啟程的列車非常安靜,
幾乎像是輕輕飛行而過的滑翔翼,或是躡手躡腳的貓,
大概只有風阻的摩擦聲掠過車的邊側,
車廂中乘客蓼蓼無幾零星地分散坐著,
以最能享有自己時光與空間的距離而不被打擾。
並非上班時間,
因此陽光大剌剌的從玻璃窗穿入,
灑滿本該佔滿雙腳的車廂地板上,
隔壁鄰座兩名青年輕聲交談,聽來陌生無比,
比起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更令人輕鬆。
即使是這個世界的強權國家之一,
也不能強迫我讀得懂它,
因此我無需在意誰的眼光,
或是社會標準,
他們不強迫一個外來旅者的貢獻或是要求遵循傳統價值的呈現,
更可以說,此地沒有任何認識我的人會以他們的期望來綁架我的自由。
毫無崇拜、厭惡、嫉妒、喜愛...任何人類特有的情緒加諸於另一個人之上,
所有的競賽、追逐,在時間列上緊密穿梭的遊戲,在這一段假期中跳離停止。
這使得我得以進入自己最深刻的內在,
專注於自己與世界的真正關係,
我的身分,與身份相對應的舉止談話,身分特徵所帶來的一切認同感、排斥感,消失殆盡。
如今,世界僅存我自己,還有陽光、從車廂外溜進的些微冰冷空氣、軟糖融化的味道、車廂內輕聲細碎的交談聲。
隨著高速行進的列車,窗外景色飛快掠過,一幕幕轉換,即便田野林間也能目不暇己的觀察著,未曾到過的國度處處都充滿新鮮,火車旅遊的樂趣就是看著窗外什麼也不做的發呆。
與其說發呆,不如用感受更為恰當,此刻我的腦袋已經進入休息狀態,我關掉日常的鈕,不將慣性視為往常的行為標準的動力,然而我的意識卻是更加的活躍,因為人本身是一種極大力量透過軀殼表現出來的存在,而腦袋不過是控制的總樞,透過這一種“不動腦”,來將經驗感受極大化,因此我看著的一切也不再以平常乏味枯燥的角度出發,有一瞬間我甚至認為存在本身就是一種美好。
盧梭曾經在湖邊自己搭建的小屋裡住了兩年。
他憑著借來的鏟子、推車...等渡過了幾乎無花費的日子,這種自給自足的實驗乃是他對於當時美國社會過度物質發展的一種反思,他曾說道如果把自己的衣服給稻草人穿上而自己裸身,路過的人反而會向稻草人尊敬致意而忽略自己,反諷著當時資本主義下一個人的外表穿著與物質資產有多麼的影響此人在社會上的地位。
而盧梭,這兩年裡過著外人看來拮据的生活,卻自認賺到了閒暇快樂的時光,比起那些自以為忙著生活的人,忙著堆積資產與物質卻不快樂的人。
在旅行時,我有很多的時間可以靜下來思考,說實在我並不是一個喜歡購物的人,因之對於城市那些櫥窗裡的風景並不特別感到興趣,或許興緻勃勃的看著精美工藝卻絲毫沒有佔有的念頭,我陳年的紫色舊羽絨外套已不是那麼蓬鬆卻依然保暖,那一條紅到發亮的圍巾也陪伴了許多年,更別說鬆到不行的白色毛織帽子。
而在參觀美麗人文與景色的途中總會遇見同樣為此風景而來的遊客,各國不同,他們他穿著總是簇新的衣著,現下流行的款式,大多流連在自認為需要用到那件物品的商店裡傷神。其實別說在異國遇見是此情此景,在國內其實更是如此,一季換過一季的流行,過時的那些一堆堆積累在櫃子裡不見天日卻也捨不得丟棄,家裡總是堆滿看似用得到的可疑雜物,或是頗為貴重卻一年用不到三次的奢侈品。
這讓我想起了從前自己很年輕時也是這樣,迷失在華麗的裝著下,總以為電視裡五光十色都是滿足自己一生所需的追崇,然而到頭來那些卻都成了自己煩惱的所在。
現在的我喜歡簡單到不行的事物,卻簡單越好。
一塊肥皂可以從頭到腳,9天長途旅遊的行李箱裡只放一半滿,大多是換洗衣物,而回程時另外一半的空間八成只塞滿茶包與一些伴手禮。
我並不是那種視物質如敝的人,對於別人這樣的生活也甚至是毫無意見。
不過當我身邊的物品少了,空間變多了,整理的時間變少了,時間變多了,我有更多的自由去完成我喜歡的事情,才真正發覺一個人的快樂從不是擁有多少物質來衡量,而是取決於對我自己了解的多少,那絕對不是從電視中催促花錢的廣告,也不是從名演員奢華的生活紀實,或是企業家一生的傳記中能深刻獲得的體驗。
盧梭幾乎是完全進入了崇高的精神世界,他的思想是先進的,不管在他的時代還是我的時代都是一樣的令人景仰,他懇切的語詞深烙在我的心中,我不得不去思考他每一句話的意義,以及他所推崇的生活方式與執行的可能。
並非每個人都喜歡這樣閒逸,所以盧梭也認為每個人都該有自己的方式,而不是一昧的去模仿。
雖然我認為身為一個人不可能離群索居,還是滿還著一種憧憬在心中取模擬那種生活的可能性,也許旅行時的我是可以接近那種至高狀態的,即便旅行結束時要從這種狀態抽離,也要短暫的體會這種“無”的境界。
這種無即是當“我”離開,而另一個祂隨至。
瞬即能感受到生命的豐富踏實,於此刻什麼也不求,什麼也無缺的一種圓滿,而此刻我安住於平安,並且是永恆無法被剝奪的。
我感到從來沒有一刻能比此時更接近我自己,
因之我也更貼近神了。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