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慶家族祖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曾祖父王天來是在清道光年間,跨越「黑水溝(即台灣海峽)」,移居到台灣目前的台北縣新店直潭。
王永慶祖父王添泉,是王天來的四子;父親王長庚,是王添泉的次子。王家在臺早期主要以種茶為生,到了王長庚這一輩仍是個貧苦茶農,整年辛苦勞動,卻只能勉強度日。1917年1月9日,王永慶就出生在這樣的窮苦茶農家庭。
王永慶在年紀僅5歲時,就得跟著父母一起上山,撿煤賣錢補貼家用;雖然7歲就開始上小學,但每天上學前還得先幫家裏做好多事,其中將水缸的水打滿是必做工作;後來母親生了妹妹,王永慶每天放學後,還得扛一袋重達50斤重的飼料回家餵豬。
小學畢業後,由於家裏供不起他繼續上學,王永慶就在父親的茶田裏打雜。1931年,年僅15歲的王永慶,在叔叔幫助下,在嘉義找到一家米店打工,管吃管住,月工資40元。
王永慶邊幹活邊學習,每天關門後看老闆怎麼記賬、如何核算成本。他每晚睡覺時就想一天所做過的事,並回想老闆的每個動作、每句話,就這樣在春節回家前,王永慶就籌劃自己要開米店。1932年,他在父母親戚的支援下,帶著家裏湊足的200元和兩個弟弟,到嘉義開米店。
經營米店,賺進並積累一些資金,他遂購進碾米設備,在嘉義建了一家碾米廠,但是1941年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人實施「共進共販」,王永慶的碾米廠和米店都被迫關門。
碾米廠和米店關門後,王永慶開過兩個磚廠,但因污染稻米等原因,被迫關門。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王永慶發現鄉下每戶人家養的雞、鴨、鵝,因糧食短缺沒有足夠的食物,都骨瘦如柴故沒人願意收購。王永慶就試著用菜根和粗葉,再去碾米廠買些碎米和稻殼,磨碎了混在一起餵鵝,結果成功了。
於是王永慶大量向農戶收購瘦鵝,集中飼養兩個月後,等成了有七、八斤重的肥鵝再出售,結果發了一筆小財。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台灣重新回到了祖國懷抱;1946年初王永慶在嘉義車站附近投資興建台灣最大的碾米廠。
1947年2月28日,二二八事件發生,國民政府加強在台灣軍事統治,對糧食等重要物資嚴加控制,嚴禁越區運輸糧食;1947年3月11日,王永慶在運回了一車稻穀後被警局以越區運糧的罪名,拘禁29天。出獄後決定放棄米生意。
此後,王永慶開始轉換經營起木材生意,初期由於缺乏經驗,落得血本無歸,幸好在林姓友人的相助下,才得以度過難關,並從原來的木材買賣發展為收購原木與委託加工經營業務。
1949年,國民政府遷台,全力建設台灣,木材價格飛漲,王永慶充分利用機會,迅速發展,從一個小商人發展成為大商人。不過,這時候他也查覺到,繼續做木材生意的風險和危機,所以開始積極準備把資金投入工業。
1953年,國民政府設立「經濟安全委員會」,負責擬定玻璃、紡織、人造纖維、塑膠原料、水泥等建設計劃,並獲得美國政府答應援助5000萬美元用於建設。當時王永慶想申請的項目都別人先給佔了,最後只剩下塑膠廠項目可選擇。
1954年,王永慶登記設立「台灣塑膠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這是「台塑集團」發跡的開始。
從15歲就離鄉到到嘉義闖天下,王永慶連作夢都沒有料到自己竟然會創下每年營業規模三兆元的「台塑集團」傳奇,自己也贏得「經營之神」的美譽。但這項市值目前則縮水為1.7兆元。
台塑集團目前是王永慶與弟弟王永在兩支家族共同治理。
王永慶先後娶有三房妻室,元配郭月蘭沒有生育;二房廖嬌生有兩男三女,分別是王文洋、王文祥、王貴雲、王雪齡與王雪紅。三房(即三娘)李寶珠則生有4女,分別是王瑞華、王瑞瑜、王瑞惠與王瑞容。
王永慶弟弟王永在,比他小5歲,原任台塑集團副董事長,是陪伴王永慶時間最長的事業搭檔,兄弟倆一靜一動,王永慶負責規劃事業的發展方向以及制度建立,王永在則負責落實和執行,兩人的默契及信任難能可貴。
資料來源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81016/2/17r1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