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美國職棒大聯盟(MLB),國家聯盟例賽時,佛羅里達馬林魚隊對抗費城人隊的系列戰中,發生一個意外的小插曲,就是打擊者猛力一揮,打成強勁的擦棒球,球不偏不倚的往後K到主審裁判的面罩,主審裁判頓時眼冒金星,頭昏眼花,還好平常訓練有素,強做鎮定,繼續比賽。但是兩局後,還是撐不下去,只好退場送醫急救。畢竟被一顆重約145公克,時速150公里的球砸到,可不是好玩的。想想一下,被一個手機K到頭的感覺吧。
MLB每年各隊都要比賽162球賽,一場比賽約準備50顆球,一年棒球的消耗量,粗估達10萬顆以上,再加上平日練習,以及小聯盟和各學校的比賽、練習,可逾20萬顆。而這些「球」,創造了上百億的商機,價值不凡。
根據MLB的規定,球是由軟木、橡膠外纏繩線製成,最外面再縫上兩片牛皮。因此,習慣上,比賽用球的中心是一圓形的壓縮軟木,再裹兩層橡膠,再纏上四層繩線,最外面採用用明礬鞣過的一級去毛牛皮,以紅線用人工縫製108針而成,從雛型到成品共經過20道手續。而108針的縫製過程,多一針少一針都不行,因為會影響球體的平滑性。
而投手投球時,所產生的各種變化,關鍵就在這108針的縫線上。當投手把球投出去時,球旋轉的方向,使球體、縫線和空氣間磨擦,而在球體外側產生不同的壓力。基本上,如果旋轉的方向往下,則和進行的方向相同,下方壓力會變小,球就會往下沉,也就是王建民有名的伸卡球。
當然更厲害的投手,會把球投出去時,不帶任何的旋轉,這時無法形成球體外圍壓力的差異,球就會像蝴蝶一樣,「飄」到捕手的手套裡,因此被叫做蝴蝶球或指叉球。會投蝴蝶球的投手,大概是億中選一吧。
棒球不但創造了高薪星的球員,更創造了科學家。科學家用數學、流體力學和風洞實驗,分析球的行進路徑和大氣、旋轉方向與投手力道之間的關係,真是一項偉大的研究。因為,許多科學實驗是燒錢的,例如日前諾貝爾物理獎得主楊振寧說,高能物理的分子加速器,是一項燒錢的實驗,對民生沒有任何幫助。而研究棒球的實驗,可能蘊含百億的商機,光衝著這一點,諾貝爾獎就應該頒一個獎座給這些做棒球實驗的科學家,嗯…頒什麼好呢?應該頒和平獎吧,畢竟當所有人都去看比賽了,還會有戰爭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