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足道在倚天譴兩回出現之後,便消失無蹤,戲份跟郭襄差不多份量,甚至更少。但是我莫名的喜歡何足道這傢伙。對何足道只有幾字考語,「疏而不狂,傲而不驕」。何足道這個人物的設計很簡單,一點也不複雜。一開始就定位成一個有些狂傲卻又知道謙遜的人物。何足道在崑崙山一帶享有美名,朋友贈他一個外號,叫「崑崙三聖」。好笑的是他自己覺得這樣太「狂傲」了些,便把自己的名字改成足道。這樣人家唸「崑崙三聖何足道」,便不覺得他驕傲了。這也真是忒好笑了點。何足道對己要求極高,也自知自己極有實力,所以心中也自有一股傲氣。但是何足道的性格,極為文謅謅,一切以禮相待,所以其疏狂,卻也不怎麼外放。何足道對自己的能力有很高的肯定,卻不驕矜自滿,這點是我很喜歡的。其韜光養晦,卻又不失氣節,且保有那股傲氣。因此給他八字考語,「疏而不狂,傲而不驕」。
何足道出場,是先聞其琴音,再見其形貌。一曲《空山鳥語》,又一首《百鳥朝鳳》,引起了郭襄的好奇心。那時的何足道算是個頗為落寞的人。一個人對鳥彈琴,一個人獨自下棋,一個人獨自武劍,雖稱琴聖、棋聖、劍聖,卻一個知音也無,甚是可憐。郭襄一方面喜愛交朋友,另一方面又覺自己的遭遇與何足道有些相似,又看他下其頗有興致,所以便與之交談了。何足道的容貌,金庸寫的不多,僅僅用一句話帶過,不過這樣的人物,也不需要太多的言詞形容了。關於何足道的形貌,原文如下:﹝郭襄見這人長臉深目,瘦骨棱棱,約莫三十歲左右年紀。﹞何足道的個性中有股「癡」氣,郭襄稱讚他的琴彈的好,他便急急忙像郭襄討論琴音之事,而郭襄也不是羞怯怯的小女孩兒,兩人變相談甚歡。
書中何足道對郭襄的神態,可以確定的是,這位崑崙三聖先生對郭二小姐的確是有點情意的。初次見面時,兩人談及音律,郭襄以一首《考槃》相贈何足道,稱讚何足道是有為隱士。不僅猜中了何足道集墨無侶、形容憔悴的心事,更讚他有著高潔的志向。哪知何足道不僅感其為知音,更發癡般性沖沖的尋找郭襄,只為了將自己譜好的曲子彈給郭襄聽。何足道這股癡氣,很是可愛,也有著自己的品格。何足道雖癡,卻不像段譽那般窮追不捨,甚至讓自己都不像個男人了,我不喜歡段譽這樣,但是他的脾氣確實好的很呢。何足道眼巴巴的抱著琴到處尋找郭襄,見了郭襄,順便教訓了衛天望等人,但是他一心顧著彈琴給郭襄聽,根本沒把其他人放在眼裡。因此,還被潘天耕刺了一劍。原文如下:﹝何足道全心沉浸在琴聲之中,似乎見到一個狷介的狂生在山澤之中漫游,遠遠望見水中小島站著一個溫柔的少女,於是不理會山隔水阻,一股勁兒的過去見她。。。忽然間左肩上一痛,他登時驚覺,抬起頭來,只見潘天耕手中長劍指著他肩頭,輕輕刺破了一點兒皮膚,如再不招架,只怕他便要挺劍傷人,但琴曲尚未彈完,俗人在旁相擾,實在大煞風景,當下抽出半截斷劍,噹的一聲,將潘天耕長劍架開,右手卻仍是撫琴不停。 ﹞
何足道用琴音向郭襄微表情意的片段,原文如下:﹝左手按節捻弦,右手彈了起來。郭襄只聽了幾節,不由得又驚又喜。原來這琴曲的一部分是自己奏過的《考槃》,另一部分卻是秦風中的《蒹葭》之詩,兩曲截然不同的調子,給他別出心裁的混和在一起,一應一答,說不出的奇妙動聽,但聽琴韻中奏著:「考槃在澗,碩人之寬。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天一方。。。碩人之寬,碩人之寬。。。溯回從之,道阻且長,溯游從之,宛在水中央。。。獨寐寤言,永矢勿諼,永矢勿諼。。。」郭襄心中驀地一動:「他琴中說的『伊人』,難道是我麼?這琴韻何以如此纏綿,充滿了思慕之情?」想到此處,不由得臉上微微一紅。只是這琴曲實在編得巧妙,《考槃》和《蒹葭》兩首曲子的原韻絲毫不失,相互參差應答,卻大大的豐瞻華美起來。她一生之中,從未聽到過這樣的樂曲。﹞
何足道武功不弱,光是他一邊彈琴一邊和少林派那三個的傢伙對打,他還勝了,便可以顯現他的功夫了得。在少林寺留簡挑戰,便嚇的一干少林僧急急忙忙的,這也真是好笑呢。何足道凌空將挑戰書放在降龍羅漢手中,少林僧中大概只有寥寥數人可以做到吧?只是何足道運氣不好,遇到了覺遠大師和張君寶這兩個練過九陽神功的人,受了些打擊。其實只要將打鬥拖長,他必可看出覺遠有著深厚內力,卻一點武功也不會,至於張君寶的三拳兩勢,何足道自也可以輕易解決。光憑武功實力,何足道或可挑了少林寺,只是他看張君寶這樣小小孩兒,就有如此功力,便飛奔離去。殊不之,少林僧中實沒有幾個人內功高於張君寶了。這是何足道的急躁,也是少林寺的運氣。之後何足道在崑崙山開創了崑崙派。可惜倚天中崑崙派後人也忒不爭氣,削了何足道的面子。像什麼鐵琴先生何太沖和班淑嫻,人品也真是差勁了很呢。沾污了他們開派祖師的威風。(哼)
何足道與覺遠和張君寶相鬥的片段,原文如下:﹝何足道正自全力與覺遠比拼,顧不得再抵擋張君寶這一掌,噗的一下,肩頭中掌。豈知張君寶小小年紀,掌法既奇,內力竟也大為深厚,何足道立足不定,向左斜退三步。覺遠叫道:「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何居士饒了老僧罷!這幾劍直刺得我心驚肉跳。」說著伸袖抹去臉上水珠,急忙避在一邊。何足道怒道:「少林寺臥虎藏龍之地,果真非同小可,連一個小小少年竟也有這等身手。好小子,咱們來比劃比劃,你只須接得我十招,何足道終身不履中土。」﹞
全文完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