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戲應該是目前所看的戲中,分數蠻高的一部戲,或許是因為我之前看小劇場的戲多是學生畢製或不用花錢的,從製作的品質上來看,這一部需要花上360元(打折過後)票價的戲還算精緻。一改我對小劇場的認識。
劇的精緻可以從服裝、音樂、演員的演出技巧,燈光於換場的應用看出,為了適應小劇場場地的限制,道具上的使用多是重點式的點綴,沒有大道具來反映時地,只有經由小道具與演員的談話及演技,讓你知道那是在怎樣的場景,也因為沒有所謂的第四面牆,表演上也採取讓觀眾也成為戲的一部分的作法,從一開始山谷仲裁者的與觀眾互動中,把觀眾變成了參與協商評判的旁觀者,就可以讓觀者在觀賞這部劇的一開始,有一種全新的參與感,有著對於正在發生的戲,觀者也是其中的一員的同感,我想這種手法的運用,也是布萊希特的作風與期盼。
燈光的運用在場景的變換上,不再只是全黑暗的換景,也有著類似夜店裡七彩絢麗的換場,挺新奇的,在表現過橋的劇情時,則用燈光打上木板橋於地面,而採取兩人以繩索拉住兩旁來表現,諸如此有時候無法以實景呈現的道具,但是卻也能夠銜接得當,可說導演的設計真是厲害。
另一個銜接得當的例子也在說書人的角色上,當說書人該人角色要轉換到扮演其他角色時,這時候說書人的口白就轉換到其他人來代替,這也是就演出人員的不足上所做的權宜之計,但是還是在轉接上沒有不適宜的表現,我想其原因就是布萊希特所要演員做到的一種疏離演技,使得演員在角色之間的轉換可以易如反掌。也是這種疏離演技的運用,讓一個演員可以飾出多個角色,甚至在表演當中,馬上轉換給你看。
另外,在演技上所謂的疏離運用,表現出來的好處就是在角色變換上十分迅速且觀眾也可以接受,在表演上有幾位演員的演出的確很亮眼,其實會發現,某個角色有該角色所擁有的動作、表情、聲音、想法,只要揣摩地夠清楚該角色的社會位置,大致上就可以做到疏離運用,當你在那個角色時,該要怎麼走路、思考、說話,先有大的框架可以套,小的地方再由個人的努力詮釋即可,也就是越厲害的演員是可以變換自如,就是讓你知道他正在演戲。我覺得這種演技雖然是非寫實,但是劇的內容卻是很現實的,實在是太棒了。
所以我要說,這整部劇不僅在劇本內嘗試完全呈現布萊希特,連表演上也是嘗試移植布萊希特,即使在一些小地方上有著依隨台灣現當代的蛛絲馬跡,可是運用上不會很唐突。最讓人讚賞的地方就是在音樂的移植,非常認真的做了一整套的音樂,而且正如劇本中有歌唱的部份,這個部份就是結合表演帶著一點台味的喜感,很忠實地演繹了台灣的高加索灰欄記。
ps.我看的是12月16日午場的瘋狂劇場於皇冠小劇場的演出
文章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