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著工商時報或是商業週刊類的雜誌,有時,會覺得壓力好大。
了解的愈多,愈是覺得自己的欠缺與不足,愈是害怕比不上別人、跟不上潮流。
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資訊焦慮症」?
來看看幾個職場預測:
@企業徵才以技術性人才、業務人才最熱門。
@大陸熱已經逐漸降溫。
@傳統產業加入行銷概念。
@電話行銷持續熱門。
@高學歷不等於高就業。
@唸EMBA的附加價值下降。
@語文能力的需求更高。
@上班族需有「一人多工」的體認。
@「醫藥生化業」人力需求增高。
@人力派遣的彈性運用。
這些預測有些不說大家也看得出來,有些對我而言則是有些小小感觸。
去年年底想接觸企研所時,教會的朋友鼓勵說可以先試試看國內的EMBA。
打電話去問政大的EMBA,哇,修一門課要兩萬,還不包括學雜費5000元。這個比正統研究所貴上四到五倍的價格,卻擋不住進修的人潮。
只不過有些學校為了招生,聽說已經有大幅降低錄取門檻的趨勢,於是素質與質感慢慢地無法控制,EMBA的附加價值有下降的危機。
大陸人的英文比台灣人好,尤其是他們的大學學生英文素質,真的是好的沒話說。現在的工作競爭對象有時候就可能是來自彼岸的大陸菁英,英文怎麼能夠輸給他們呢?其實有時候隨手一翻,很多求職欄可是寫著「需精通英文,會日文更佳」。天啊,除了母語還得再想辦法精通英日語,這兩種語文的文法差別還不小耶。新加坡的某幾間MBA名校聽說就規定學生一定要精通三種語言才准畢業耶!
忍不住冒冷汗,那,是不是以後我們的下一代是不是得精通四國語言以上才能拼得過別人呢?
拜去年SARS之賜,醫藥生化業竄起;不過我一直覺得未來生化科技業一定是很吸金的行業,因為可以應用的區域實在是太廣了,並不侷限在醫藥的領疇而已啊;很多生化所的學生還沒畢業都已經被內定進大公司了呢。
看這些報章雜誌的預測,除了心慌,也真的很佩服這些專家的資訊探索。這些預測是專家們做很多市調還是怎麼產生出來的呢?寫著寫著又想到管理大師杜拉克的「下一個社會」,還有克魯曼的經濟預言書都還沒看啊。
另外還有不小心瞄到五個有趣的生活趨勢:
*女性扛起消費大旗。
*青少年消費趨於保守。
*全民科技化。
*時興懶人健康。
*消極工作觀。
比較讓人吃驚的是,我們的青少年因為在景氣不好的持續下,開始學會在消費前多思考一下、比較一下,不像往前盲目追著流行跑,懂得實用比耍炫更有意義,脫去哈日的外衣搖身變成哈科技一族了。
懶人健康也是很大的一塊市場大餅。我常常在7-11買中藥藥茶包來喝,這在以前可能是想不到也不會做的事情;畢竟真的有良好健康運動習慣的人只佔17%,如果可以用食膳或是藥補就變健康的話,我何必累的半死跑步跑的喘不過氣來呢?這可是很多人的心聲耶!
消極工作,這說的是我嗎?哈哈!人們對自我進修或是能力提升的支出跟往年比起來,似乎是愈來愈減少了,卻對休閒的熱衷沒有降溫,只是傾向低消費或少量支出的休閒消費。這樣背後的價值觀是什麼呢?
「工作不是唯一,對自己好一點最實在」。嗯,沒錯!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