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好的在森林舉行這曼陀羅集體創作,終於在3月30日這天成局。
本次參加曼陀羅集體創作者:盧碧悅(帶領者)、曉菁、小樹、湘羚、如芽、Eva
以下是活動流程圖像紀錄:
圖2:原點
圖三&圖四:靜心冥想後,開始個人的曼陀羅創作...
圖五:個人曼陀羅創作圖
圖六、圖七:集體創作...
圖八:即將完成的集體創作...
圖九:完成囉!
圖十:貼圖在「重慶12號森林:我們的能量秘密花園!」一面木牆上...
以下活動心得分享由 Eva 所寫。
前言:
在我寥寥無幾的幾次畫曼陀羅的經驗裡(確切地說,這次還是印象比較完整深刻的一次),每次畫曼陀羅都是在一種微妙的矛盾心情中進行。我自己從小就對美勞這類要動手的事情很沒信心,久而久之便成了習慣性不去碰觸。雖然若干年前因緣際會碰了一段時間的油畫和素描,多少發現自己這方面也不是真的那麼不行,但平常時日裡還是習慣性地不太會對畫畫產生興趣。然而”曼陀羅”畢竟是一種會喚醒人內心那個好奇寶寶的神祕事務,也是一種自我探索的方式,於是,想畫又不想畫的心理於焉產生。從來,畫曼陀羅之於我,總是始於腦袋空空,終於畫出來”耐欸安捏?!”。
照著老師對沒啥畫曼陀羅經驗,不知從何開始的成員的提點,我在黑色色紙上的圓裡面胡亂畫些線條區隔成若干小塊,再在小塊裡隨性或著色、或畫圖案、或繼續畫線條,直至我覺得不想或不知該繼續畫什麼為止。接著,大夥剪下自己畫的圖在集體創作圖紙上找個安身立命的位置,同時從那個地方開始集體創作的部份。看著大家剪出來的圖我才知道,原來我們不一定只能畫在那個圓裡面,心想,怎麼那麼早就給自己下了個框架了呢?或許學習這事兒就是從框架裡開始的吧!沒了那框架,甚至那些更小的框架,似乎也很難再繼續畫下去哩!可為了不甘於那個既定的框架,我硬是在自己剪下的圓形上半隨性地挖了幾個洞,然後,就產生了沒有特定意識下隨性做出的”耐欸安捏”的結果,看著就像個凶惡陰沈的臉譜。
於是,我的集體創作便是幫這個臉譜畫上下半身。
在參與&目睹集體創作的過程中,有時會覺得某人畫的某筆頗有神來之筆,繼續畫下去卻又嫌凝重,看著有些區塊的變化從清新慢慢轉為沈重,也有某些時候會在心中喊著”這樣就好了,別再疊上去了”,唯一不變的是對在確定所有人都收筆之前它到底會長成什麼模樣的好奇。
這次的曼陀羅創作,我畫了一個完全不會在我腦海中出現的圖像,一個讓我感覺並不怎麼舒服的圖像,或許這正反映出我現時的某種身體或精神狀態吧!對能量有研究的夥伴覺得這個圖像令他感到頭暈,要我多注意心血管方面的問題,建議帶著礦石在身上,從中汲取正向能量。
後記:過來中國後,立刻翻出朋友送我的一串貓眼石手鍊帶上,願好的能量將我帶去好的狀態。另,昨天和室友分享這次曼陀羅集體創作圖的相片,讓她猜哪個部分是我畫的,我只提了個示:那是我自己畫之前完全無法預料會出自我的手畫出來的結果。結果她一次就猜中了。。。
※備註:
「圓」是地球、是生命之花、是受精卵,是萬事萬物在其中循環遞嬗的舞台,其中可以孕含無限變化,因此可以照見「一切萬有」的片段,成為展現宏大宇宙的一點縮影。
在圓形中創作,是Mandala的基本形態。梵語「Mandala」中文譯為「曼達拉」或「曼陀羅」,西方則譯為「唐卡」。它的字義是指「土壇」、「道場」以及「聚集」、「輪圓具足」的意思。「繪製曼陀羅」是藏傳佛教非常神聖的大事,因為它代表的不僅僅是完成一件美術作品,更在整個創作過程中,將神佛信仰與靈性修練相結合,透過全心全意的專注投入,既詮釋了經文,表達了對神明的禮敬,更鍛練了對世間事理的領悟。近年來,西方心理學界已在「藝術治療」的領域納入「繪製曼陀羅」的活動,因為在繪製與創作過程中,不但令人擁有專注、靜心、和諧的神態,更能激發隱而不顯的創作力與觀察力。「集體繪製曼陀羅」則更能透過群體的互動、交流,激盪出意想不到的療癒及成長效果。
在「重慶12號森林」舉辦第一次「曼陀羅集體創作」活動,由「能量圖騰」畫家盧碧悅老師主持帶領...
本活動相關說明:
曼陀羅 MANDALA 來自梵語。曼陀羅常出現在宗教的圖型中,常用以表達其宗教的宇宙模型或表達宇宙真實”萬象森列,通融內攝的禪圓”。分析心理學家榮格也將曼陀羅應用到心理治療中,以創作的曼陀羅來探索內在深層的世界,進而洞察、整合自我。曼陀羅是在圓形中創作,”圓”有”凝聚” ”融合” “圓滿”的力量,我們每個人都是宇宙的呈現,透過曼陀羅創作的過程而達到專注與靜心,進而開啟內在的小宇宙連結到”本我”的力量。借由曼陀羅集體創作,打開界線並開啟創造力與包容力,由多人合作繪製一張曼陀羅來集結融合群體的能量,將這能量為個人與群體祈福。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