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 芙蓉樓送辛漸)
樸月編著的《浪漫古典情》中,他曾對此詩指:
美玉有幾種特質,堅硬、溫潤、晶瑩剔透、無玷無瑕。
冰也有幾種特質,瑩潔、清純、透明、無色無味。
冰放在玉壺中,那一種潔淨、堅貞、晶瑩、明澈,不言而喻。
「一片冰心在玉壺」,是接近完美的品德。讀罷龍應台博士的「政治人的人文素養」演講,我頃刻間想到的,便是此詩。縱然,人文素養的「真誠惻怛」跟個人內涵的「一片冰心」,當然並不對等。可是,同歸殊途,我認為道理也在於教誨我們如何在「眾說紛紜、真假不分的時代中」,看到「水裡的白楊樹影」、在「迷宮中認識星座」以及「沙漠玫瑰」的溯源,對不同價值進行正確的判斷。
成長於八十年代的香港,在喧鬧卻「多采多姿」的城市中體驗人生,我:(一) 幸而沒有被恐怖動盪的政治玷染。我想嚴格說來,八四中英會談、八九民運、九七回歸,甚至於最近的七一遊行事件,未能對香港這群「旁觀者」,釀造身心結構上的扭傷及影響。大多所謂呼天搶地的悲慟,只是在價值多元化的時勢下,平添著小火花。到底有多少人可真正體會及看透前因後果,我不敢下論;(二) 也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及社會栽培。家人的正面薰陶與香港填鴨式教育制度互相抗衡,令我可以在知識層面外孕育了自己的原則及信念;(三) 成長後面對的世界尚算「美好」。世界,其實沒有完美及公平,只是憑藉我有限的認知力、思維及經驗,險勝了醜陋的一面。基於以上三點,我成為幸福的一群、亦慶幸擁有有能力去思索及理解龍教授此篇真率精湛的演講。我雖不是政治人,但對追求判斷價值的能力,仍是力行不怠。故此,我十分同意龍教授對「人文素養」一詞,解釋為文學、史學及哲學上對人的滲透度。
雖然自己談不上為文學研究生,但也欣賞過好些經典及著名的文學,因此很贊成龍教授所說:壞的文學,壞的作家,暴露了他們的愚昧;好的文學、好的作家,使我們看到愚昧;偉大的文學、偉大的作家,使我們看到愚昧的同時,亦同時「認出自己的原型而湧出最深刻的悲憫」。文學大多提供了「空」予我們思想,亦讓我們尋得「現實背面更貼近生存本質的現實」。「空」與「實」互相存在及映照,令我們可從多層面去判斷多個現象的價值,更看清自己。正如曹雪芹的《紅樓夢》,它是最浪漫的現實寫照,在眾多人物中,我們找到多少個自己的投映?我可是剛烈機智、但自尊心過強的賈探春,還是賢慧玲瓏、卻要附和世俗的薜寶釵?觀「紅」已多次,箇中體會的深思及反省真不可盡錄。我想,對文學的欣賞及研究,確實令我們得到多範疇的感覺,心靈比較敏銳,不只限於單層化的思考。
哲學,很宏博的說法。龍教授說其為「啟蒙」,令人易明了。我們看事情,很容易被表面綑綁著思想。我們應抉目而視,站在遠大的穹蒼中,回看目前的事、認定位置…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吧。米蘭昆德拉的《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輕》,談及到尼釆的Das Schwerste Gewicht - 最沉重的負擔。重及輕,是殘酷還是美麗?想一天也想不透?非也。以哲學形式面對人生時,我們要懂得於更廣闊之領域、宏觀的角度中尋找問題的出口,不要作繭自縛。
史學。在鑑往知來、Einmal ist Keinmal -只有一次便等如從來沒有(德國諺語)的理念下,我們要知道過去及一切的源來,才可辨識整件事情的意義及價值。就如,香港的、國內的、台灣的以及海外的華人,同是中國人罷,卻各有不同的背景及文化經貿發展,很難了解大家對祖國的愛恨矛盾。如單單批評香港人沒有民族意識,既不似「中國」人、又絕不是英國人,就是因不了解香港殖民歷史而下的不公平論點。又正如,沙漠玫瑰,也只有有心認識它的人,才惜其價值。現時,美國以及聯合國與「邪惡」國家的戰爭、俄羅斯與車臣的血腥激鬥等等……其中對對錯錯,我們也應先知道一切源由,才可批評。
當人文知識進入人的認知本體,滲透我們的生活及行為後,才為素養。政治人需要人文素養,才能以正確的價值判斷力,以關懷為本,好好的管理一個地方。而我們為公民,當然也應該力求人文素養,不要迷失於荒郊野外的迷城內。正如存放了一片冰心在玉壺吧﹗
稚拙的我,也絕對希望能於雲譎波詭的迷宮中,仰天欣賞如鑽、如螢的星星,在星羅棋佈的夜空中,看到一些看不見的東西、認清自己的位置、走出一片清朗煦晴的新天地。
最後,不知香港特首有否欣賞過龍教授此篇佳作?如是,香港仍是充滿希望的。
(惜031103)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