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說中「弄死」了不少女角色 以成就故事的延續與精彩效果
說實在的 打從開始看書 就不愛這種寫作方式
讓女角生個甚麼怪病 或是忽然發生車禍猝逝
這些廉價的死亡戲碼 濫用程度可比韓劇中的眼淚
在我眼中 如此死法 只會讓我反感
不過 金庸小說某些角色的死
還頗可稱為蕩氣迴腸 記憶猶新
雖然有些施之刻意 但仍可記之
以下提出幾個可以討論的來說吧
程靈素之死──哭其愛情的抉擇
程靈素的一生,喜樂少之又少,哀傷黯淡卻填滿他的生命。他的死亡,是他最大的付出,付出他自己,為了胡斐。在他與胡斐結拜之時,他就明瞭自己早已出局了。那他之後的付出,又是為了什麼。為了愛情。背負著愛情傷痕的他,依然無怨無悔的付出。實在令人疼惜且又令人敬佩。他的死,我心中多的是哀傷與惋惜。這麼好女孩,為了第一次的愛情,就這麼的贈與了自己的性命。
程靈素的死帶給讀者的不僅只是一個好女孩的死亡,更可以讓讀者看見,一個人對愛的選擇的感慨。胡斐之於袁紫衣,程靈素之於胡斐,皆是如此。袁紫衣有她自己的苦衷,怨她不得。她也很愛胡斐啊。而程靈素對於胡斐,更是用情之深,甚至不顧性命。程靈素的死,最令人哀傷的是她對於愛情的抉擇,而非實質的死亡。她的對愛無怨,她的對愛無悔,她哀戚的眼神,她的蕙質蘭心,她的溫順體貼,她的聰敏過人,她的深諳內斂,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她愛裡的神態。她對於愛的堅持與抉擇,是我最為她難過的一點。如果她少那幾分執著,或許她會回到洞庭湖邊,繼續她的人生,縱然那是孤寂的。
[在金庸筆下不未見一個真正對感情豁達的女人。或許是我們中國傳統的思想禁錮,女人就是要專一,要癡情,要對愛無怨無悔,縱然是付出一切,甚至性命。未甚麼女人一定要這樣過,為甚麼女人不能像無塵道長一樣,對一份錯誤的感情放手。縱然思來惆悵,日後亦可笑談。為甚麼女人總要扮演著淚漣漣,空哀怨的角色。雖然我明白,真正的愛不是這麼容易磨滅的,但是,難道真會所有人都如此執著於一份感情?時間是會洗淨一切的,縱然再如何悲傷。金庸過於將女子們一致化,這是我看完所有金庸小說許久後的體悟。]
凌霜華之死──哭其生命之悲
金庸小說中處境生平最悲哀惹憐的,正是凌霜華。人說「虎毒不食子」,凌霜華之父凌退思利慾薰心,利用女兒不只,甚至逼女毀容,害女性命,無良至極難以形容。凌霜華與丁典的愛情,坎坷淒美皆可以奪金書之冠。霜華生十,不得與丁典相見,只能看著一盆花,作為比此存在的憑證。他們因花結緣,最終也因花死去。(丁典因為金波尋花而死)霜華為了丁典的性命,他自甘毀容,又被迫立誓永不與丁典見面,一切都是起於父親的貪念。霜華何罪?霜華的死,慘字了得。他被父親關入棺木之中,最終氣閉而死。
霜華對丁典的愛情很執著,但是他對於父親不敢有違,為了兼顧,他只有不斷的犧牲並被破傷害自己。當丁典練成神照經,溜出牢房偷探霜華之時,霜華的驚及霜華的喜,都敲響著丁典的心。當丁典知道霜華為了他,甘願自毀容貌,滿心激動及難過和憐惜。有霜華這樣的心,縱然他長的跟母夜叉一樣,那又有甚麼關係。霜華為丁典付出許多,丁典為了可以見到霜華親手擺放的花兒,他願意關在牢籠中,願意被人毒打,願意受苦。他兩人都是處境可悲,愛的可憐,不得不為他們不易的感情而落下幾滴淚水。
阿朱之死──哭其短暫的幸福
很多人覺得金書中最大的悲劇,就是阿朱的死去。但我並不這麼覺得。很多人覺得阿朱的死,是個錯誤的決定。但我並不這麼覺得。阿朱用自己的性命,換的不是段正淳的性命,而是未來平平安安的蕭峰。他要告訴蕭峰,復仇只會讓一切沒完沒了,只會讓自己沉浸在仇恨之中。所以他用自己的性命,告訴蕭峰這個道理,要蕭峰好好的活著。蕭峯在一開始或許體會不到,但是時間久了,他會明白阿朱的死難道如此簡單。等他明白了阿朱的愛是如此的深,他心中怎還會有怨?怎還會有仇呢?阿朱的死,不是為了段正淳的性命,而是為了蕭峯,蕭峯的安全與蕭峯的善性。阿朱將蕭峯從復仇的猛獸變回理性的人類,就不會將他再變成復仇的機器。阿朱的死是有深意的。
阿朱一生最耀眼的日子,是跟蕭峰在一起,阿朱一生最哀傷的日子,也是和蕭峰在一起。蕭峰一生最快樂的時光,是跟阿朱在一起。蕭峰一生痛苦的片刻,也是和阿朱在一起。阿朱的死,並不代表著蕭峰與阿朱的愛情結束了。阿朱的死,反而讓我們看見,蕭峰是多麼愛阿朱。多麼疼惜阿朱,多麼依賴阿朱。阿朱能生在蕭峰懷中,死在蕭峰懷中,縱然哀傷,卻是最最幸福的。雖然她的幸福是很短暫的。但是這短暫的幸福,對阿朱或對蕭峯而言,都是永恆的。只是,這麼美好的感情卻如此短暫,叫人如何不為之一哭呢?
阿紫之死──哭其無知的愛情
阿紫不是個好姑娘。但他是個深情的小姑娘。他只是不懂得愛的方式。他喜歡蕭峰,想要蕭峰疼他像疼阿朱一樣,但他心中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想想一個15歲的女孩子,對愛情他能有什麼方法?他只能出自本能行事。用毒針射蕭峰,他只是單純的想要讓蕭峰多接近他一點。不要每次都是他提到阿朱,蕭峰才會多瞧他一眼。他只是想要照顧蕭峰,讓蕭峰知道,他也可以好好照顧他。阿紫的心中其實是很寂寞的,沒有人知道,他想要蕭峰疼愛,而蕭峰只是為了阿朱的遺言才接近他。那樣的苦楚,那樣的難過,阿紫從未表現出來。他用偏激極端或是邪惡的方式(放人鳶夠殘忍吧?),作弄別人,讓自己覺得自己其實沒那麼悲慘。不否認阿紫真的很過分,但也不覺得他不值的同情。當蕭峰自殺之後,阿紫衝出來的一瞬間。心中真有股激動。以下幾個片段,讓我難過不已。
見原文:﹝阿紫凝視著蕭峰的屍體,怔怔的瞧了半晌,柔聲說道:“姊夫,這些都是壞人,你別理睬他們,只有阿紫,才真正的待你好。”說著俯身下去,將蕭峰的屍體抱了過來。蕭峰身子長大,上半身被她抱著,兩腳仍是垂在地下。阿紫又道:“姊夫,你現下才真的乖了,我抱著你,你也不推開我。是啊,要這樣才好。”﹞想像阿紫對著蕭峰的屍身喃喃自語,大風一陣,紫衫飄動。不禁一陣難過,難以遏止。
另一段:﹝阿紫抱著蕭峰的屍身,柔聲叫道:“姊夫,咱們再也不欠別人什麼了。以前我用毒針射你,便是要你永遠和我在一起,今日總算如了我的心願。”說著抱著蕭峰,邁步便行。
群豪見她眼眶中鮮血流出,掠過她雪白的臉龐,人人心下驚怖,見她走來,便都讓開了幾步。只見她筆直向前走去,漸漸走近山邊的深谷。﹞下面一段寫的真好。想像著阿紫眼眶鮮血流出,掠過臉龐,抱著蕭峰的屍體,緩緩的步向雲封霧鎖的斷崖。大風飄飄,阿紫的紫衣,和臉頰上的鮮血,映著阿紫臉上的堅決。
岳靈珊之死──哭其深情的犧牲
岳靈珊前半生無憂無慮,是個真正快樂的小姑娘。其天真爛漫,雖偶有小姐脾氣,但卻不似郭芙如此囂張討厭,他愛玩好動的性格,算是十分討喜的。前期與後期的岳靈珊有著很大的差別,主要就是因為林平之的影響。岳靈珊一生最大的哀傷(或說悲哀),就是林平之的無情無義。但他一生最大的快樂,卻是和他的小林子一起比劍,一起在華山上遊玩,一起唱著「姊姊妹妹採茶去」。這些快樂對於岳靈珊是永遠的回憶,但林平之的無情,在他記憶深處,應該是永遠的記憶。縱然他似乎沒有怨他怪他,但是他心底深處應該是充滿哀傷的。畢竟是自已的愛人間丈夫嘛。
為了愛情,他不怨情人有多無情,他不怨情人是否珍愛他。他明白小林子的最心底,一定愛過他的。這樣的相信,便送了他的性命。在死去之前,他依然堅信著他的小林子不是故意的。他對林平之依然充滿愛戀,依然出滿愛情。在岳靈珊的愛情中,沒有什麼比情人更加重要。他原諒林平之(也談不上原諒,他根本沒有怪他),用自己去成全愛情,成全復仇的林平之。岳靈珊的死,令我不勝唏噓,人真的可以為了愛人,如此深情的付出嗎?岳靈珊給我的感覺很傻很癡,他那麼深情,換來的是自己的心頭熱血,他的愛人如此無良,他卻依然為他掏心掏肺,他愛的好傻,令人不得不憐,不得不同情。
喀絲麗之死──哭其為政治的犧牲品
所有女角的死,最令我覺得不值的,就是喀絲麗。痛恨陳嘉洛為了自己政治,自己的反清,犧牲了喀絲麗。最後還口口聲聲的說愛喀絲麗。如果真愛他,為把他送入虎口嗎?(怒)喀絲麗天真單純,沒有任何心計,對陳嘉洛更是百分之兩百萬的信任,而陳嘉洛竟然捨得讓他去當那偉大的瑪米兒。喀絲麗他不偉大,他只是為了陳嘉洛,為了他的情人,為了愛。要破除自己長久以來的信仰,需要多大的勇氣嗎?阿拉說不能自殺,這是喀絲麗信了一生東西,要他自殺,比殺了他還難。但是為了救情人,他願意深入火窟,願意面臨他信仰中最可怕的懲罰。這是心靈的交戰,其痛苦程度可想而知。但喀絲麗還是做了,為了陳嘉洛,為了陳嘉洛的反清。
金庸意圖創造一個完美的天使,就是喀絲麗。最後他希望有個淒美的結局,但我可不這麼認為!喀絲麗的死,過於牽強,過於的刻意營造喀絲麗對陳嘉洛的愛。也明顯的降低了喀絲麗的智商。前面雖然將喀絲麗塑造成一個單純的女孩,在皇宮中又賦予了他勇氣與機智,但又在最後來個甚麼大犧牲。不懂為甚麼要把女主角搞死,然後來個天悲地働,自已為留下完美的永恆哀戚。事實上我只看到了被刻意寫死的女主角和腦殘到爆炸的男主角。(你去看看新修版的書劍恩仇錄,就更可以印證以上的話了。。。)
李莫愁之死──哭其為情生恨
李莫愁人生至少有一半,活在復仇、痛苦、怨恨之中。只有和陸展元在一起的日子裡,他才是個溫馴的女子。(不然陸展元會喜歡一個潑婦嗎?)之後的分手,是他愁苦的開始。沉浸在仇恨中的李莫愁,他沒有感情,沒有善念,他只知道世人都欠他,都背叛他,都是可恨的。連他相信過的展元,都不要他了。在這其中,他作繭自縛,無法逃出情恨的網。他愈是掙扎,仇恨愈是將他愈捆愈緊。在分手與情人另有愛人的醋海中,怨忿裡,李莫愁成了萬惡魔頭。曾經他是有愛的,他是溫順的,但是愛情改變了他。有人遇到愛情,更加溫婉,那是他運氣好、本性好,像李莫愁這種人,遇到愛情,他將被滋潤,但遇到情變,他們比誰都可怕。李莫愁於情愛的痴傻,令人難以想像。在他被火舌吞噬之時,他仍想著陸展元。如果讓陸展元知道,真不知他會以什麼反應。如果有個人這麼愛著自己,或許什麼都值了。(嘆)
我覺得李莫愁的死,算是金庸小說裡女角色死亡中,最可稱為蕩氣迴腸的。李莫愁這個角色,不算是神鵰中吃重的角色,但是個人色彩非常濃厚,令人印象非常深刻。李莫愁的死,可說是順著故事發展而形成的,但會如此蕩氣迴腸,或許超出金庸預期。李莫愁不是個楚楚可憐的角色,他多的是可恨可憎的特質與壞心腸。但是他的死,卻不那麼令人厭憎,反而有那麼些同情與同哀。李莫愁的死也暗合著神鵰的「情」,縱然是由愛生恨,由愛生怨。
全文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