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隱無題詩口頭報告
何處哀箏隨急管,櫻花永巷垂楊岸。
東家老女嫁不售,白日當天三月半。
溧陽公主年十四,清明暖後同牆看。
歸來展轉到五更,梁間燕子聞長歎。
李商隱無題詩歷來眾聲喧嘩、爭論不休,難有一定論。此首乃無題四首「來是空言去絕蹤」、「颯颯東風細雨來」、「含情春晼晚」、「何處哀箏隨急管」之末首,為一七言古詩。本篇希望能透過各家說法之釐清、字句之間的明白、詩句之間的串聯如何,來為這首詩呈現一較清楚的樣貌。以下條列字句之注釋與各家箋評,再於最後作一小結,就教於大家。
一、字句注釋:
- 箏:箏是撥弦樂器,戰國時已流行於秦地,故又稱「秦箏」。[1]
- 永巷:猶深巷。[2]
- 楊:木名。與柳同科異屬,惟枝上挺,其實亦成白絮飛散。但古詩中楊柳常通用,如垂柳亦稱垂楊。[3]
- 東家:此用宋玉〈登徒子好色賦〉:「臣里之美者,莫若臣東家之子」的典故,東家之女是美女,比喻自己是美才。[4]
- 售:(1)賣(2)買(3)引申為酬謝(4)推行、施展(5)指女子得嫁
(6)達到所期望的目的[5]
此處當指(5)之意。
- 白日:(1)太陽、陽光(2)白天(3)時間(4)人世[6]
筆者以為此處作(4)解較恰當。
- 當:查到的資料一有九解。[7](1)對著,向著。(2)擔任(3)抵辭(4) 承受(5)把守(6)應當(7)如(8)將要(9)猶在
資料二有另四解。
「當」作介詞解釋有四解:(1)在…時候(2)在…人在場時(3)在…..期間(4)出現或發生在一個特定的地點[8]
筆者以為此處作介詞(1)解或較妥,強調「白日」一詞。
- 溧陽公主:簡文帝女也。年十四,有美色,侯景納之。[9]
- 牆:嗇有節儉收藏之意[10],《說文》:「牆,垣蔽也。」
10. 歸:(1)古代女子出嫁(2)返回,回來。(3)歸還(4)辭官回家(5) 死(6)投案自首(7)合併(8)趨向(9)用在重疊動詞間,表示不相干或無結果。如:玩笑歸玩笑。[11]
此處應作(2)解。
11.
五更:(1)年老致仕而經驗豐富的人(2)舊時分一夜為甲、乙、丙、丁、戊五段,謂之五更,也叫五夜、五鼓。[12]
此當作(2)解。指天將亮時。
二、各家箋評
1.吳喬:東家老女自比,溧陽公主比令狐綯。[13]
2.何焯:此篇明白。溧陽公主,又早嫁而失所者,然則我生不辰,寧為老女乎?鳥獸猶不失伉儷,殆不如梁間之燕子也。
3.姚培謙:前四句寓遲暮不遇之歎,「溧陽」二句,已逢時得志者相形。「歸來」二句,恐知己之終無其人也。
4.屈復:貧家之女,老猶不售,貴家之女,少小已嫁。故輾轉長歎,無人知者,惟燕子獨聞也。
5.馮浩:無鹽自喻,「溧陽公主」比令狐。末二句重結「歸」字,聞長歎者只有梁燕,令狐之不省,言外托出矣。
6.劉學楷、余恕誠:以貧家老女無媒不售、自傷遲暮與貴室女子得意行時,遊春賞景相形,以喻寒士之落拓不遇與貴顯子弟之仕宦得意,顯用感士不遇之傳統托喻手法。
7.程義:思慕情人、輾轉反側,而不可得也。[14]
8.黃盛雄:乃義山借老女婚事不遂,喻己之不得志。[15]
筆者較贊同托喻之說,即李商隱以此詩抒發一己之不得志也。而以令狐綯比之知說法似仍待確,恐有附會之嫌。
三、此詩試析
由首聯之哀箏之「哀」、管之「急」,帶出詩人心內之抑鬱與情深知懇切,再以「永巷」之幽深漫長作對映,似可略窺詩人深沉的無奈。接著頷聯與頸聯作一對比,以老女之蹉跎未嫁與溧陽公主嬌貴受寵之身相對,更顯出東家老女之有才無命;再以「白日」與「清明」對映,「白日當天三月半」乃指其所處之盛時即將過去,「三月半」為暮春之際,引伸出繁華不再之意。「清明」主要是帶出春末夏初之回暖天氣,東家老女跟著別人一同在牆邊觀看宮中的歡樂宴遊。末聯以東家老女歎自身之不被親愛而結,她由宮中回來之後輾轉難眠直至五更天,天都快亮了,而只有燕子聽見她的唏噓聲。
詩人由東家老女之有才貌而未嫁,借喻高才質美如己之賢士未得重用,感傷之情,漫溢於字裡行間。
[1] 《現代漢語大辭典》頁1778,王同億編,海南出版社,1992年12月。
[2] 劉學楷、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頁1472,洪葉文化出版,1992年10月,台北。
[3] 《辭源》頁1604,商務印書館,1991年,北京。
[4] 此說參黃盛雄〈李義山無題詩研究〉,台中師專學報,1984年6月。
[5] 《現代漢語大辭典》頁1253,王同億編,海南出版社,1992年12月。
[6] 《全唐詩大辭典》頁511,語文出版社,2000年9月,北京。
此處(4)人世。引杜牧〈忍死留別獻鹽鐵相公二十叔〉:「青春辭白日,幽壤作黃埃。」
[7] 《全唐詩大辭典》頁565,語文出版社,2000年9月,北京。
[8] 《現代漢語大辭典》頁262,王同億編,海南出版社,1992年12月。
[9] 參劉學楷、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頁1472,洪葉文化出版,1992年10月,台北。
[10] 《現代漢語大辭典》頁1067,王同億編,海南出版社,1992年12月。
[11] 《現代漢語大辭典》頁483,王同億編,海南出版社,1992年12月。
[12] 《辭源》頁132,商務印書館,1991年,北京。
[13] 箋評1~9之說法皆直接取自劉學楷、余恕誠《李商隱詩歌集解》頁1473~1481之相關整理,洪葉文化出版,1992年10月,台北。
[14] 參程義〈李義山無題詩試探〉,《中華學苑》第39期,1989年10月。
[15]黃盛雄〈李義山無題詩研究〉,台中師專學報,1984年6月。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