民;蔣中正接收台灣後受到原住民熱烈歡迎,原住民提出改正吳鳳故事還其清白,但蔣中正考量吳鳳後人否認吳鳳犯行而加以拒絕。」──維基百科
誰的故事?由誰來說?該怎麼說?
「目前原住民的電影製作人才開始嶄露頭角,馬耀.比吼、比令.亞布、張淑蘭、馬志翔、比恕依.馬紹等,相繼以原住民自身的觀點,來談原住民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之間的適應與衝突。」就像本片【英雄本色Reel Injun】的結尾,大大肯定印第安導演所拍攝的《冰原快跑人The Fast Runner》(「這是真正內行人的東西。」影片中某位印第安影評人欣慰地如是評價),我也期待台灣新興的原住民電影人,能以其充沛的創作能量提供我們更多元的觀點,由他們來說自己的故事!
當然,「原住民固然可能對自己的問題有『較佳』的了解,但這並不表示他就能對自己做出『較好』的呈現。」外人沒有權利拍攝原住民題材不見得是件好事,自我封閉的小圈圈也許阻礙發展的可能性,當中如何詮釋與拿捏則又是另一個麻煩的問題了。
結論:【英雄本色Reel Injun】是部短小精悍的精彩紀錄片,引經據典,用輕鬆詼諧的基調探究其實沉重的議題,就算對遙遠的印第安並不熟悉,仍舊不覺無趣煩悶,甚至會很想把片中舉例的一些影片翻出來看,算是一部很棒的印第安印象前導片。
American Indian/インディアン、Injun (除愛斯基摩人外的所有美洲原住民Native American的總稱)印第安人在15世紀末之前本來並沒有統一的稱法。1492年義大利航海家C·哥倫布航行至美洲時,誤以為所到之處為印度,因此將此地的土著居民稱作「印度人Indian」
參考資料:
趙藹昊 「後道歉時代」的原住民電影:影像、認同與海洋記憶
http://movie.cca.gov.tw/files/15-1000-3012,c303-1.php
莎伊維克.給沙沙 台灣大戲院/電影中的原住民
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8/new/jan/6/today-o1.htm
李道明 近一百年來台灣電影及電視對台灣原住民的呈現
http://www.google.com/url?sa=t&rct=j&q=%E6%9D%8E%E9%81%93%E6%98%8E+%E8%BF%91%E4%B8%80%E7%99%BE%E5%B9%B4%E4%BE%86%E5%8F%B0%E7%81%A3%E9%9B%BB%E5%BD%B1%E5%8F%8A%E9%9B%BB%E8%A6%96%E5%B0%8D%E5%8F%B0%E7%81%A3%E5%8E%9F%E4%BD%8F%E6%B0%91%E7%9A%84%E5%91%88%E7%8F%BE&source=web&cd=1&ved=0CB0QFjAA&url=http%3A%2F%2F203.64.6.236%2Ftawian1101%2Fw%2F161.doc&ei=TIQET_vsGs_CmQX1zpjxCQ&usg=AFQjCNF-YVZt45D1jFWTQ5W-2UMvytG0eg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