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又要過年了,讓我想起了許多小的時候在北京過年的一些光景。
那個時候,和許許多多中國人的家庭一樣,家境不是很富裕,但年確是要過的,而且還要過得像那麼個樣子。
記得從臘八兒開始,到臘月二十三過小年,就已經有了過年的氣氛了。
臘八兒那天家里要買來好多大蒜,然後用醋將蒜泡起來,這種蒜在北京叫做臘八兒蒜。等到過年吃餃子的時候,就可以沾著泡蒜的醋就著那些被醋泡綠了的大蒜一起進食,別有一番風味。泡過蒜的醋有些辣嘴,能把嘴給辣白了。而被泡過的蒜卻不顯得辣了,一個兒一個兒底都變成翠綠翠綠的樣子,煞是好看。
小的時候放了寒假就去奶奶家,街坊鄰居的大人們一般都會買些鞭炮送給我們。那時候的炮沒有現在這麼邪乎,個兒頭大、聲音響。都是些小鞭兒。我們一般都把這些小鞭兒拆解開來,然後點上一枝香,跑到當院、或者當街,一個兒一個兒底放著玩兒。
等到了臘月二十三,大人們可就忙上了。記得那時奶奶和嬸嬸每天晚上都要在火上做過年的吃食,我們也樂得在一旁打個下手,總是覺得好玩兒。看著那些東西饞得不得了,忍不住就吃上了。
說起過年的吃食,種類可真是繁多,而且家家戶戶都是這些東西,也許是習俗傳承下來的結果吧。
那個時候整個國家都很窮,除了平常定量供應的一些必需品外,只有到了過年才會豐富一些。所以那個時候起個大早趕到菜市場排隊是一項很重要的事情。
從菜市場可以買來豆油、豆腐、帶魚、粉絲、粉條、食鹽、豬肉、羊肉、牛肉等等,總之,為了年夜飯和大年初一的美食,這些是必不可少的。
記得豆腐都要炸成豆泡,可以燉紅燒肉和白菜粉條。帶魚也是事先炸好。然後還要炸素丸子、炸咯吱盒、炸排叉兒等等。主食方面要蒸好多饅頭、豆包之類的東西。
為甚麼要將過年的食品提前做好呢?因為那個時候家家都沒有冰箱,所以要將食品提前準備好,然後在院子里放進一個大盆,大盆的上面在蓋上東西。就這樣利用天然的冰箱可以保存好長時間。這真是比較環保的辦法。
年三十兒那天大人們都回來了,乒乒乓乓底開始準備年夜晚,我們這些小孩子們跑到院子里放炮。說來也奇怪,小時候的大年夜在記憶中都是漫天飛雪,地上是白乎乎底一層雪,門框上都貼著春聯,而且住的又是古色古香的四合院,再加上匣子(收音機)里播著的京戲,現在回想起來總有一種遠古的感覺。
那個時候沒有電視,所以年夜飯之後,就是全家人一起來聊天、喝茶而已。
但午夜的餃子是不可缺少的。這也是一種古老的習俗。
午夜的餃子一定要吃素餡兒的,做起來相當麻煩。作料有白色、炸咯吱(一種小面丁)、胡羅卜、菠菜、韭黃等等,拌餡兒一定要用黃醬才好吃。
吃過午夜的餃子,我們這些小孩子們一般都支持不住了,一個一個底倒在炕上睡覺。
從大年初一,便開始東家串西家串,這個叔叔、那個二大爺的看個沒完,這是我們認為最枯燥的節目。幾天下來,年就過了,熱熱鬧鬧底一陣子,又恢復了往日的平靜,又開始了那一天一天艱苦的勞作與生活。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