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星期天,跟丈夫走進了科學館,發現有HK$50半年香港七館 (孫中山紀念館、香港文化博物館、香港藝術館、香港海防博物館、香港歷史博物館、香港科學館以及香港太空館) 通行證,於是便申請了。一來,我們立即免了HK$45的恐龍化石展覽收費,二來,又可以在接著26週內穿梭各大文化歷史等博物館,欣賞不同文化、歷史以及科學的精彩展品,真是個一舉百得之選。
唸大學的時候,最喜歡逛的地方便是歷史博物館與太空館及科學館。前者,跟自己主修的科目有關吧,不少同學也希望畢業後可擔當館長一職;而後者則愛看那些有關太空不可思議的電影…還是360度大銀幕的,以及專愛獃於小雞出生的氧氣箱前,等待小雞破蛋而出的一剎那。那時,跟小男友進進出出各個博物館,已經是最佳節目,也蠻有藝術氣質似的﹗畢業後,忙著工作、忙著戀愛、忙著東東西西大大小小事情,這份閒情已經消失得不知所縱。
直到婚後,有心把工作量降低後,曾遺失的種種閒情才一併再次湧現,當然這包括是寫作。曾經有朋友說我絕對是個附庸風雅的人,竟然有心情寫文學、談文化、論文藝,就是進修翻譯時也只選修有關文學的科目而放棄賺錢最多的財經及法律翻譯範疇,將文藝與實際工作混為一談,浪漫得無藥可救。可是,事實上,我也只是個不折不扣的都市人,仍愛於週末到尖沙咀、銅鑼灣等Hub of The Shopping Centre (購物區中心) 消磨時間,逛逛各大商場、研究新出時裝以及化妝品、嘆個下午茶…好不寫意﹗所以,千萬別誤會我是個自鳴清高的人。盡可能,我也只是個現實逍遙人。
這次,這個半百元七館通行證,令我得出一個結論:香港人,愈來愈關心政治股市,卻愈來愈少人欣賞文化了 – 即使西九龍文化廊的興建,又好像說明香港不是文化沙漠?﹗但那天,當我們走進科學館以及歷史博物館時,場面未至冷清,但人流卻比從前少了許多。可能是鑒於這個緣故,政府便推出了如此化算的通行證,以吸引人流。
我想,香港是否文化沙漠,不少學者,如也斯等已經著力研究過。大概認為因為我們從前是英國殖民地,向來也把自家的文化邊緣化,既不是正式繼承中國源遠流長的文化道德體系、也不著染半點英國莎士比亞的文學氣息,唯有只好認作第三身,以經濟文化掛帥,成為好些人眼中的文化沙漠吧﹗
然而,一個經濟發展強大的國家,人民對文化的熱衷卻不是需要compromise的東西啊。Compromise – 這字近日很流行,因為香港特首曾蔭權先生曾說「we promote democratic development without compromising social stability or government efficiency」….(我們在不損害社會穩定或政府管治效率下致力推動民主發展…compromising一字指損害或妥協。似乎有「得一便不要想二」的看法。) 但看看日本、看看德國﹗他們經濟強盛,但人民在文化的堅持上卻是世界數一數二的。而這種堅持,也絕非連群結隊,不知就裡誓保皇后碼頭的一種﹗或許,這只是人民素質的問題了﹗
觀現在的香港教育制度,把初中的歷史文學地理等學科成為綜合科別,以融入社會經濟與民生發展為主題。無疑,時代進步,萬事講求變化是好的,可是那是否助長實際主義的蓬勃嗎?我承認,大學選科一向以專科、商科以及理科為重,什麼文學、歷史等等,也只是賺不到錢的學問。而這個主流,從工業革命起已經油生,絕不可改變了。但是,在基礎教育上,一個人的思想及修維,似乎仍然有賴那些賺不到錢的學問吧﹗
到不到博物館參觀,當然不反映一個人的素質。最重要是,心繫那裡。是金錢、還是享受逍遙而有真正內涵的人生。
(惜071018)
(附圖 - 青蜓及龍蝦化石 - 像水墨畫、很美啊﹗)
- 後記,長假在即﹗我也快跟丈夫離港一週樂逍遙,祝大家也有顆逍遙的心﹗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