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這些年來不斷地在思索教育的問題,與積極改變一些所謂的陋習或迷思,政策的推動與年輕化的師資,湧現出許多除舊佈新的氣息。
強調創新、活化、國際觀與資訊能力,這些真的都很重要,唯有讀書高這句話,真的不應該是現代人奉為圭臬的金句。
但是,所有的改變,都有一個共同的方向,就是創新。
而創新,經常被誤以為就是要和過去截然不同。
為了和過去截然不同,所以不能走回頭路。
加上標準答案與批判思潮同步吸收的教育養成,不論怎麼走,都會受到好與不好的二分法評判。
在過去,建構學習的概念,否定了講述法與精熟學習的優勢。
在現在,翻轉教室的概念,否定了教師教學生學的必要。
幸好,雲端在推,而搞雲端教育的人,不斷強調實體教育的重要不可抹滅。
不過,許多只了解一半的人,經常誤會了所謂的創新與未來。
所以害怕回頭看過去的好。
再把國編本拿回來,可笑嗎?不,一點都不。
懂創意的人就知道,創意需要扎根,除非早在老天爺的巧手下只憑直覺就能揮灑創意的天才。
但大家都是平凡人,還是要從基本功做起。
所以,台灣教育現在很缺的,不是向前走,也不是往外看。
而是回頭看看,什麼是基本的。
我很贊同評量標準和補救教學的概念,其實我真的很希望這兩件事情能徹頭徹尾去執行。
教育需要保住那最根本最必須的能力,站穩了之後再來談創新。
孩子也是一樣。
莫札特雖然真的很天才,可是他如果沒有音樂世家的環境開啟基本的起點,沒也看過樂譜,沒有聽過音樂,沒有碰過樂器,沒有一場又一場的演出,沒有一首又一首的創作,再怎麼天才,也一樣是零。
台灣的年紀很輕,發展很快,也許是因為這樣,台灣人特別喜歡捷徑。
但是教育沒有捷徑,不能越過一樓飛上枝頭,每一個創新的教育思維,基本的content還是需要守住。
而永遠要記住的是,創新不是革命,不需要打破過去的所有,不需去批判不是全新的做法。
回頭看過去,膝蓋要彎得下來,才會更有彈性。
文章定位:
人氣(107) | 回應(0)| 推薦 (
0)| 收藏 (
0)|
轉寄
全站分類:
不分類 | 個人分類:
省思 |
此分類下一篇:
角色此分類上一篇:
有一天為人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