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06-06-26 01:20:51| 人氣109|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電影導覽-【那年陽光燦爛】§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智利導演安德烈伍德 (Andres Wood)2004年拍的《那年陽光燦爛》,是一部以他自己童年經驗為題材的半自傳性電影,講述一九七三年智利政變時,十一歲的安德烈伍德在國家社會失序年代裡的童年經驗。當年的智利正與南美其它國家一樣吹起革命風潮,左派群眾支持的領導者阿葉德(Salvardo Allend)當選總統,但仍平息不了智利國內的內戰。與右翼暗中結盟的美國政府中情局(CIA)計畫性的要謀殺阿葉德,終於在一九七三年九月十一日炸毀總統府後宣佈阿葉德自殺。而電影中的主人翁岡薩羅也因為結交了住在貧民區的好朋友瑪秋卡與希維娜,童年的生活似乎也面臨了一場左派與右派的情感戰爭。

如果說青少年文化的趨勢來自主流社會的影響,那在社會失序革命興起的社會中成長的青少年會產生什麼樣的成長文化,他們成為大人後又會怎麼回顧成長時的回憶。對於電影中的三名青少年瑪秋卡、希維納、岡薩羅而言,一條劃分城市的河分的不只是貧民區與中產社區的不同而已,它也劃分了大人世界加諸在他們各自身上的政治立場。

《那年陽光燦爛》是一部政治電影,當年暗中策劃智利政變的資本大國美國政府,如今亦遭受到911市貿大樓第三世界國家的報復行動,讓身處現代的觀眾反思帝國資本主義在現今世界種種影響。而對於人民而言,左派與右派的爭戰所帶來的苦處往往只能在牆上發洩而已。影片中有個畫面是路人行經的馬路旁有面牆給左派寫上「不要內戰」,後來內戰越演越烈,同一面牆給右派塗改了,變成「要內戰」,最諷刺的是,當9月11日美國轟炸了智利總統府,軍人政府奪取政權後,那面牆給白色油漆蓋上了,只變成不能說話的白色恐怖。(有點諷刺的,曾歷經美國策劃政變的導演安德烈伍德長大之後是到紐約受的電影訓練後才開始拍電影的。)

《那年陽光燦爛》也是一部情愛電影,當年南美的革命風潮也帶起了性革命,這股風潮也影響了在時成長的青少年。瑪秋卡、希維納、岡薩羅從原本的互不了解(年紀稍長的希維納一開始還會嘲弄岡薩羅的中產背景),到後來三人在河岸邊你一口我一口他一口的邊接吻邊分享煉乳。這白色的煉乳有很多的影射,因為取得不易的煉乳是岡薩羅中產背景才能買得到的外國補給品(不知道是否是美國),他們每一口在彼此口中交換的是資本國家所供給的蜜液,這也暗示了資本主義的無所不在。
還有一種解釋是,若這白色煉乳是男性情慾流露的象徵(精液),那三個青少年口中所交換的男性情慾,恰好可以彌補鏡頭只拍攝希維納吻瑪秋卡或岡薩羅(女吻男),而沒有男孩與男孩情感交換的遺憾。因為自始至終,我們是以岡薩羅的角度來看岡薩羅好朋友瑪秋卡,整個作品的結構亦是由兩個男孩的情誼搭建起來的,在河邊的三人親吻在這樣的角度看來,更顯得情感緊密與珍貴。
《那年陽光燦爛》更是一部青少年文化電影,瑪秋卡、希維納、岡薩羅三個處在革命世代青少年,表面上似乎很順從的生活在他們各自的生活角色裡,因為貧窮所以和父母一樣支持左派,或因為生活安定就不去看見其他人生活處境,但其實不是。他們也許年紀小到無法真正參與革命行動,也無法選擇他們所處的政治背景而真正的改變什麼,他們其實暗暗的在對大人所社會做著隱隱的抗議聲。

對於岡薩羅而言,無論在學校或是家庭,他都是權利階梯中最低的。在學校被其他中產家庭小孩欺負,回到家被姐姐的男友恐嚇,還得常常被母親帶到情夫家中做為不在場證明的藉口。這一切對他而言都糟透了,於是後來認識瑪秋卡之後,與他們參與革命的遊行,甚至帶他回家讓有錢的母親親吻他。

而在瑪秋卡與希維納身上也有同樣的叛逆,瑪秋卡帶中產背景的岡薩羅回家就是一種潛意識上的反抗,而希維納更是從頭到尾一副叛逆的氣息,她的反叛並非全來自革命,更多的是她對於環境的不滿與不安。而三人在河邊接吻的情節也可以解讀成脫離現實世界隔閤的美麗境界,在接吻的那時我們不再看到左派或右派,也沒有貧與富的標籤,純粹的情誼即在河邊出現。而這些,亦是他們三人對環境的最大反抗!


台長: 金牌手賈曼
人氣(109)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電影賞析(電影情報、觀後感、影評) | 個人分類: §來個電影§ |
此分類上一篇:電影【天邊一朵雲】

是 (若未登入"個人新聞台帳號"則看不到回覆唷!)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