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8-01-19 21:13:38| 人氣307|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僧璨「信心銘」(一)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這二周緩緩閱讀著僧璨的”信心銘”(奧修的書)
很精彩的一本書

僧璨的文有種純淨簡靜之美
奧修的衍伸也處處輝光閃爍
叫人目不暇給 不忍釋卷
但不宜速讀
只能如卡爾維諾說的
~慢慢的趕快~
想起一本兒童文學
”默默”
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看著看著心量就大了起來
(想開很多)
心情也漸漸飛揚
於一種玄想
一種希望

先截錄已閱部分原文和翻譯於下

至道無難,唯嫌揀擇。但莫憎愛,洞然明白。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欲得現前,莫存順逆。違順相爭,是為心病。
(對那些沒有偏好的人來講,偉大的道並不困難。當愛和恨兩者都消失,每一樣東西都會變得很清楚、很赤裸。但是如果你對它做出非常小的區別,那麼天和地就被分隔得無限遠。如果你想要看到真理,那麼就不要持有贊成或反封的意見。內在喜歡和不喜歡的衝突是頭腦的病。)

不識玄旨,徒勞念靜。圓同太虛,無欠無餘。良由取捨,所以不如。莫逐有緣,勿住空忍。一種平懷,泯然自盡。止動歸止,止更彌動。唯滯兩邊,寧知一種。一種不通,兩處失功。
(當事情深層的意義不被瞭解,你就無法達到頭腦的平靜。道就像廣大的天空,它是完美的,在那裏不欠缺任何東西,也沒有什麼東西是多餘的。事實上,是因為我們選擇接受或拒絕,所以我們才看不到事情的本性。既不要生活在外在事物的糾纏裏,也不要生活在內在空的感覺裏。保持一種安詳而不奮鬥的心情,那麼所有錯誤的觀點就會自動消失。當你試圖要以停止活動來達到被動,你的那個努力就充滿了你的活動。只要你還停留在兩極的某一極裏,你就永遠無法知道統一的整體。那些不生活在單一的「道」裏的人,他們在活動和被動兩方面,以及在主張和拒絕兩方面都會失敗。)

遣有沒有,從空背空。多言多慮,轉不相應。絕言絕慮,無處不通。
(拒絕事情的真實存在就是錯過它們的真實存在;斷言事情的空就是再度錯過它們的真實存在。你越是去談論和思考它,你就越遠離真理而誤入歧途。如果你能夠停止談論、停止思考,那麼就沒有什麼東西是你不能夠知道的。)

歸根得旨,隨照失宗。須臾返照,勝卻前空。前空轉變,皆由妄見。不用求真,唯須息見。二見不住—慎勿追尋。才有是非,紛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萬法無咎。無咎無法,不生不心。
(回到根部就是找到那個意義,而去追求那個表面的現象就是錯過了根源。在內在醒悟的那個片刻,你就超越了外表的現象和空。看起來在空的世界裏所發生的改變,我們之所以稱之為真實的,那只是因為我們的無知。不需要去找尋真理,只要停止去持有意見。不要停留在二分性的狀態,要小心避免這種追求。如果有一點點這個和那個、正確和錯誤,心神就會喪失在混亂之中。雖然所有的二分性都是來自那個「一」,但是你也不能夠執著於那個「一」。當頭腦不受擾亂地存在於道裏面,那麼世界上就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冒犯它。當沒有什麼東西能夠再冒犯它,它就停止以舊有的方式存在。當沒有去分別的思想升起,舊有的頭腦就停止存在。)

能隨境滅,境逐能沉。境由能境,能由境能。欲知兩段,元是一空。一空兩同,齊含萬像。不見精粗,寧有偏黨。
(當思想的客體消失,思想的主體也就消失了,當思想的主體消失,思想的客體也就消失了。東西之所以成為客體是因為有主體;頭腦之所以成為頭腦是因為有東西存在。要去瞭解這兩者的相對性和基本的真實存在:「空」的統一。在這個空裏,兩者是不可分的,而每一個在它本身裏面都包含了整個世界。如果你不去分別什麼是粗糙,什麼是精細,你就不會被引誘到偏見。)

大道體寬,無易無難。小見狐疑,轉急轉遲。執之失度,心入邪路。放之自然,體無去住。任性合道,逍遙絕惱。繫念乖真,沉昏不好。不好勞神,何用疏親。欲趣一乘,勿惡六塵。六塵不惡,還同正覺。智者無為,愚人自縛。法無異法,妄自愛著。將心用心,豈非大錯。
(生活在至高無上的道裏既不是容易的,也不是困難的。但是那些視界狹窄的人會覺得害怕而不敢決定,他們越是勿忙求快,他們的進展就越緩慢。執著是不受限定的,即使執著于成道的觀念也是誤入歧途。讓事情自然進行—就不會有來,也不會有去。順從你自己的本性,凡事合道,那麼你就能夠很逍遙而沒有煩惱。當思想處於枷鎖之中,真理就隱藏起來了,這樣的話,每一件事都會變得昏昏沉沉而不清楚。一直以繁瑣的方式來判斷會帶來煩惱和厭倦,從分別和區分能夠得到什麼好處呢?如果你想要進入「一的道」,你甚至不要去討厭感官和概念的世界。事實上,當你完全接受它們,你就成道了。智者努力達到沒有目標,而愚者卻綁住他自己。達摩(道)、真理、法則只有一個,沒有很多個,分別之所以升起是因為無知的人有執著的需要。想用分別的頭腦來尋求宇宙的頭腦是最大的錯誤。)




台長: 阿ling
人氣(307)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佛學相關 |
此分類下一篇:尊勝 第十七世大寶法王 慈悲法語
此分類上一篇:達摩四觀"報冤行"的實踐__寒山拾得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