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ch 27, 2012 10:00 - 11:00 AM @133F Erickson Hall
- Description:
Dr. Wolf will share her experiences with using social media in the Master of Arts in Educational Technology program. She will discuss how she uses various tools (like Twitter, Facebook, Wordpress, Pinterest, Instagram and ifttt) in her roles as Advisor, Instructor and Program Coordinator. In addition to an overview of the tools available, you are highly encouraged to 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 and come with questions and/or stories of your own experiences with social media.
參加這場講座,我深刻體會了上一代在資訊時代的洪流中,那種被淹沒的感覺。繼上次看了國中生查詢資訊的功力之後,這次的講座,先是參與者在筆電上作筆記的功力,然後是教授的介紹和示範。我只有一種感覺-太快了!我跟不上!
資訊時代的洪流,已經不是土法煉鋼和地毯式搜尋的方法可以掌握。我不全然相信資訊科技的重要性,但我發現那好像已經變成一種必要性。這很像電腦和英文,它們本來是重要的熱門科目/科系,但現在不重要嗎?No! 不是不重要,是必要。
開始之前,先講一個名詞-BYOD。如果要跟得上講座的內容,必須Bring Your Own Device。我沒有帶筆電,第一步就慢掉了,所以現在才要花時間在這裡寫筆記,並一一上網查詢教授提及和示範的Social Media。
1. Twitter
一般來說,這些social media的最基本用法都一樣,就是output。
這個之前就有看過/用過ptt和orz的短網址,不過goo.gl比ptt好在底下有紀錄清單,可以看到自己做過了幾個短網址。
這是一個傳簡訊不用錢且學生不知道你真正的手機號碼的好用工具。但目前免費服務的區域僅限於美國和加拿大,其他國家還在apply中,我想台灣是不太可能被納入免費的範圍內吧!但如果台灣也有這樣的公司來做這樣的服務,對老師而言是很有幫助的。
我自己在當導師的時候,如果隔天有重要的事情,有兩種聯繫方式:
(1)聯絡網:打給班長,請班長打給小組組長,一層一層打下去,但常會有遺漏。
(2)挑迷糊蛋打:只打給特定幾位,但可能因為資訊的洪流渾沌了人們的腦袋,清醒的人越來越少,老師只好越打越多個。
(3)留電子聯絡方式:這是最迅速且不用花錢的,但還是常常會有遺漏的狀況。
這個連結是Seminar當天開的pad空間,可以跳到Home去create a new pad,並可透過email等管道邀請朋友加入這個pad。以下是開新pad的首數行文字資訊:
Welcome to Etherpad v1.1!
This pad text is synchronized as you type, so that everyone viewing this page sees the same text. This allows you to collaborate seamlessly on documents!
這個網頁整理了MSU每個單位的Social Nerwork目錄,每個單位至少有一種Social Network的管道,這裡的管道包含了:Facebook, Twitter, Youtube, Flickr, LinkedIn, Slideshare。只要找到某個單位,按下這個單位有建置的Social Networks,就會連到他們的Social Network Page。
如果要暢通Social Network被組織內成員運用的管道,這樣整理起來可以讓一些成員不至於迷路。
許多的Social Media同時並存,該怎麼管理和follow?這個網頁可以讓你用"If ... Then ..."的方式連結你的Social Media,這裡稱為Channel。所以,這個工具就是讓你管理與整合你的頻道!
舉個例,你在twitter分享的東西,如果也想同時發布在facebook,就可以用這個工具。當然,有些Social Media已經可以將某些其他的social media串聯,但如果他們之間並沒有既存的串聯設定,就可以用這個來串聯囉!
結構是:If [Trigger] then [Action]
例如: If [我在FB上的照片被標籤] then [以訊息通知我]
If [我在twitter上推文] then [發布在我的FB上]
在這裡總共有41個channel可供整合運用,常見的包含FB, Twitter, Flickr, LinkedIn, Youtube, Delicious, Dropbox, Google相關, Feed, Instagram等等。 目前我所使用的是:
If [天氣預報是下雨[ then [發布在我的FB上]
7.ISSUU (issuu,com)
以圖書館雜誌書架的形式呈現,可以收集自己喜歡的線上電子書,也可以將自己的檔案上傳成為電子書,放在書架上。用在教學,教師可以分享指定或參考閱讀給學生,也可以自行製作教材放上去。相對的,學生也可以把作業作成電子書上傳。
畫面非常漂亮,而且可以收集線上電子書,不管是pulish或collect都非常好用!
Deck是船的甲板,這個工具有點像雷達,可以設定欄位給不同group的人的follow,也可以設定自己最愛的欄位。
9. Delicious
追蹤你的Social Network使用趨勢。
pull different social media together to tell a story. (chunk media)
相關參考資源
關於twitter的工作坊,舉辦於2010年,網頁上有一些twitter的參考資料。
部落格與twitter內容供參考。
*Professors with personal tweets = high credibility (從關注者可以看出這個人的twitter內容的可性度)
3.Twittonary.com
可以查詢twitter的一些語法使用與意義(twitter lingo=twitter難懂的語法)
例如:#coetwitt, RT( = retwittt), #ascd (不用登入twitt帳號也可以follow某twitt內容, 例如conference feed)
給學生參考的高品質讀物
5.twitter users (老師名單)
Amandabcdavies; Jodispicer;
6.www.scoop.it (雜誌)
7.papre.li (報紙)
8.springpad (筆記)
提問與討論
Q1: 請問Dr. Wolf, 使用social media的老師是否該要求學生也加入? 但如何保有自己的隱私?
A1: 你可以嘗試Facebook的group,加入group不需要是好友。
文章定位: