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h購物| | PChome| 登入
2015-03-26 14:30:15| 人氣2,013| 回應0 | 上一篇 | 下一篇

行動學習之我思

推薦 0 收藏 0 轉貼0 訂閱站台

何謂行動學習?

演講的一開始,講者問台下的同事們,得到的答案不外乎這些類別:

和3C產品有關、運用科技學習、隨時隨地學習...


在維基百科的定義呢?

行動學習(Mobile learning),是一種跨越地域限制,充分利用可攜技術的學習方式。


跨越地域」,所以隨時隨地學習。

可攜技術可攜技術,現在叫做行動載具,意思是走到哪帶到哪;古時候歐陽修的媽"隨地"用樹枝教他寫字,雖然不是可攜,地與樹枝不用攜,走到哪都有,也符合這樣的精神。

「一種學習方式。一種,只是其中一種,不是唯一一種;學習方式,不是教學方式,所以如果要教學生,是要教會方式,不是要教會內容。


一般學習VS行動學習?

在我任教的學校,一般常見的學習方式,考試科目和非考試科目非常不同。

以考試科目來說,常見學生聽老師講課、寫作業、複習、考試、檢討;教材包含教科書、講義或老師自編教材,學生於課堂或課後使用。考試是學生最不愛的,但很明顯地,不考沒人念,考了未必會念,考試通常要搭配獎懲才會有最好的效果。

若以非考試科目來說,則以老師講課、學生實作,且經常可見分組活動。

我的任教科目是音樂,所以屬於後者。我們教學生認識樂譜、唱歌、吹直笛、欣賞各國、各時期、各種文化或民族的音樂,而創作,也是我一直在研究和實驗的課程。教學活動時而個別、時而分組,時而寫學習單、時而實作練習,還有小競賽、報告、或做作品。老實說,教科書對我來說,只是個展示圖片和樂譜的方便工具,至於裡面的文字,我幾乎不用。


然而,我這次參與行動學習的教學計畫,卻沒有選擇以任教科目--音樂,來作為教學的領域。為什麼?

再回頭想想,行動學習是甚麼? 是一種跨越地域限制,充分利用可攜技術的學習方式

和一般的學習差別在於,跨越地域--隨時隨地可學,不再局限於在教室裡上課;可攜設備--使用手機平板,不再是教科書、考卷、作業、學習單。但,這並不表示要推翻教室裡上課的基本盤,也不能要求學生必須通通有這些載具,或全盤否定教科書、考卷、作業、學習單等。

我深知音樂課的學習,如果被可攜設備取代了,必然會損失掉原有的學習根基。比如吹直笛雖然有它的難度和單調,但同時也訓練了雙手的協調、單純與真實的聲音,以及人的氣、手指與樂器交融出的樂音。沒錯,手機平板的app可以讓孩子很快地創作出聽起來非常豐富而炫妙的音樂,那也是音樂的一種,但觸覺不同、整體感覺不同,學習的方式不同產生的意義也完全不同了。

所以,行動學習,不能取代一般的音樂學習,我告訴自己,計畫不選擇音樂課執行。

當然,我還是在我的課程中,在適合的地方,很簡單地點了一些行動載具的應用,讓孩子自己運用或探索。比如隨身樂隊這個app,我只用3分鐘告訴孩子,這個app可以讓你們在寫歌的時候,幫助自己確認旋律是否是你要的,也可以利用鼓組的節奏豐富歌的編曲,但我沒有花時間教孩子,想用的孩子,自然就下載來使用了。

但,在行定學習的定義及我的理念中,這不是行動學習;我只不過告訴學生,有這個app可以用,學生也不過只是下載了app來用,對原有的音樂學習,沒有幫助,他們不會因此而更會吹奏直笛,也不會因此而更懂樂理,雖然他們創作的音樂更豐富了。


用行動學習學甚麼?

上一段,比較一般學習和行動學習,我強調的是行動學習不能取代一般學習。

所以,我的計畫是,開創出真正有助於孩子學習生涯的視野,透過行動學習。

我希望我的課程,是能讓他們在課堂之外、生活之內派上用場,知道善用行動載具,能有這麼多可能。

我選擇了讓學生學習使用工具型app---google相關應用,以合作的方式,共同產出客製化的生涯發展資訊。

課程大致的構想是:

1.以gmail組成Circle,雲端上的資料都可共享,甚至共同編輯。

2.使用"google表單"填寫問卷回傳資料,即可作為分組依據--根據生涯發展的目標。

3.使用"google地圖"找尋地圖、交通規劃等資訊,作為評估生涯發展的依據之一。

4.使用"google文件"共同編輯生涯發展的參考資訊,彙整生涯發展決策的依據。


以生涯發展為課程,與直接將原有的課程,取一部份適合的單元進行行動學習,差別在哪?

首先,校內的生涯發展課程無處不在,除了輔導活動課程中,配合生涯發展手冊進行的生涯探索之外,各班的任課老師,尤其是導師,都會經常與學生討論到生涯發展的方向與決策。但,生涯發展的方向,可以廣到沒有方向,不是薄薄的一本生涯發展手冊可以涵蓋的。每個學生所希望的未來,也隨著教育不斷強調多元發展而變得更加多元,國中畢業,可以讀高中、讀高職、讀五專、讀軍校、就業、出國...有太多太多的選擇,我們要如何將這些資訊,編為教科書,成為課堂上的學習內容? 

也許有人會說,這些是家長的責任吧! 但家長們在國中畢業的時候,還只是聯考定落點的時代,面對這麼多元的新世界,家長們也無所適從,甚至轉而怨懟政府的朝令夕改。

再者,我所選用的google apps,與電腦上的office文書工具極為相似,最大的不同,就是雲端的共享與共編功能。還記得行動學習的定義嗎? 跨越地域限制、利用可攜技術。在google上不管是任何時間任何地點編輯,都不會消失不見,在課堂上沒有完成的部分,可以隨時再打開來繼續完成,只要有手機平板、有網路的地方就可以做得到。相較於一般app的介紹與教學,能共同隨時編輯,更是符合了行動學習的精神。

最後,行動學習的定義沒有提到,但卻是教育開始注入新觀念之後,一直被重視的--帶得走的能力。學會google apps的應用,不但可以用於生涯發展的決策上,更適合於許多的生活應用中。例如google地圖,已經成為出門旅遊的必備工具之一;google表單,常見於新人邀請賓客參加喜宴的好用工具;google文件的運用,就更為廣大了,舉凡需要與夥伴討論或紀錄,不用再和過去一樣,一個word文件寄過來寄過去,格式變來變去,版本蓋來蓋去,錯誤百出。


行動學習的當下困境

在執行行動學習之前,我瀏覽過許多對於行動學習的定義。其中,落實於教學的主要精神,是學生自主的學習,模式則是課前透過平台上的影片或資料預習課程,課中教師居於輔導角色,學習主體為學生,課後透過平台的影片或資料複習或補救。

看到這樣的概念,我想起研究在資訊系meeting的時候,學長姐就是在做影片教學的實驗。包含設計教學平台,可以記錄學生課後學習的時間與狀況,以及拍攝教學影片與設計影片搜尋的方法。當時,我第一個想到的矛盾與困境是,課後學習,有多少人是不為?有多少人是不能? 

困境一: 行動學習的任務只能在課堂上做

當了老師之後,也常被上級要求,要做線上研習,大家心知肚明,影片開著放,幾分鐘要點一下才不會失敗。而對於導師班級的學生,為了避免他們藉學習的理由,向父母親要求買手機、平板,或是藉此上網,因而不敢設計需要課前預習、課後補救的課程;面臨國三的會考將至,極力勸阻、甚至禁止孩子玩手機、上社群網站、玩線上遊戲...,行動學習的精神,也只能做半套。

困境二: 行動學習的載具不足且不一

加上孩子的行動載具數量有限、功能與版本不一,會遇到的問題,千奇百怪,無法事先預測,因此上課的亂象,可想而知。可是運作了四次之後,發現有一個規律,就是第一節亂,第二節會好,因為第一節摸索,第二節有人會了就會互教。但摸索是否能克服,其實是有難度的,主要原因是行動學習不像電腦課,用的電腦都是一樣的,老師可以在上課前先對電腦做好準備,學生會遇到的問題會是一樣的。行動學習如果是BYOD,問題一定會各有不同。


行動學習的未來夢想

筆者期望在學生會考完之後,讓孩子進行兩項進階的任務。

任務一是將生涯發展的資料圖像化,利用地圖繪製加上QRcode的運用,讓未來的方向更為具體。

任務二是進階讓孩子學習google spreadsheet,配合google地圖、表單與文件,在有限的經費下,共同規劃暑假的班遊。


行動學習的足跡

二月底開始,六月初結束。

期待行動劃出不一樣的踏實足跡。

台長: 黑糖潤餅捲
人氣(2,013) | 回應(0)| 推薦 (0)| 收藏 (0)| 轉寄
全站分類: 教育學習(進修、留學、學術研究、教育概況) | 個人分類: 行動學習 |

是 (本台目前設定為強制悄悄話)
* 請輸入識別碼:
請輸入圖片中算式的結果(可能為0) 
(有*為必填)
TOP
詳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